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27日)《民生档案》将报道濠江区李厝巷的历史故事,详情请关注。在濠江区的达埠社区,有一条李厝巷。这条巷子不过几百米,普普通通,但是它却是濠江清代海上贸易繁荣的真实见证。
这里是李厝巷3号,这座古民居建于清咸丰初年,从外观、格局上来看,它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不过,我们却在这里发现了潮汕民居中难得一见的木雕元素-----两艘红头船。汕头市作家协会会吴燕萍介绍说,红头船雕得非常精致,可以看到船上满载货物,有沉重的货柜、跳板。跳板是从船头架设到岸上,跳板上面还有一个人,大家在搬运货物,体现了当时作业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会在民居中雕刻红头船呢?原因很简单,房子的主人李氏家族当年所从事的就是红头船贸易。达埠李氏“集福堂”理事会副会长李科耀说,他们的先祖榕泉公明嘉靖末年从潮州庵埠来达埠这里创祖。前三代人从事农业,随着达埠当时百业兴起,海上贸易发展,所以转为商贸业。一开始是被其他商船聘为舵手,帮人开船。后来不满足于为别人打工。大概是乾隆时期,开始购船从事海上贸易。
很快李氏先祖就赚到了钱,于是乾隆35年李氏先祖在李厝巷(当时叫做茅巷)建起了第一座房子,也就是李厝巷19号。
不过,李氏家族的真正崛起靠的却是在道光年间的小村公。据李氏族谱记载,小村公经历了一次重大海难捡回一条命之后痛定思痛,同时获得岳父支持,决定弃小船改大船,于是购置当时闻名达埠的“大乖”“二乖”。
汕头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陈坤达说,“大乖”“二乖”当时在潮汕地区可以说是最大的船。为什么叫“乖”呢?是因为船的形状像河豚,河豚达埠人叫“乖”。肚子大大的,有点像“乖鱼”,所以叫“大乖”“二乖”。
“大乖”“二乖”运营的时期也是李氏家族的鼎盛时期,据说这个时候还设立了当时规模最大的“荣记栈”。货如轮转,生意非常好。
因为有了钱,所以这个时候李氏又在李厝巷建了四座房子,分别是李厝巷3号,14号,22号和28号。其中3号就是“大乖”“二乖”主人小村公的住所,这里除了特别的红头船木雕之外,房间的设计也留下了当年经商的印记。
值得一提的是,李氏家族发财的同时不忘做好事,他们将原本茅草丛生,道路崎岖的茅巷修筑一新,于是茅巷正式更名为“李厝巷”,与此同时他们还参与到当时达埠各项公益事业中,小村公也因此受到朝廷嘉奖。
一条老巷,一座老厝往往就是一段历史,今天的记录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铭记历史。当然,我们也希望这些老巷老厝能够受到珍视,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 信息来源:“汕头橄榄台”App
| 编辑整理:濠江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