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记住的这些人-“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他的名字和身份曾经属国家机密28年

两弹一星于敏事迹(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院士)(1)

“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院士

于敏(1926.08.16-2019.01.16),生于河北(现天津市)宁河。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44年-1949年,北京大学工学院、理学院本科;

1949年-1951年,北京大学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毕业后,他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此后,于敏历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副主任、九所副所长、所长、九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国家对其评价:

于敏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

上世纪50年代,于敏在国内率先开展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在物理学报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与北京大学杨立铭教授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

上世纪60年代起,投身于我国核武器事业,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在氢弹突破中,组织领导攻关小组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带领科研队伍完成了核装置的理论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装备部队。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氢弹突破和武器化”工作,荣获198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核武器小型化突破中,领导突破了气态引爆弹(初级)原理和高比威力次级原理。作为小型化关键的气态引爆弹主要负责人,主持研究并解决了裂变材料的压紧、中子注入及其增殖规律、氘氚点火燃烧规律、轻重介质混合对聚变的影响、高能中子裂变反馈规律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提出了加大两个关键环节设计裕量的具体措施。气态引爆弹的研制成功,为我国第二代核武器的研制奠定了可靠基础。作为第二完成人的“气态引爆弹装置的突破”工作,荣获198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中子弹突破中,作为主要领导人和参加者,提出了中子弹的设计指标,明确了中子弹探索的主攻方向,指出了某些关键技术问题和难点,研究了热核反应中等离子体过程,分析了中子弹的反应规律并归纳为三个阶段,提出了判断聚变点火裕量的主要判据和提高裕量的措施。作为第一完成人的“中子弹装置的突破”工作,荣获198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核武器基础理论发展中,揭示了武器核反应内爆过程的运动规律,解决了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驰豫过程、辐射波与冲击波的传播规律等一系列基础问题。作为第四完成人的“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研究,荣获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核武器发展战略中,与邓稼先提出了“加快核试验进程”建议。建议书提前规划了我国核试验的部署,使党中央做出果断决策,为我国争取了宝贵的10年核试验时间,为提升我国核武器水平、推动核武器装备部队并形成战斗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前瞻性作用。针对禁核试,提出了以精密实验室实验等几个方面支撑禁核试后武器研究的设想,该建议被采纳并演化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四大支柱,至今仍然是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上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国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我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于敏是一位忠于祖国、无私奉献、文理兼修、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科学家,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两弹一星于敏事迹(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院士)(2)

工作中的于敏院士

于敏结构:

两弹一星于敏事迹(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院士)(3)

我国氢弹研制过程中,在氢弹构型设计上遇到很大困难,氢弹的热核反应,需要用原子弹来引爆,相当于用一颗原子弹包围着热核材料,原子弹爆炸产生极高压力和温度,再点燃氢弹引发爆炸。理论说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有重重困难;比如外围原子弹的爆炸,必须非常均匀地向内挤压,稍有偏差都无法使热核反应被点燃;而且直接用原子弹引爆还不行,必须加强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条件。

氢弹研制的关键瓶颈,就是氢弹构型的设计,如何才能使热核材料的利用更充分,然后发挥出巨大威力,我国氢弹研制就在这里卡住了。

据2014年科教频道纪录片《影响》记载:当时我国仅有的一台电子计算机在上海,计算速度大约每秒几万次,一次于敏和蔡少辉晚饭后在计算机旁的小路散步,于敏提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设想,这一设想成为我国氢弹研制的关键,解决了氢弹中一个有关能量的突破难点,成为后来被外媒称作的“于敏构型”。 纪录片中于敏亲自说到(原话):“我把它分成三段,一个创造条件,促使热核反应起来,如果起来的话,不是外界条件能够让它;外部条件还得要靠它自己本身能起来,本身能起来,再点火,就是点火,他自己放的能量,已经温度逐渐升高,是热核反应起来了,这是第二个;第三,他起来以后,就跟普通的燃烧一样……。”

T-U构型

“泰勒·乌拉姆构型”的简称,是美国氢弹的设计构型,和于敏构型相比:

(1)T-U构型的设计当量可以非常大,但是氢弹本身的质量也非常大,一颗10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重达60多吨;;

(2)于敏构型设计当量一般在数百万吨,但是氢弹可以做得非常小巧,有利于实战化,氢弹整体不到1吨的重量,可以达到300万吨TNT当量;

(3)于敏构型的氢弹更方便储存,甚至长时间保存,需要使用时直接就可以用;

关于氢弹构型的更详细信息,是有核国家的最高级机密,这里就不谈及。

于敏院士于2019年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于敏!

两弹一星于敏事迹(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院士)(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