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太久

有的人已忘记这和平来之不易

和平太久

很多人已不知这和平何其珍贵

今天,2021年7月7日。

八十四年前的今天,是几代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日子——七七事变。

八十四年后的今天,我们又来到了这座曾经被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誓死守卫着的城——宛平城。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1)

宛平城在卢沟桥东,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明末崇祯十一年(1638年)为了防范农民起义军进击京师而修建。历时三年而成,明清时称拱北城、拱极城。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2)

作为卫城,形制结构与普通城池不同,起初城内并无一般县城的大街小巷、市场、钟鼓楼等设施。仅设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西为“永昌门”(清代改为“威严门”)。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3)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4)

东边的顺治门: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5)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6)

西边的威严门: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7)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8)

1928年12月,宛平县改隶河北省,故将宛平县公署由北平市内迁至拱极城,从此改名宛平城。解放初期宛平县仍隶属河北,1952年重新划归北京。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9)

宛平城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城楼和瓮城是上世纪80年代重修的。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10)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11)

但八十四年前城墙上日军的枪痕弹孔依旧在那里,触目惊心,时时刻刻提醒活着的我们,勿忘国耻。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12)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13)

铭记历史、温故知新,并不是要让我们变得狰狞。真正的强大,是让历史不再重演,让觊觎的敌人不敢伸手。

弹痕被保留在南城墙上,大大小小,清晰可见。希望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国人,都能停下来看看。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14)

现在的宛平城和国内大多数古城一样的萧条。也不知道这样的古镇经济再过些年会变成什么样子。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15)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16)

宛平城内还保留着一些过去的建筑,虽然都不开放,但能看看墙上悬挂的介绍,多少了解一下。

宛平县衙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17)

原设在顺天府积庆坊,民国十七年(1928年)迁至拱极城内。“七七事变”后宛平县衙迁至长辛店老爷庙。1986年修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将宛平县衙旧房拆除,2004年复建。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18)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19)

卢沟驿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20)

驿站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处所。明代中后期,宛平县的卢沟驿“有屋数楹”;民国时期设邮寄代办所。2005年复建。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21)

拱极营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22)

明朝修建拱极城后设兵驻防于此,但驻兵数量不多。清朝时称拱极营,每年在此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祭炮活动。2005年复建。

兴隆寺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23)

始建于明代,原寺有正殿三间,配殿六间。寺中原供器、钟、罄等物,大多已遗失。木制物品被烧毁,大钟被侵华日军掠走。1958年兴隆寺被拆毁。2005年复建山门。

现为卢沟桥第一小学。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24)

宛平城中心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些年来,纪念馆的前面还是一个停车场,现在变成了广场。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25)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26)

出了西门,就是著名的卢沟桥。这次没有进去,贴一些之前拍的照片吧。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27)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28)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29)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30)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31)

顺着西墙往南走,在南城墙下有一些石刻,造型非常有特点。大部分字迹还清晰可辨,有兴趣的话可以细细观看。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32)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33)

不过这里对游人相当不友好,两侧的人行道上停满了车,无一例外都把盲道堵得死死的。而对面的停车场寥寥几辆车,大部分都是空的。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34)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35)

宛平城东大概一公里的地方,是赵登禹烈士墓。原墓碑已不见,现在能看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的,想来瞻仰的朋友可以定位西道口公交站。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36)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37)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38)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 ,山东菏泽县人。“七七事变”发生后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132师回师北平。1937年7月28日,日军袭击南苑,赵登禹师长奋勇杀敌,突围时在大红门西南的黄亭子遭遇日军伏击,壮烈殉国,时年39岁,是抗日牺牲的第一位师长。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39)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40)

赵登禹将军的墓地在车水马龙的路边,来来往往的行人并没人驻足,甚至很少有人抬眼看一下。或许很多人根本都不知道他的姓名吧。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41)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了纪念赵登禹,北平市政府将北起崇元观南至太平桥的马路命名为“赵登禹路”;将北平通县古运河西岸一条大街命名为“赵登禹大街”。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42)

墓碑前有一束菊花,还是有人献上这份怀念,在心里记得这位抗击日寇的英雄。

这世间最令人心寒的,就是遗忘。

遗忘过去的伤痛,遗忘逝去的生命,遗忘曾经的苦难,也遗忘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

每一位为国家、为民众而捐躯的人都理应被历史铭记,哪怕他们没有名字。

这些平凡或不平凡的伟大,都理应被每个活着的世人所尊重。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43)


- FIN -

宛平城墙的历史(城墙上的弹痕枪孔依然触目)(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