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一个老兵的记忆(寻访老兵足迹于长江)(1)

近日,记者来到吉林省第一荣复军人医院,看望了一级伤残军人于长江。从负伤至今,于长江以军人的坚毅和博大胸怀,点燃了生活的希望,开启了对人生道路的新思考。

为救战友高位截瘫

“八一”建军节时,于长江在妻子的帮助下,换上医院发的新军装。虽是坐在轮椅上,但于长江骨子里的军人气质依然浓郁。只有身下的轮椅向大家默默述说着他这35年所受到的痛苦与磨砺。

1983年,新兵连结束后,于长江被分配到武警吉林省总队通化支队长白县宝泉山边防派出所。那天,于长江与几名战友正在执行卸载大油罐的援建任务。因吊装油罐晃动,有一名战友的双脚被油罐死死夹住,于长江见状不顾一切前去抢救。没想到,因吊车两端支架所支撑的土地特别松软,根本支撑不住几十吨重的油罐,油罐和支架瞬间倾倒下来,于长江颈部被油罐砸伤,造成了高位截瘫。

“每天洗脸、刷牙、吃饭、喝水等都要别人帮助才能完成。”正常人很难想象于长江那段时间是怎样的一种处境与体验。一天24小时,每2小时就要翻一次身,白天护理人员帮助他翻,晚上护士帮助他翻。

“我也是1.80米多的大个儿,那时瘦得只有70斤。我总会想着自己死去会是什么样子。”于长江说,在无尽的痛苦中,他开始认真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好长时间,每晚我都梦见和死人在一起,常常被一幕幕可怕的梦境惊醒而再也无法入睡。”

重新燃起生活希望

省第一荣复军人医院副主治医师苗志强当年是于长江的护理员,对于于长江初到医院的情景,他仍历历在目:于长江刚到疗养院时,身体状况和心态很不稳定,对待生活也非常消极。

“从他开始写作之后,随着多篇文章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他逐渐转变了,写作内容也变得乐观积极向上。”苗志强说,于长江的第一篇文章是他帮助邮寄至公主岭日报的。“得知自己的文章刊发了,于长江流泪了,从此他便走上写作之路,从最开始用嘴叼着笔写,到后来在网上发博客写文章,很多外地网友都慕名来见他。”

作为一名荣复军人,于长江享受着一级伤残的待遇,本可以过着基本温饱的平淡生活。然而对生活充满希望与追求的他,在懈怠和勤奋间,选择了勤奋,穿越了人生的痛苦,坚持在文学的沃土上耕耘。

临别前,记者获赠一本于长江的博客文集,名为《还行》,书的封面写着于长江的座右铭:“站着是屹立的山峰,倒下是奔腾的江河。”

于长江在书中写满了负伤、养病、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如他说的那样:“上天赐一条艰难的路给我,是看我还行!当你跋山涉水计划环游世界的时候,有人想如果能原地站立一下……竟都是奢望。”

在生活中,于长江选择了博爱。他总是面带微笑,用嘴调整着手机焦距,拍摄着他心中的风景;他总是面带微笑,用嘴叼着笔,写出心中的繁花似锦。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于长江说:“作为一名军人,我真的很想去天安门看一看,把祖国的壮丽繁荣刻在脑海中。”

吉林日报 记者:祖维晨 编辑:赵树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