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扫地僧

人这一辈子修的是一颗心(修好这颗心过好这一生)(1)

《心经》开篇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此处的"照见"其实是很有一番说辞的,局限地说,你想照见他人,你先得有内在之光明,否则你拿什么去照见。如何才能拥有内在之光明,当然是修心。人活一世,总体而观之,是在修心,修好了这颗心,也就过好了这一生。

去贪心,修知足心

孔子说,人有三戒,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贪。这是夫子很究竟的话,仿佛给我等凡俗之辈标出的三个警示牌。少年贪色及中年好斗乃人之常景,况且中年以前,有些过错,还来得及修改,尤其这老年戒贪一条,一旦沾染,就要了老命了。人往往到了老年,眼看自己时日无多,容易起贪心。贪欲一起,便容易丧失底线,便不容易刹车。更要命的是,老年人一旦出手,绝非小偷小摸,一定是大手笔,他得对得起这一生修炼的功力。可是呢,天之道,损有于而补不足。

当你的钱多到一定程度,权力大到一定程度,天就会一把收走。既然忙活半天还是落不到自己口袋里,还不如早点收手。早点修自己的知足心,知足不是甘愿平庸,是不产生多余欲望。老婆,有一个就好。房子,够住就好。钱财,够花就好。想要一口袋粮食是欲望,想要一车粮食就是贪欲了。

去嗔心,修包容心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夫子对自己一生的高度概括,想做到,不那么容易。孔子既然提醒大家不要怨天尤人,说不好他自己也抱怨过。他的创业计划书写的那么完美,就是没人采纳。他给人说你给我三年时间,我还你一个太平天下,可是还是没人理他。直到后来他终于明白了,他知天命了。他知道自己的使命不是做治世能臣,他的使命是做万世师表。于其在那里抱怨消耗时间,不如早点包容放下重新出发。包容不是丧失原则。无关痛痒的话,不听。无足轻重的人,不交。不伤大雅的事,不记。

人这一辈子修的是一颗心(修好这颗心过好这一生)(2)

去痴心,修自在心

世间万物,都要历经成、住、坏、空的过程。

你看那树,从一颗种子到参天大树,最后枯萎倒下腐朽。

你看那尘,从一粒细末堆积为土堆,最后被雨水带了去。

你看那人,从孩童到美少女到嫁为人妇到老太婆最后死去。

既然都是一闪而过,又何必痴心执着呢。就算痴心得到了,还不是在手里暖暖,谁又能留得住呢?还不如早些修出一颗放下的心。损失了的钱财,放下。丢失了的权利,放下。走了的人,放下。我们早晚都会放下,不如早些子放下。放下,即得自在。

去慢心,修谦和心

曾国藩说,古今之能人,皆败给了一个"傲"字。《尚书》上也说,满招损,谦受益。《周易》谦卦里也暗藏者一个"坎"卦,提示我们只有谦才能迈过坎。六十四卦里也只有谦卦六爻皆吉,提示我们谦虚永远没有错。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又如何呢?傲视群雄的关羽又如何呢?傲慢伤人又伤己,何不早些修一颗谦虚之心。话不说满,是为谦。事不做绝,是为谦。钱不使尽,是为谦。

去疑心,修清静心

你看那湖水,平静时,倒影完整,波澜时,倒影破碎。人心亦如水,往往看到乱象时,或许是心浑浊了。孔子所说的"四十而不惑",是啥都看清楚搞明白了?我到以为,真正的不惑,是搞不明白的就不搞了,就随它去。与其整日疑神疑鬼,不如把持内心的清澈。夫妻之间的悲剧多半是猜疑出来的。同事之间的矛盾多半是猜疑出来的。朋友之间的冷漠多半是猜疑出来的。

去依赖心,修独立心

老公是否能伴随我们地久天长,显然是个未知。父母不出意外的话一定会先我们而去。至于孩子能否孝顺可靠也是遥远的未可知。那我们还能怎么样呢?独立自主呗!独立先从具备思想意识的独立开始。人好不容易从四足动物进化到直立行走,人是可以不依靠任何东西站直站稳的,但多数人不知道这个秘密,他们总是在寻找依靠。上一个依靠刚刚丢弃你,你就立刻开始寻找下一个依靠,这是很可笑的。

去强硬心,修柔和心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行健说的就是乾道,乾道就是自强不息,你看那天,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的运化。所以人的一生就要不停的奋斗。但在刚健的同时也要适当柔和。一味的刚健则容易断裂。地势坤,其实就是坤道,坤道其实说的就是承载容纳。你看那大地——接受阳光普照,接受雨露滋润,养育生发出万物。所以人需要一分天的刚健,也需要一分大地的慈柔。刚柔相济,乃是上人,这不是说教,是天理。

去抱怨心,修豁达心

抱怨是一条不归路。草包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变得奋发图强。叛逆的子孙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浪子回头。贫穷的家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富有发达。抱怨除了让我们脸上长斑,一无是处。所以,不管我们经历了什么,不管我们年龄多大。从此刻起,停止抱怨。只有停止抱怨,让心豁达起来,阳光才会进来。

去除了贪、嗔、痴、慢、疑、依赖、强硬、抱怨之心,霉运绕着你走。

修持好知足、包容、自在、谦和、清静、独立、豁达之心,好运就不请自来了。

人这一辈子修的是一颗心(修好这颗心过好这一生)(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