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卢纶为我们所熟识,是他的几首《塞下曲》,其中“林暗草惊风”这一首尤其闻名: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因为用了乐府古题,这首绝句在唐诗三百首中被归为乐府诗,其实这是一首近体绝句。卢纶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的六首诗都是近体诗,除了四首绝句外,还有一首五律、一首七律。

其中那首五言律诗《 送李端》是赠别诗的典范之作。今天来探讨一下这种赠别或者说送别诗的创作方法。

首先,还是先了解一下卢纶这个人。

七律诗何为出律(观唐习律44赠别诗怎样写)(1)

一、卢纶其人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是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他是大历十才子中著名的诗人之一。清朝潘德舆认为:

大历十才子,卢纶第一,吾乡吉侍郎中孚第二。卢诗清高,可以与刘文房匹,不愧称首。《养一斋诗话》

卢纶年少时,家境并不好,在一首诗中曾经写到自己八岁才开始读书。骆宾王七岁就写出鹅鹅鹅了,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了。可见卢纶在起跑线上就有点落后了。

这首诗的题目是《纶与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员外发崔补阙峒 》

题目中提到的人物有:卢纶自己,吉中孚、司空曙、苗发、崔峒,这五个人都是大历十才子中的人物。其中司空曙还是他的表兄。诗云 :

禀命孤且贱,少为病所婴。八岁始读书,四方遂有兵 ....十上不可待,三年竟无成。偶为达者知,扬我于王廷。

十上不可待,三年竟无成。卢纶是少有的没有通过科举的官员。他在唐玄宗朝、唐代宗朝屡试不第,但是他在大历六年竟然通过经宰相元载举荐的,授阌乡尉,后来又受到宰相王缙举荐成为集贤学士,监察御史。

可见卢纶绝对不一般,他平时交往的人,例如常衮、李勉、齐映、陆赞、贾耽、裴均、令狐楚等人,都是当时的权贵。在唐朝崇尚行卷的时代,诗写得这么好、还有如此背景的卢纶,竟然不是进士出身,搞不明白他考试的能力为什么这么差。

卢纶虽然有这么多权贵好友,毕竟不是进士出身,因此在仕途上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后来元载、王缙获罪,他还受到过遭到牵连。唐德宗时期,卢纶复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据《唐才子传》说,后来唐宪宗很欣赏卢纶,还让张仲素帮他收集卢纶散落的诗篇:

时宪宗求卢纶诗文遗草,敕仲素编集进之。 《唐才子传·卷五》

七律诗何为出律(观唐习律44赠别诗怎样写)(2)

二、从《 送李端》中,看出送别诗的套路

卢纶的诗中近体诗多,其中唱和赠答之作也很多。他100多首五言律诗中,有将近一半的题目中有个“送”字,例如《送惟良上人归江南》、《送韩都护还边》、《送姨弟裴均尉诸暨》、《送盐铁裴判官入蜀》等。

唯一被收入唐诗三百首的五律也是如此,题目是《 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送别诗是诗人们常见的题材,如何写好送别诗呢,元朝的杨载夫给我们总结出了一套公式,我们看看他的《诗法家数》是怎么说的:

赠别之诗,当写不忍之情,方见襟怀之厚。.......

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第一联叙题意起。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前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要次第。末句要有规警,意味渊永为佳。

七律诗何为出律(观唐习律44赠别诗怎样写)(3)

1、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我们从第一联看起,前两句破题,点出“离别”二字,正是《诗法家数》说的第一联“叙题意起”。

李端(约743-782?) 也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赵州(今河北赵县)人。从故关二字来看,李端似乎要归乡,因为离别,所以堪悲,这正是赠别诗中的不忍之情。

2、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颔联写景(3、4句),寒云与暮雪两个意象增加了悲伤的色彩。颈联抒情:我很小就孤单一人,受尽了磨难,幸而认识您,可惜相识恨晚。

《诗法家数》说:“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

可是卢纶这首诗第二联说景,第三联抒情,颠倒了过来。正是《诗法家数》后面说到的:“于中二联,或倒乱前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要次第”。

五七律中间二联,或景或情,或情景交融,先后是无所谓的,但是切不可重复。

3、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第七句,掩泪空相向。是第二句“离别自堪悲”的具体表现。风尘何处期,是对于未来重逢的一种期盼。

《诗法家数》也说道: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付,或期望。

七律诗何为出律(观唐习律44赠别诗怎样写)(4)

三、卢纶其他的送别诗

卢纶的送别诗太多,随便就可以选出几例,我们看看其他的几首,其中小有不同。

1、送魏广下第归扬州 

楚乡云水内,春日众山开。淮浪参差起,江帆次第来。

这首诗前四句有些不同,都是写景,看来送别处在楚地,目的地在扬州,因此第2句写:淮浪参差起。

第三联(5、6句)写魏广落第失意,第四联写出对他未来的期望,今年考不上,以后有的是机会,不要担心您的才能被埋没。

2、送从叔程归西川幕

千山冰雪晴,山静锦花明。群鹤栖莲府,诸戎拜柳营。

卢纶的这位叔叔叫做卢程,看来是西川节度使下的幕僚。卢纶送他去四川的时候写下这首赠别诗。

这首五律与众不同,几乎通篇写景。首联两用山字,冰雪、锦花,应该是写西川之景,因蜀地出产丝织提花织锦,成都有锦城的称呼。

第二联用写景的方式来叙事,"莲府"为幕府的美称,细柳营是周亚夫的军营,常用来比喻军纪森严的军队。

第三联写巴字、蜀关,一路上的风景, 典出《三国志》: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

3、送陕府王司法(唐·卢纶)

东门雪覆尘,出送陕城人。粉郭朝喧市,朱桥夜掩津。

上寮应重学,小吏已甘贫。谢朓曾为掾,希君一比邻。

这首诗和《送李端》几乎完全一样,首句写景起兴,第二句破题,第二联写景,第三联议论。区别在第四联,这里没有写希望重逢,而是嘱付或者期望好友安心工作,大诗人谢眺也曾经担任过低微官职。

七律诗何为出律(观唐习律44赠别诗怎样写)(5)

结束语

无论作文还是作诗,都有一定的方法或者说套路。叶燮《 原诗》曾经批评高适和岑参:

高岑五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作俑 。如高七律一首中,叠用巫峡啼猿、衡阳归雁、青枫江、白帝城;岑一首中叠用云随马、雨洗兵、花迎盖、柳拂旌,四语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后人行笈中携广舆 记一部,遂可吟咏遍九州,实高岑启之也。总之以月白、风清、乌啼、花落等字,装上地头一名目,则一首诗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意思是,后人学习高适岑参,套用其“公式”作诗,带上一本地理书就可以吟遍天下了。杨载夫的《诗法家数》其实也是一种总结归纳之法,今天的高考作文都类似与此。

对于学子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呢?

结束时,作一首五言律,《送别》:

长亭一樽酒,闻笛更生悲。折柳秋云下,移舟暮雨时。

心随帆去远,人寂马行迟。默默风尘里,沧州安可期。

@老街味道

观唐习律43 韦应物为何被纪晓岚批评 有些诗病作者不自知
跟李白杜甫们学学 诗歌创作中如何不卑不亢地拍马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