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时说:“中国历史上有好多东西没有传下来。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他是懂艺术的,他是导演,也会打鼓,但是没有把东西传下来。”

在中国古代史上,唐明皇李隆基(庙号为“玄宗”,故亦称唐玄宗)是少数几位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明君之一,又是奢侈享乐,导致国家破亡的昏君之一。这位皇帝创造了两个历史“奇迹”:一个是“开元盛世”,另一个是“天宝之乱”,正反迥异,天地悬殊。所以毛泽东评价他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

有一个称谓(一个有名的被称为)(1)

李隆基

唐玄宗的成败得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在于吏治。唐玄宗前半辈子颇能“亲贤臣,远小人”,然而到了后半辈子,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亲小人,远贤臣”。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后期,暮气愈来愈重,为创造“开元盛世”而竭忠尽虑的一代贤相张九龄因谗言所贬,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人相继为相,“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朝廷中正直之士相继被贬,邪气占据了上风,大唐王朝很快由盛转衰。

大唐王朝由盛而衰,一代权奸李林甫是难辞其咎的。对于李林甫式的奸佞小人,毛泽东曾给予了严厉的抨击。

1939年12月20日,毛泽东说:“我们中国人民,是处在历史上灾难最深重的时候,是需要人们援助最迫切的时候。《诗经》上说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们正是处在这种时候。”但是,谁是朋友呢?毛泽东指出:“一类所谓朋友,他们自称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中国人中间有些人也不加思索地称他们做朋友。但是这种朋友,只能属于唐朝的李林甫一类。李林甫是唐朝的宰相,是一个有名的被称为‘口蜜腹剑’的人。现在这些所谓朋友,正是‘口蜜腹剑’的朋友。”“另一类朋友则不然,他们是拿真正的同情给我们的,他们是把我们当作弟兄看待的。”

从中可见,毛泽东对“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之流是非常厌恶的。

《新唐书》将李林甫与许敬宗、李义府等人一起列入《奸臣列传上》,而这三个奸佞中,要推李林甫为最。李林甫(683—752年),唐宗室,小字哥奴。他从公元734年至752年当了19年的宰相,专权之重,弄奸之久,贻祸之烈,可谓首屈一指。

有一个称谓(一个有名的被称为)(2)

李林甫

李林甫的奸,奸得很有特色,史载李林甫表面上待人和颜悦色,十分友善,但却“阴中伤之,不露辞色”。《新唐书》中说他“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面柔令,初若可亲,既崖阱深阻,卒不可得也”。《资治通鉴》中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已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后世常用的成语“口蜜腹剑”就是由李林甫而来的。

李林甫在整人害人、搞阴谋诡计上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一般人害怕他,见了他唯恐避之不及,即便位高权重者,也不敢招惹他。据说安禄山这样的大野心家,对李林甫也敬畏三分。安禄山不时派人打探消息,一旦听说李林甫对自己不满,这个平素凶狠狡诈的胡人即使在冬天也会被吓出一身大汗。

李林甫是唐朝初年长平肃王李叔良(唐高祖李渊堂弟)的曾孙,虽然只是皇室旁支,但也算是显赫的宗室子弟。到了唐玄宗时,李林甫家世代承袭的爵位已经消失,不过也是因为宗室关系,他得以进入宫廷,在禁卫军中担任职务,开始时只是千牛之长。

有一个称谓(一个有名的被称为)(3)

李叔良

李林甫和舅舅姜皎关系不错,当时的宰相源乾耀和姜皎是儿女亲家,李林甫便攀上这层关系,和源乾曜的儿子源洁过从甚密,并托源洁向其父求司门郎中一职。源乾耀认为郎中的位置不是随便什么人能够担任的,李林甫不学无术,不是这块料,不过看在姜皎的面子上,还是安排李林甫当了“谕德”这个太子属官,继而迁“国子司业”。

李林甫自然不甘心做无权无势的闲官,继续在朝中钻营,巴结大臣。开元十四年(726年),他终于被御史中丞(朝廷监察机构官员,正四品)宇文融引荐,“引与同列,稍历刑、吏部侍郎”,从此进入朝廷权力中心。

