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移家事亦难,佐吴从此霸江山。争教不立功勋得,指出千囷如等闲。《吴·鲁肃指囷》[唐] 孙元晏

三国里的鲁肃给他怎样的评价(三国时期的鲁肃果真是一个头脑简单)(1)

吴·鲁肃指囷

我们今天的文章,从孙元晏(晚唐诗人,应该是位鲁肃忠实的支持者)的这首诗开始说起。少年读《三国演义》时,感慨三国时代英雄辈出,提到吕布即想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提到关羽即想到: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提到赵云即想到:子龙一身是胆也,单骑闯曹营;提到诸葛亮即想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但是在《三国演义》里,鲁肃被刻画成一位老实到近乎迂腐的形象,这个形象因为小说的推广而深入人心。这是极为错误的,也是对鲁肃的极为不敬。那么,真实的鲁肃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三国里的鲁肃给他怎样的评价(三国时期的鲁肃果真是一个头脑简单)(2)

安徽定远县鲁肃雕像

东汉末年,朝纲惑乱,群雄混战,诸侯割据,民不聊生。本文主人公鲁肃,字子敬,公元172年(即建宁5年)生于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的一个士族家庭,幼年即失去父亲,与其祖母一同生活,家庭条件较好,仗义疏财。鲁肃青年时期正直东汉灵帝在位年份(公元168年-189年),灵帝朝年间,卖官鬻爵最为猖狂,政治极为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肃本人亦不治家事,不发展自家产业,反而大散钱财以资助需要帮助的人,结交天下有识之士。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

《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三国里的鲁肃给他怎样的评价(三国时期的鲁肃果真是一个头脑简单)(3)

鲁肃 子子敬 三国演义剧照

破产移家事亦难

任何人的成功与否都离不开时代的因素,这如同鱼与水的关系,鱼儿离不开水,在小溪里的鱼不可能长成如蓝鲸般巨大的身体,也难以站上食物链上层。鲁子敬即使散尽家财,也无法获得长久和平稳定的生活。当群雄混战局面即将出现在鲁肃家乡时,年轻的鲁肃选择举家东迁至东城(袁术地盘),袁术也久闻其大名,欲任命他为东城长。但袁术如其兄长袁绍般:志大而智小,而在胆子上远超其兄,属于色历且胆大的类型,其部队也是懒散混乱。鲁肃当然看不上这样的军阀,故选择投奔周瑜(关于鲁肃与周瑜的关系,会做详细讲解),当然,在投奔周瑜过程中也发生非常精彩的一幕。

鲁肃少年成名,在当地有很好的名声,且身世背景非常好。对于袁术而言,拉拢鲁肃有助于其名声与威望的建立,当然不肯放鲁肃走。在鲁肃准备率众南迁至居巢(时周瑜任居巢长)时派兵追赶。鲁肃那肯束手就擒,当时鲁肃让老弱病残走在前面,自己带着精壮人员在后排开阵势,并且亲自上前喊道:

“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用大白话解释就是说:大家都是明白人,当今天下大乱,有功的不会得赏,有过也不会受罚,你们就不要逼我,就当做做好事啦。同时,又命人把盾牌立在地面上,鲁肃拉弓射向盾牌,皆能洞穿之。对于袁术的追兵来说,一来鲁肃所说的话有实在在理,另一方面,鲁肃的武艺也摆在那边,强行挽留也说不定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就回去了,鲁肃一行人也就顺利到达周瑜所在的居巢。当然,在投奔中途还出现刘子扬遗书之事,这里我们不细说。

三国里的鲁肃给他怎样的评价(三国时期的鲁肃果真是一个头脑简单)(4)

鲁肃与周瑜 三国演义剧照

我也先在这里说一点,历史有称呼鲁肃为奇人者不少,我持赞同观念。能在乱世时不迷失自我,保持内心的坚定,并且持续付诸实践,即使有再多的非议,置若罔闻,心无旁骛。并且在那样的乱世时局下,能够冷静分析各方势力,择良木而栖之,是为‘奇人’之始也。

佐吴从此霸江山

上段文字中我们讲到鲁肃就瑜之事,之后鲁肃通过分析后还对其下属说出这么一句话:

“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宁肯相随俱至乐土,以观时变乎?《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鲁肃听说江东地区沃野千里,民富兵强,是谁告诉他的、从哪里了解到的呢?想必有很大一部分是周瑜讲的。周瑜当时虽官为居巢长,时建安三年,居巢长乃周瑜出任的第一个官职,为袁术所任命,也算是曲线救国的一种方式。就什么“国”呢?当然是东吴。周瑜与孙策的关系非同一般,两人是发小,又是同龄,彼此互访时都先升入后堂拜见对方的母亲(升堂拜母)。孙策父亲孙坚讨荆州时为暗箭所伤不幸身故后,孙策即位,周瑜率先表示对孙策的支持。孙策遇袭身亡前,对周瑜有托孤之担。因此,像鲁肃这样的人才,周瑜一定会极力劝说其为江东集团服务。

三国里的鲁肃给他怎样的评价(三国时期的鲁肃果真是一个头脑简单)(5)

周瑜 三国演义剧照 洪宇宙饰演

那么,周瑜为什么会看上鲁肃,鲁肃为什么又很信任周瑜呢?说到鲁肃和周瑜的关系,就不得不说“指囷相赠”这个典故了。典故出自《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后以"指囷"喻慷慨资助。

