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非遗战鼓(陕西省第二批省级保护项目)(1)

华阴素鼓的项目简介

华阴三河口附近的泉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在这里不但唱出了令人回肠荡气的老腔,还打出了撼天动地的“素鼓”。

“素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鼓舞,它的发端可以上溯到先民的渔猎时代,模拟狩猎的原始舞蹈招式,是它的基本鼓舞特点。它有明显的自娱功能,在历史上曾长期用于河岳的祭祀。

“素鼓”在其长期的形成过程中,又因军旅文化和当地老腔剧种的文化渗透,使其在表演形式和审美取向上日趋于战争题材化;从其数序化的节目命题,到脸谱和剧服化妆的外在造型,再到列队对击的鼓舞动作,无一不显示出其短兵沙场的意向表现特点。形式上的模拟、题材上的尚武、风格上的壮烈以及其传承上的远古,使素鼓在群星争耀的民间鼓乐中,不同凡响,独树一帜。近些年来,它因自身的文化价值,多次参加了大型的庆典表演,蜚声宇内,相信随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保护措施的落实,它将会更加生机勃发,大振雄风。

华阴素鼓的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素鼓的传承地域在西泉店(即今华阴市卫峪乡双泉村),位于陕西省华阴市东北部, 三河(黄、洛、渭)交汇的西南侧,该村地处高阜,背塬面滩,北瞻黄河,南仰华岳,双泉流淌,水草丰茂,林壑纵横,莲池田田,是先民们生息繁衍的理想土地,这里交通便捷,秦古绎道,经此贯通东西,西汉时,渭河漕运发达,曾建有京师粮仓,以后出土的古陶片有力地证实了它曾经辉煌的历史,这些因素奠定了其在地理环境上的古文化独特地位。

华阴三河口一带是素鼓长期的传承地带,经考查,西泉店是其滋生酌中心区,其后还辐射到相邻的尚村及潼关高桥马村一带,但由于诸多社会条件的决定,仅有其原生地西泉店一直承袭下来。


陕西省非遗战鼓(陕西省第二批省级保护项目)(2)

华阴素鼓的历史渊源

素鼓是中国古文化的一个活化石。它的发端可以追溯至人类文明初启的四五千年以前,属于一种用于祈祷兼自娱功能的傩舞类型,因其年代悠久,称为“素鼓”。素鼓的“素”含有本、始之意。它的表现形式是群体鼓舞,从其表演意象来看,极类似于先民们的狞猎动作,可见它的产生与渔猎社会人们的生存方式有必然酌依附关系。对此,从事古文化研究的张江涛先生曾作有论文诠释,取得了考古界的认可,同时,他又认为素鼓之所以在双泉村薪火相袭的传承下来,是与当时的祭祀传统文化和这里特殊的地理条件有关。祭祀是先民乞求生存安祥的部族活动,多以崇拜自然为主要思想内容,站在这里可以南望华山,北瞻黄河,是祭祀华山和黄河神衹的理想地理位置,随着这里祭祀活动的兴起,当地的鼓舞就很自然地溶入。在长期祭祀活动中、这种从摹拟狩措脱化出的鼓舞,经过信仰礼教的改造,演化为一种特定的祭祀鼓乐舞蹈,开始一般只能用于春社祭祀,以后又经过世俗演化,才形成了以自娱功能为主的民间社火。在这种演化过程中,除相邻民间社火鼓乐的影响外,古代的军旅文化也对它产生过默化作用:泉店村在先秦时,属秦魏等国的边疆交叉地带, 魏长城的遗址即在附近,西汉时,这里的京师粮仓常有驻军护守,长期的战乱和驻军的军旅文化以及唐末以后的地方武打戏剧,对素鼓表演程式的影响,在现在的素鼓表演中清晰可见,素鼓的表演内容尽为战争题材,鼓手们表演时,身着戏装,画上脸谱,这种角色化的情节表演和在当地传承下来的“老腔”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的节目几乎都冠以数字,因此有人把它称为“数鼓”,素鼓的历史渊源不独体现在它的尚武精神上,还存在于它的表演程式上,如列队布阵、行军、对打这些军事动态都可以从它动作语言中找到痕迹。解放后,双泉素鼓经过出新打造,使其阵容更为宏大,而且溶入了时尚,可看性更强了,但其独有的古文化传统,还是基本上承袭了下来。