宇文融和宰相张说不合,李林甫为了打通向上爬的路途,追随宇文融等,合伙弹劾张说,张说被劾罢相。

李林甫钻营进吏部后,把手中的权力当作讨好朝中显贵要员们的筹码。

唐玄宗哥哥宁王李宪私下交给李林甫一张十个人的名单,要他考虑优先选补这些人入官。李林甫不问优劣,一口应允,只对宁王提出一条小小要求:“愿绌一人以示公平。”李林甫选出其中一个后台不太硬、比较软弱的人,发榜之日装模作样地宣布:此人作风不正,暗中讲情求官,这次不用,以示薄惩。

有一个称谓(一个有名的被称为)(4)

宁王李宪

李林甫的这套手法既满足了宁王的要求,达到了巴结权贵的目的,又在朝中骗取了“公正”的美誉,为自己赢得了声望。

当时,唐玄宗的王皇后已经被废,武惠妃得到玄宗的宠爱,武惠妃的两个儿子寿王和盛王也因母宠而甚得玄宗青睐,皇太子李瑛却渐被疏远。

武惠妃企图以寿王代李瑛为太子,李林甫借此机会通过宦官向惠妃表示“愿尽心保护寿王”,“惠妃德之,阴为之助”。武惠妃在唐玄宗面前时常赞扬李林甫,由此唐玄宗也对李林甫有了好感。

惠妃婿杨洄上奏,说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倨与太子妃兄驸马薛锈潜构异谋。唐玄宗大怒,召见大臣商议废太子事,宰相张九龄说:“陛下三个成人儿子不可得。太子国本,长在宫中,受陛下义方,人未见过,陛下奈何以喜怒间忍欲废之?臣不敢奉诏。”唐玄宗不悦。李林甫以“此陛下家事,臣不合参知”作答,玄宗听后,决定废太子瑛为庶人,不久三子被赐死。

李林甫还与侍中裴光庭的夫人有奸情。裴夫人是武则天侄儿武三思的女儿,唐玄宗宠信的大宦官高力士出自武三思家。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裴光庭死,李林甫想登上相位,他暗中嘱托情妇裴夫人去求高力士。裴夫人在高力士面前为李林甫苦苦相求,高力士当时虽然权倾朝野,对旧日主人也不好一口拒绝,但他素来为人谨慎,不敢贸然向唐玄宗提起李林甫所托之事,只有暗中等待机会。

有一个称谓(一个有名的被称为)(5)

裴光庭

有一天,唐玄宗说起欲任用韩休为相,高力士将这个绝密信息给裴夫人通了风。李林甫知道后迅即向皇上上奏,推荐韩休为相,玄宗自然马上准奏。韩休不明就里,还以为自己能当上宰相,是李林甫器重自己并大力推荐的结果,对李林甫自然十分感激,也向玄宗推荐李林甫可以大用。于是李林甫官运亨通,先被任命为黄门侍郎,随后便升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加银青光禄大夫,再进兵部尚书,很快也跻身于宰相之列。

李林甫明白,要青云直上,就要迎合皇上的心思。而为了刺探、揣测玄宗的心思,李林甫很舍得花钱,以金帛贿赂收买了一批宦官和后宫嫔妃,甚至皇宫中的伙夫、仕役和使婢等,也成了他的眼线,为他“伺察上旨”,“每有奏请,必先赂遗左右,以固恩宠”。

当时大诗人张九龄任宰相,侍中裴耀卿也是朝廷重臣。裴耀卿与张九龄友善,李林甫对这两个很是嫉妒。但张九龄“以才鉴见推”,以文章才华为朝野所重,李林甫虽然嫉恨,但无从下毒手,不得不“曲意事之”。

有一个称谓(一个有名的被称为)(6)

