242. “善为士者”为何“不武”?“士”是将帅吗?,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怎么论述战而屈人之兵条件?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怎么论述战而屈人之兵条件(242.善为士者)

怎么论述战而屈人之兵条件

242. “善为士者”为何“不武”?“士”是将帅吗?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为士者”为何“不武”?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善为士者不武’,言贵道德,不好武力。‘善战者不怒’,善以道战者,禁邪于胸心,绝祸于未萌,无所诛怒也。‘善胜战者不与’,善以道胜敌者,附近以仁,来远以德,不与敌争,而敌自服也。‘善用人者为下’,善用人自辅佐者,常为人执谦下也。”说“善为士者”,“贵道德”,所以“不好武力”。

王弼注:“士,卒之帅也。武尚先陵人也。后而不先,应而不唱,故不在怒。不与争也。用人而不为之下,则力不为用也。”说“士,卒之帅”,不会先动武。看现代名人学者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善于为帅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不显愤怒;善于胜敌的,不做对斗;善于用人的,要有谦下态度。”(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202-203页。)把“善为士者”译为“善于为帅的”,可能是受王弼注解的影响。

南怀瑾说,“善为士者不武”,不是说他们不会武功,而是勇武之士平常并没有粗暴的行为。“善战者不怒”,做一个大将军,他的修养是温和好像没有脾气,不轻易动怒。“善胜敌者不与”,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给敌人任何一点机会,没有一点漏洞。“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做领导的人,要比干部姿态低下才好。(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308-310页。)

陈鼓应今译:“善做将帅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不轻易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用对斗;善于用人的,对人谦下。”并注释:“为士:‘为’,治理,管理。这里作统率、率领讲。‘士’,士卒。统率士卒,指担任将帅。王弼说:‘士,卒之帅也。’”(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13-314页。)从他的注释可知,明显是误解王弼的注。

刘笑敢引论:“‘不争之德’是‘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不武’、‘不怒’、‘弗与’、‘为之下’都是无为的具体表现,是‘善为士者’、‘善战者’、‘善胜敌者’、‘善用人者’的特殊表现,即以‘无为’达到‘有为’甚至超出一般之‘有为’的效果。”(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662页。)

“善为士者不武”。这里的“士”很多学者翻译成“将帅”,是不正确的。问题出在王弼注:“士,卒之帅也。”其实,王弼没注错,是后人们理解错了。

“卒之帅”是兵卒之帅,是今天讲的“士官”不是“将官”。帅,不仅仅是军队中最高级的指挥官:元帅、统帅,还可以是地方首领,如帅首、帅长、县帅。作动词有统率、率领、带头的意思。

这里的“士”也不是第四十一章提到的社会上的“上士、中士和下士”,而是军士。古代的“士”有文武之分,即文士和武士。虽然对“士”的要求是文武兼备,能文能武,但这里指的是武士。古代打仗,《吕氏春秋·简选》有:在车曰士,步曰卒。即士驱车,卒步行,将帅驱车或骑马。若是国王督战也是驱车,但不骑马。

“善为士者”为何“不武”?善于当士官的军人,虽然官不大但他会冷静地临阵面对,不先动手,不打第一枪,不一个人猛打猛冲,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武,本义是勇猛、威风。“不武”不是“不勇猛、不威风”,而是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面对敌人不炫耀武力,不显示威风,冷静对待不先动手,保持武德,后发制人 。

“善战者不怒”。“善战者”才是将帅。会打仗的将帅,不容易被对方激怒。人发怒就会不冷静,轻举妄动容易上敌人的当。《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送司马懿女人衣服羞辱他,想激怒他出城应战,司马懿始终不上当就是典型的例子。

“善胜敌者不与”。善于战胜敌人的将帅,不与敌人正面交锋,以柔克刚,也就是孙子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要做到这一点不能只凭计谋和武力,还需要有威望、有德行、有人格魅力,让敌人心服口服,甘愿称臣。《三国演义》诸葛亮七擒孟获也可以作为例证。

与,不是本义赐予、施予、给予。读yù,作动词,参与。这里是参与交战的意思。“不与”就是要智取不要拼命,不跟敌人硬碰硬,死缠烂打。

“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用人的人,礼贤下士,不高高在上。这一点还是前面几章“谦下”意思的延续。不过几千年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都喜欢“为之上”,摆“官架子”,发号施令;不愿意“为之下”,不愿意为人低调。

这一节从如何打仗又说到用人,文理不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