华阴素鼓的基本内容

(一)舞蹈

其原创动意是一种以狩猎活动为依据的抽象摹拟。它的主要舞蹈程序可以意象化为这几个环节:(1)了望远方;(2)投掷猎物;(3)砸击猎物;(4)围驱猎物;(5)搏击格斗;(6)搜索猎物;(7)猎手自卫;(8)捕获猎物;(9)胜利归来;(10)篝火起舞。鼓手在表演这些动作时,要突现身段的矫健,动作的机敏和仪态的孔武,每每还以神情贯穿始终,鼓点时张时驰,节奏有序,高潮迭起。这种舞蹈动作也可以拟化为战场的格杀画面:如(1)窥敌;(2)引弓;(3)挥戈;(4)围歼;(5)肉搏;(6)追踪;(7)自卫;(8)俘敌;(9)凯旋;(10)庆功。这些环节不一定依循这一顺序。往往穿插轮回进行,不断重复。但必须形成首尾呼应的完整舞蹈程序。素鼓的表演程式严谨,又完整的套路,击鼓的基本动式有单槌击、双槌击,可以一人击双鼓,也可以互换位置对击,并配有跳、转、翻身、盖腿锌动作变化。主要程式有“大三篷”“猫逮老鼠”“二马连环”“挥槌招马锣”等,由于鼓手多着武靠戏装,整个鼓舞的动作节奏又表现得有招有式,有动有静,因而具有一定的戏剧化的舞台表演特点。

(二)音乐

素鼓用当地的民间鼓乐伴奏,大鼓是素鼓的主要打击表演乐器,由鼓手边舞边打。马锣是领奏乐器,铙和大锣用以增强气氛,节制节奏。

素鼓的鼓数附依于一定的表演情节,一般有一面至十面,大的场面可上百面,击鼓的技法变化较多,如击鼓心、击鼓边和鼓槌相击等,以求刚柔相济,烘托舞蹈情绪而发出不同的音响效果。素鼓的传统鼓谱丰富,但继承下来的只有八、九套,它的基本鼓点以“五槌”、“七槌”为主,总体节奏多为由慢到快,由弱到强,最后在对击中达到高潮(鼓谱详见附件)。


陕西省非遗战鼓(陕西省第二批省级保护项目)(3)

华阴素鼓的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

(一)乐器

扁鼓:直径约46厘米,高约25厘米,每面鼓放置于一个高约70厘米的木制木架上。

鼓槌:长约60厘米,直径约1厘米,槌尖略向上翘,形似弯刀,槌杆上每隔10厘米处扎一撮红缨。

大锣:又名轮锣,直径约60厘米。

小锣:又名马锣,直径约30厘米。

铙:即大铰子,直径约45厘米。

疙瘩锣:中间有凸心的大锣。

(二)服装

传统的素鼓表演,都着有古典戏装,鼓手着武靠,其他乐手服普通戎装,解放后,新排演一批表现现代生活内容的节目,所有参加表演人负一律着通用的社火服装。

(三)其他道具:

扰杆、旗仗:同一般社火表演,多用以游行出队。

1979年排演的“粉碎四人帮”,四人帮的扮演者都带有自制的肖像面具。

1958年排演的“五谷丰登、卫星上天”,扮演者佩有棉粮的图案。

(四)主要表演节目

素鼓的表演节目经过长期的传承演变;有些已经失传,现保存下来的传统节目有:《单枪救主》《秦琼双背锏队《三战吕布》《四马投唐》《五虎兴唐》《六出歧山》《七擒孟获》《八虎入幽州》《九马连环》《十面埋伏》《五龙二虎逼彦章》《百子擂阵》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素鼓配合了多次社会运动创排了一些新节目,如大跃进时的“五谷丰登、卫星上天”;粉碎四人帮后的“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初的“雪里梅花闹新春”,这些节目,在保持传统程式的基础上,都作了一定的创新尝试。