张九龄

唐玄宗在位日久,怠于政事。每逢商议政事,张九龄与裴耀卿都会提出自己观点,向皇上据理力争。狡猾的李林甫则利用各种机会,一面迎合玄宗,一面寻端觅衅,排挤张、裴二人。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十月,唐玄宗巡游东都洛阳后,欲返回西京长安。张九龄、裴耀卿力谏,认为时值三秋农忙时节,皇上返驾,沿途接待的负担很重,因此提议到了冬天再返京师也不迟。李林甫当时也在场,但一言不发。告退时,李林甫装作脚疼,独自落在后面。玄宗问其何故足疾?李林甫道:“臣非疾也,愿奏事。二都本帝王东西宫,车驾往幸,何所待时?假令妨农,独赦所过租赋可也。”唐玄宗听后,甚合己意,于是坚持己意,“即驾而西”。从此玄宗对张、裴二人产生厌烦之心,而对李林甫格外中意。

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在边庭统军立有战功,唐玄宗准备对他封官加爵,于是与几位宰相商议。张九龄说:“边将驯兵秣马,储蓄军实,常务耳,陛下赏之可也;欲赐实赋,恐未得宜。惟圣虑思之。”李林甫当时并不吭声。但是回去后,阴险的李林甫把牛仙客悄悄找来,将张九龄的那些话一股脑儿告诉了他。牛仙客委屈万分,“翌日见上,泣让官爵”。唐玄宗觉得大失颜面,横下心来坚持要封赏牛仙客。“九龄执奏如初。帝变色曰:‘事总由卿?'”张九龄认为,“仙客本河湟一使典,目不识文字,若大任之,臣恐非宜”。玄宗愈加恼火。李林甫趁机就对唐玄宗上奏,只要有真本事,管它什么文字辞章,天子用人,有何不可?这样一来,玄宗认为还是李林甫胸怀坦荡,有气度,有荐贤之风,而张九龄却心中有私,有拒贤固位的嫌疑。于是,下诏加封牛仙客为陇西县公,并开始疏远轻视张九龄。

有一个称谓(一个有名的被称为)(7)

唐玄宗

中书省侍郎严挺之与张九龄关系友善。李林甫对此十分嫉恨,于是暗中寻衅,欲加以陷害。严挺之的前妻被休后改嫁蔚州刺史王元琰,王元琰因贪赃犯法,被御史查获,严挺之设法营救他。李林甫派人奏告玄宗,说严挺之私袒王元琰,应该连坐。张九龄为严挺之辩解,认为严挺之的行为与私情无关。玄宗却微笑道:“卿不知,虽离之,亦却有私。”张九龄不便再言,只好转托裴耀卿代救严挺之。李林甫乘机诬陷道:“耀卿、九龄是朋党。”玄宗早已厌烦张九龄,于是以朋党之嫌罢了张、裴两人的宰相之职,贬严挺之为洛州刺史,王元琰被流放岭外。

唐玄宗认为李林甫清除朋党有功,提升他为中书令、集贤殿大学士,成为首相。牛仙客升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牛仙客由此对李林甫感恩戴德,对他言听计从。监察御史周子谅,见李林甫专权,牛仙客附和,挺身而出,弹劾牛仙客,结果反被处死。李林甫又落井下石,上奏玄宗说,周子谅之举系张九龄怂恿。于是,玄宗下诏贬张九龄为荆州长史。

天宝元年(742年),朝廷任命牛仙客为左相,李林甫为右相。同年七年,牛仙客病逝。八月,拜刑部尚书李适之为左相。李适之是唐太宗的曾孙,不仅在宗室关系上比李林甫近,而且他素来以聪明强干著称,“昼决公务,庭无留事”,这对不学无术的李林甫构成了严重威胁。

李适之为人豪放,性格粗疏,没有李林甫心机缜密。一次李林甫故意对李适之说,华山有金矿,开采出来可以增加国家的财富。李适之对此没有多加考虑,就兴冲冲地上奏玄宗。唐玄宗就此事征询李林甫的意见。李林甫却说:“华山有金矿,臣早已知晓,但华山是陛下王气所在之处,不可穿凿,故臣不敢上言。”玄宗听了,觉得还是李林甫考虑周到,而李适之太草率莽撞,于是对李适之说,以后奏事前先与李林甫商议,不得自行主张。经此打击之后,李适之做事缩手缩脚。后来,他为求自保,索性辞去相位。李林甫便引荐门下省侍郎大学士陈希烈为左相。陈希烈是个平庸无能之辈,“专用神仙符瑞取媚于上”,遇事唯唯诺诺,李林甫觉得用这个庸才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

