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平台上,青年正前所未有地受到关注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有不少向青年致敬的视频和短片它们在广泛传播和引发热议的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如何与年轻人进行对话,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最好的致敬就是青年?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最好的致敬就是青年(致敬的热潮消散)

最好的致敬就是青年

网络平台上,青年正前所未有地受到关注。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有不少向青年致敬的视频和短片。它们在广泛传播和引发热议的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如何与年轻人进行对话。

实际上,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青年一代呈现出勇敢善良、积极上进、热情乐观、蓬勃的朝气。2021年,中印边境冲突现场视频首次公开,祁发宝等戍边英雄让人们看到了青年以身许国的伟大品格和责任担当。这些英雄是青年中最为闪耀的群体。与此同时,我们更多的青年,或正在深造提升,或刚刚进入工作岗位,他们正在默默地为自己、家庭和社会做着平凡而可敬的付出,他们理应受到尊重、理解和支持。

致敬青年,不仅仅是对青年的关注和期待,也是一种理解和沟通。在“致敬”的热潮消散之后,我们更应该思考:怎样才能真正理解青年。

比如,面向青年的演讲,想要赢得广泛的认同,就需要演讲者能够与收听者建构一种平等的沟通关系,演讲内容与青年的实际诉求要有一定的契合性。如果脱离社会实际,仅仅使用空洞、没有思想性、缺乏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心理关系的话语,受众就会对演讲者失去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与青年的对话,应该贴近青年的社会实际和社会心理,否则就会造成话语虚化。斯图亚特·霍尔认为,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出于自己的目的,有选择地对信息、符号进行编码和操控。但是,接收者或者信息的解码者,并不会直接接受传送来的内容,而会根据自身的经验或见解,对接收到的内容进行诠释,甚至抗拒传播者带有目的性的“说教”。

需要注意的是,青年是一个群体概念,他们有不同的文化圈层。并且,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青年“亚文化”流行起来。比如过去,人们一提起某些新媒体平台,首先想到的是“鬼畜”“二次元”等符号,这些“亚文化”标签在一定意义上,难以获得主流圈层的认可。但是,当下年轻人已经构建了不同的文化圈,在圈层里,他们因共同的兴趣、话题和文化而营造了属于自己的话语和记忆。曾经的“亚文化”,正在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并逐渐拥有自己的网络话语权。如何了解、理解、引导这些网络“亚文化”,感知不同圈层中的青年,恐怕不是简单地说教、不加区别地喊话就能成功。

与青年平等对话,需要用积极的价值观来引导青年亚文化。话语主导者需要宽容和让渡,面对已经出现的亚文化现象,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而不是单向地说教。沟通是渴望接触无法接触的他者的过程,要相信总有一些超越差异、增进沟通的价值理念,让人们彼此靠近,让青年在润物细无声中接纳主流话语,减少排斥和摩擦。

与青年平等对话,还需重视青年的诉求,减少青年的现实心理落差。最近几年,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3亿多青年网民已经成为网络世界的主力。他们不但能够用各种艺术符号解构严肃主流文化,而且也能够利用新技术与视听产品同步表达观点,争取网络舆论的话语权。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社会资本、组织权力以及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年轻人可能面对网络话语权强势与现实话语权微弱的落差。这会让他们在网络上“放大”某些情绪,以至于激发某些极端事件。对此,在组织关怀、企业文化、社会导向上,必须让青年的现实诉求“落地”,真正开释他们的困惑、解决其面临的现实问题。

期待平等对话的青年,不是被网络流量收割的“韭菜”。新媒体平台的激励话语,不能只是噱头,要谨慎设置议题,不能只制造“虚幻的想象”,最终引发年轻人的不满和反感,失去他们的喜爱和信任。新媒体平台应该守正创新,成为青年感知社会、表达主张的“传感器”,在反映真实社会生活状况的同时,以更好的内容产品帮助青年适应社会、认知世界。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传播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

聂书江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