华阴素鼓的基本特征

一、传承的封闭性特征

素鼓长期以来只在村族中传承,技艺忌于外流,这种封闭性的传承特点,使它在技艺上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和保守性。

二、独存的地方个性特征

素鼓是传统民间鼓乐群中的一个独生子,在全国绝无仅有,因而,也就具有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个性。

三、表演的摹拟化特征

素鼓表现来源于先民们的狩猎活动和部旅格斗情状的意写,因而其表演程式的形象性、情节性和摹拟性都比较明显。

四、群体的数序化特点

现在保存下来的素鼓传统节目,都配以与其命名相应的鼓数。从一到十都有相对应的套路和表演情节。甚至可打到百鼓,这在其他群体鼓乐中也是独自一家。

五、舞、奏、唱兼溶的综合性特征

素鼓在表演中常配以唱词,这些唱词在演示中与鼓舞同步进行,有机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多元视听系列,这在其它鼓舞中也很少见。

华阴素鼓的主要价值

一、原生态的古文化史价值

素鼓有上五千年的历史渊源,它是先民们狩猎生活鼓舞化的写照,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捕捉到一些有关中国上古氏族社会酌一些部族文化信息,而这些文化信息正是上古史学的重要活性史料。

二、形象的风俗志价值

民间社火是一轴独具地方风情的民俗画卷。而它的产生和演化又与民族崇拜信仰分不开的。民族的崇拜活动主要是通过祭祀形式来体现的。素鼓在长时间内主要参与祭祀活动,每年的开元清晨,该村的民众都随着素鼓乐队前往法兴寺、太虚庵迎神,虽然后来演化为一种群体的娱乐活动,但其所以叫社火、可见它还是与古时的春社祭祀有着因袭关系,因此,解析素鼓现象,对于认识民俗与信仰、民俗与娱乐、民俗与艺术等民俗学的诸多命题是会有借鉴意义的。

三、尚武的视听审美价值

素鼓声势恢弘,场面壮观,动势激越,金鼓齐鸣,声情并茂。犹如猎场围猎,沙场对垒,具有撼人心旌的视听觉效果,给人带来阳刚美的艺术享受,因而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四、潜在的文化市场开发价值

由于泉店素鼓自身固有的社会文化价值,尤宜于参与大型的庆典节目,解放后在各次的大型文艺集会中,屡屡荣获殊荣:一九五五年,由老艺人张贤斗整理传授的《五龙二虎逼彦章》参加了陕西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接着又参加“五—”观礼表演,获优秀表演奖,千禧之年,在张江涛、康胜牛、张卫东等人的引导下,素鼓经创意排练,参加了北京龙潭庙会,获铜牌奖,次年又获得了银牌奖。近些年又多次应邀出演山东、山西等省的艺术赛事,同时在全国棋类节,世界攀岩节中都参加了表演,均获美誉,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均录制了专题影视。已取得了相应的社会效果和市场效益,但素鼓这一优秀民间文化遗产还存在着较大的利用空间,它的文化市场潜力还有待于我们保护性的开发。

华阴素鼓的濒危状况

一、对表演程式有较好继承的老艺人,相继谢世。

二、某些传统的表演程式濒于失传。

三、因资金缺乏,活动所需的服装、道具、鼓乐残缺。

四、因没有取得财政开发立项,影响到素鼓的推陈出新和大型表演节目的创编排演,导致其文化产业开发的步履的滞后。

陕西省非遗战鼓(陕西省第二批省级保护项目)(4)

  本文由陕西省喜秦传统戏剧文化研究会·秦岩辑录

陕西省非遗战鼓(陕西省第二批省级保护项目)(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