有一个称谓(一个有名的被称为)(8)

李适之

李林甫还“善养君欲”。唐玄宗到了后期,怠于国事,沉湎于女色。自武惠妃死后,玄宗霸占了儿媳寿王妃杨玉环。李林甫身为首相,对此毫不劝谏,任其为所欲为。当玄宗日益沉溺于道教以求长生之术时,李林甫又“舍宅为观以祝圣寿”,讨取玄宗欢心。唐玄宗的奢靡,消耗甚大,李林甫竟然改变法令,以增加赋税来聚财,供玄宗挥霍。唐玄宗由此认为李林甫对自己一片忠心,高度信任,甚至对人说:“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

在李林甫的漫长任期内,玄宗的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弱,李林甫权倾朝野,一般军国大事都由他说了算,“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

李林甫为了蒙蔽唐玄宗,把持朝政,一再警告谏官不得多言。一次朝会上,谏官补阙杜琎上书言事,被李林甫贬为下邽令。李林甫召集朝廷所有的谏官,厉声训斥道:“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以仪仗中的马儿嘶鸣被罚黜为例,明目张胆地威胁谏臣缄口。

有一个称谓(一个有名的被称为)(9)

李林甫

天宝元年,玄宗在勤政楼观伎乐。这时兵部侍郎卢绚“重鞭按辔”,风度翩翩地经过楼下,玄宗看见后称赞:“美哉!卢卿!”李林甫闻讯,担心皇上会重用卢绚,心生一计。第二天,李林甫把卢绚的儿子招来对他说:你父亲素有名望,皇上想委任他管理交、广两州的事务,如果你父亲害怕远行,那就该先向皇上告老回乡。卢绚不辨真伪,因不愿远去交、广两州,急忙上书奏言自己年老力衰,不堪重用,结果被贬任华州刺史。以后李林甫又“诬其有疾,州事不理”,结果改任闲职太子员外詹事。从此,卢绚被逐出了朝廷权力中心,李林甫总算放下了一条心。

唐初以来,形成一种制度,就是朝廷都任用名臣为节度使出镇边关,以文官控制武将。这些名臣在边关度过几年后,往往因政绩从节度使的位子上直接拜相,这就是所谓“出将入相”。李林甫认为这些人也可能成为和自己争夺相位的对手,于是向玄宗进奏:“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族胡人。胡人则勇决习战,寒族则孤立无党。陛下诚以恩洽其心,彼必能为朝廷尽死。”这显然又是一条奸计。胡族将领大多不识汉字,如何能处理政务?功勋即使再大也难以任相,这样李林甫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名臣边帅入相之途。玄宗竟然不识他的险恶用心,于是打破以文驭武的惯制,重用番将安禄山之流,使安禄山等人掌管边塞精兵强将,这就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有一个称谓(一个有名的被称为)(10)

安史之乱

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下诏举行特考,让天下有真才实学的士子会聚长安,他要亲自面试,然后授以官职。不学无术的李林甫担心这些来自底层的读书人,会形成一股不利于自己的政治势力。便对玄宗说,这些人都是贫贱寒士,不懂朝廷礼数,不知道忌讳,圣上不宜亲自面试,还是让朝中大臣来考他们吧。唐玄宗准奏。于是李林甫让亲信担任总考官,并特意关照一个也不能录取,考试的结果当然没有一人合格。李林甫又到玄宗面前祝贺,说是由于政治清明,民间人才都已重用,所以“野无遗贤”。

唐玄宗一直比较器重户部尚书裴宽,李林甫害怕他入相,进入权力核心。刑部尚书裴敦复立有军功,受到玄宗的表彰,李林甫对此也很嫉恨。而二裴之间却有矛盾,李林甫便趁势挑拨,使二裴矛盾激化。裴敦复讨伐海盗立功回朝,他接受请托,为部下夸大军功。裴宽向唐玄宗揭发了此事。李林甫马上暗中给裴敦复通了气,并怂恿裴敦复买通贵妃杨玉环的姐姐,在玄宗面前说裴宽品行不端,是妒贤嫉能的小人。唐玄宗于是鄙薄裴宽,裴宽被贬为睢阳太守。李林甫另以明迁暗降的手法,任命裴敦复为岭南五府经略等使,将裴敦复也逐出京城。裴敦复心有不甘,在京城多逗留了几天,便被李林甫奏上一本,说他有“怨望”,不愿到任,遂被贬为淄州太守。