话说周瑜当年虽官职居巢长,欲为江东起兵时,奈何粮食与武器均不足,乃向鲁肃求援,周瑜求援话音未落,鲁肃即指着自己家里的两囷米(念qun一声)说:兄弟,啥也别说,这一囷米你拿走。这是什么样的精神,如何的慷慨啊,要知道这一囷米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古时一囷等于三千斛,一斛等于10斗,一斗等于12.5斤,即一囷木米等于37.5万斤。真所谓是英雄惜英雄。因此,双方之间建立了如春秋时代的公孙侨和季札那样坚不可破的朋友关系。因而,周瑜与鲁肃之间的关系是英雄惜英雄,相互信任的朋友关系。后世亦有诗云:轻财重义见英奇,圣主贤臣是所依。公瑾窘饥求子敬,一言才起数船归。《三国门·鲁肃》 唐代 周昙

三国里的鲁肃给他怎样的评价(三国时期的鲁肃果真是一个头脑简单)(6)

三国门 鲁肃

榻上对策

鲁肃为周瑜所引荐,来到东吴,孙策已故,孙权即位。双方之间有了一次精彩的对话,号称东吴版的‘隆中对’,即‘榻上策’。详细经过我们不细说,重点讲内容:鲁肃来投,孙权十分重视,立即摆席迎接,待众宾客离席,孙权把鲁肃的席位和自己的席位并在一起,两人合榻对饮。

三国里的鲁肃给他怎样的评价(三国时期的鲁肃果真是一个头脑简单)(7)

榻上策 三国演义剧照

孙权对鲁肃说: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熟读三国历史的人都应该对这段话很熟悉,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没错,七年后的《隆重对策》,刘备与诸葛亮密谈的开头也是类似的一句话:“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两位君主都提出同样的问题,他们为什么要这么问呢?这跟时代不无关系。三国时代任何一件事情讲究的是师出有名,而最大的名分是维护国家政权即维护某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其排忧解难,为其建设讲上社稷,如此,即可占领道德制高点。故无论是孙权还是后来的刘备,在寻求治国对策时都需要说出类似的话。

鲁肃听完孙权的问话后当头就是棒喝回去。

鲁肃回答:过去我们的高皇帝(指刘邦)欲忠心耿耿地尊崇义帝(指楚义帝熊心)而最后无成,什么原因?是因为项羽加害义帝啊。如今的曹操就像过去的项羽,将军您怎么可能能成为如齐桓公、晋文公呢?

之后,鲁肃说了一句机器大胆的话语,此话对于孙权来讲也是需要极大的智慧去应答的。

鲁肃说:根据我个人的判断,大汉王朝已行将就木、不可复兴,而曹操是不能马上清除的,那怎么办呢?为将军考虑,就是鼎足江东,而后以观天下的形势变化。现在这个天下大乱的时刻,正是我们稳固地盘的大好时机,别人也不会对我们有什么猜忌。现在北方战乱频繁,我们正好可以趁这个时机去拿下刘表的地盘,把长江以南的地盘全部的占据了,与北方的曹操划江而治,然后建号帝王意图天下,这如同高皇帝建立大业啊。

鲁肃说这话也确实太大胆了,要知道在那样的一个时代,无论是废立皇帝还是自立皇帝,都是天下之至不详也,鲁肃能够在孙权询问后即刻就分析出上述言论,至少说明几个点:

1. 鲁肃早早就对天下大势看得非常透彻,否则他不会讲,也不敢讲;

2. 鲁肃对孙权非常信任,认为孙权就是他要找的明君,肯为其赴汤蹈火;

3. 鲁肃心中也装着天下,但这个天下不是某个帝王的天下,而是天下的老百姓。但他看到军阀连年混战、百姓民不聊生的时候,他没有想着如何自保,而是广发钱财,尽其所能资助需要帮助的人。而最能使百姓安定的情况就是国家的统一。

三国里的鲁肃给他怎样的评价(三国时期的鲁肃果真是一个头脑简单)(8)

孙权 三国演义剧照 吴晓东饰演

因此,鲁肃对着孙权说出如上对策。那么我再来分析下鲁肃说得是否在理,对孙权而言,鲁肃的说法他是否能够接受,东吴集团未来的行动是否与《榻上策》一致呢?

答案是:是的!

鲁肃说完这些话后,孙权的回答很有艺术。

孙权说:子敬,我现在不想别的,就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辅佐汉室,你说的不是我能力范围之内的事。

孙权当时只有19岁,能够说出这样的话,足见其政治智慧之高。因为孙权当时刚刚即位,时局还不够稳定,庐江太守李术、庐陵太守孙辅、孙暠丹阳太守孙翊等都有相应动作,孙权当下的重心还是在稳定内部局面上。但鲁肃的话孙权是放在心上的。以至于张昭多次上书责怪鲁肃,孙权都置之不理,反而对鲁肃愈发更好了。并且在未来的一步步动作中,都与鲁肃的分析是一致的,比如:

从此,鲁肃为孙吴政权服务服务了十七年,直至死去,忠心耿耿!

而《三国演义》刻画出来的鲁肃形象,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需要,体现了小说的肤浅。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我是真得不错,一位喜欢历史、酷爱三国,做点原创,分享点有感触东西的小编!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