为了排斥和陷害政敌及自己看起来不顺眼的人,李林甫还蓄意豢养了王鉷、吉温、罗希奭等一批酷吏,充当帮凶。由吉、罗两个审理的狱案,完全按照李林甫的意旨进行,给人无端加上罪名,兴起大狱。凡是落入吉、罗两人之手的李林甫的政敌,没有一个能逃脱厄运的,所以当时人称为“罗钳吉网”。“咸宁太守赵奉璋得林甫隐恶二十条,将言之”,李林甫得知,派人将他逮捕,说他散布妖言,处死。朝中大臣杨慎矜、张瑄、卢幼临、柳升等数百人,都因为曾经反对过李林甫,相继加以“莫须有”的罪名而被害。

唐玄宗十分忌讳太子与外臣的交接,太子李瑛因为得到张九龄等一批老臣的拥护,反倒使他下了废黜的决心。李林甫建议立寿王,寿王之母武惠妃在李林甫及杨洄等人的支持下已经形成一股势力。这不是一个好苗头,因此唐玄宗迟迟不作答复。武惠妃死后,玄宗宣布立母族比较寒微的忠王李浚即后来的肃宗为太子,理由是忠王在诸王子中年长。李林甫拥立寿王的目的落空,他怕将来忠王即位对自己不利,于是,利用玄宗忌讳太子与外臣交接的心理,几次挑起事端,企图动摇东宫。

天宝五年(746年),李林甫又在朝廷中兴风作浪,兴起韦坚、皇甫惟明、柳[插图]之狱。韦坚是太子妃的哥哥,与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是旧交。皇甫惟明有事来京,韦坚与他相约夜游,一同前往位于城内崇仁坊中的景龙道观,被李林甫手下的眼线发现。李林甫以此为由头上奏,说韦坚与皇甫惟明内外交结,欲共助太子。玄宗为此而贬黜韦坚兄弟以及相关人士数十人,并对一些贬者赐死,韦妃不得不削发为尼。

有一个称谓(一个有名的被称为)(11)

安禄山

李林甫意欲斩草除根,派御史罗希奭监督被赐死的贬者,皇甫惟明也被逼自裁。李适之和裴宽等人因与韦坚兄弟关系较好也被牵连进去。李适之听说罗希奭到来,先自服毒而死。裴宽比较圆滑,他向罗希奭下跪,磕头如捣蒜,居然免了一死。李适之的儿子迎父亲丧到东都,也被杖死。

天宝五年十一月,左骁卫兵曹柳向李林甫上书,诬告太子良娣(地位低于太子妃的姬妾)之父赞善大夫杜有邻“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柳也是杜有邻的女婿,这个人品质很坏,史书上说他“浮险,欲助林甫,乃上有邻变事”。这件事正好被李林甫利用,结果杜有邻被捕送诏狱赐死。出卖其老丈人向李林甫求荣的柳[插图]也没有落得好下场,他的指控书被李林甫挑出了漏洞,因此也被杖死,妻儿家小流徙远方。这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柳[插图]哪里料到,李林甫比自己还要歹毒一百倍!此事件被株连的还有柳的推荐者裴敦复和著名书法家北海太守李邕,两人也被杖杀。杜良娣被迁出东宫,废为庶人。

李林甫作恶多端,虽然权高势重,但仇人遍及朝野。他的儿子李岫看出了这一点,十分忧虑。李岫曾经指着一个拉着重车走过的下人对乃父李林甫说:“人久处钧轴,怨仇满天下,一朝祸至,欲比此人,得乎!”李林甫回答:事已至此,还能怎么办呢?

以李林甫的狡黠,不会觉察不到作恶多端将给自己带来的危险,但他有自己的信条,以为索性恶到极点,或许危险能转化为安全。

李林甫知道自己结怨甚众,担心遭人报复暗算,“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瓮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晚上在自己家里睡觉,也不踏实,迁来换去,神出鬼没,整夜不得安宁,可见他作恶心虚,几近丧心病狂。

到了晚年,李林甫更是危机四伏。此时,唐玄宗已经宠信杨贵妃的从兄杨国忠和胡人安禄山等。杨国忠状告李林甫的心腹、御史大夫宋浑收受贿赂,对此,“李林甫不能救”。李林甫的亲信党羽都是一些势利小人,小人的特点就是随风转舵,见李林甫失宠,纷纷在暗中活动,准备倒戈。

李林甫最得力的爪牙户部郎中吉温,开始亲近安禄山,并与其约为兄弟。吉温对安禄山献计说:“李右丞相虽以时事亲三兄,必不肯以兄为相;温虽蒙驱使,终不得超擢。兄若荐温于上,温即奏兄堪大任,共排林甫出之,为相必矣。”

杨国忠与李林甫更是势同水火。不久,杨国忠借机向玄宗上奏,说李林甫与番将阿布思有潜构异谋嫌疑,陈希烈等从旁作证,玄宗“由是疏林甫”。李林甫以为懦弱可欺而荐以为相的陈希烈,此时竟然也与他为敌。大势已去的李林甫“时已有疾,忧懑不知所为”。

有一个称谓(一个有名的被称为)(12)

杨国忠

天宝十一年(752年)十一月,恶贯满盈的李林甫病重而亡,终于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李林甫刚咽气,杨国忠就和安禄山合谋,向玄宗上奏说,李林甫与降将阿布思约为父子,曾一起策划叛乱,让阿布思的部将来朝做证。玄宗吩咐“下吏按问”,李林甫的女婿谏议大夫杨齐宣害怕受株连,也在杨国忠的授意下出了证言。

唐玄宗大怒,下诏:“制削林甫官爵;子孙有官者除名,流岭南及黔中。”案子审理时,李林甫的尸体尚未入土,刑部派人剖毁棺木,撬开李林甫的嘴,挖出口含的大珠子,剥下身上的金紫朝服,另用小棺按庶人的仪式草草掩埋。

作恶多端的大权奸李林甫,“生既唯务陷人,死亦为人所陷”,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在中国历史上,那些奸险狡诈、蔑视道德法则的小人,春风得意者居多,而那些信守道德规范、抱有济世情怀的君子,却往往碰壁失意。小人,虽无一技之长,但因其寡廉鲜耻,不择手段,凭着耍弄诡计,投机钻营,讨好帝王,便能飞黄腾达,而君子讲究操守,保持气节,稍有不慎,便会身陷绝地,而且往往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遭遇厄运,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可说是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吏治的一大特色。

《旧唐书》评唐玄宗李隆基说:“开元任姚崇、宋璟而治,幸林甫、国忠而乱。”这个评价是中肯的。令人感慨的是,唐玄宗其实对李林甫的品行并不是不了解。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逃到四川避难,给事中裴士淹随行,玄宗和裴士淹谈论朝中大臣,逐渐谈及以前的人物。当裴士淹问起李林甫时,玄宗说:“是子妒贤嫉能,举无比者。”裴士淹又问:“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耶?”玄宗沉默良久,没有回答。

唐玄宗的沉默或许表达出了他的某种悔悟之意。然而,很多情形是当权者迷,在位时迷,明明知道向自己百般逢迎的人是一个品质恶劣的小人,却因为小人能千方百计投自己所好,为自己不上台面的一些私欲奔走效劳,因而仍然破格重用,信任有加。这就是李林甫这类不学无术,只会弄权害人的污浊之徒,能够为相多年,并且深受恩宠的原因。只有到了奸佞小人的作恶已经危及自己的统治地位时,当权者才会有所悔悟。李林甫以后,张林甫、王林甫、赵林甫代不乏人,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因此而危机不断,灾难不息。因此,揭露毛泽东所说的“唐朝的李林甫一类”的“口蜜腹剑”的人的本质,对于今日肃清吏治、纯洁干部队伍,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出的“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这一振聋发聩的警告,永远不会过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