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在《老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段话的意思是大概看上去越厉害的东西其实越不怎样,实际上越厉害的,看上去却越普通这让人想起《神雕侠侣》中杨过的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聪明与智慧有什么不同?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聪明与智慧有什么不同(聪明与智慧相差几许)

聪明与智慧有什么不同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在《老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段话的意思是大概看上去越厉害的东西其实越不怎样,实际上越厉害的,看上去却越普通。这让人想起《神雕侠侣》中杨过的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越是深谋远虑,能力出众的人,可能看上去越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真正的良才看似没有锋芒,实则具有大智慧。这种人常常能包容一切人的长处,而自己却以普通的面目示人,比如汉高祖刘邦,三国的刘备,水浒的宋江,无用之人揽有识之士,天下英雄尽入我囊中,皆是深谙此道。

《老子》中提到一个问题:“爱民治国,能无知乎?”既然要爱民治国,肩挑天下大任,岂是无知无识的人所能做到的?历史中所记载的黄帝、尧、舜,都是神武睿智,或生而能言,或知周万物,哪里有一个无知的人能完成爱民治国的重任?然而,老子此处并非明知故问、故弄玄虚,而是另有深意。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这是在说真正天纵睿知的人,绝不轻用自己的才能来处理天下大事,而是集思广益、博采众议,然后有所取舍。“知不知”与老子思想学术中心的“为无为”异曲同工,所谓知者恰如不知者,大智若愚,才能领导多方,完成大业。而英明神武之人,能成就永世不朽的功业,恰恰也正因为他善于运用众智而成其大智。

汉高祖刘邦,表面看来满不在乎、大而化之,当统一天下,登上帝位后,他曾坦白地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

所以,天纵睿知的最高境界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在《词源》里的解释是: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出自宋朝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均有此意,表现的是以无化有的智慧。

希望将能力表露出来是人的天性,但貌似强悍、威风凛凛的人并不是最有能力的;真正有本领的人懂得隐藏自己的实力,不会轻易将才艺外露,做到韬光养晦是聪明人所为。大智若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智谋的人保护自己的一种处世计谋。因为任何有所图谋的人,都有可能从事情刚开始筹划时便被识破。一旦发现有人独具慧眼,那么为了保全自己,他人往往会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加以掩盖,散布流言,捏造罪名,甚至谋杀。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不胜枚举。所以一些真正有智慧的人,大都采取“守拙”的方法,以保护自己。

好自夸其才者,必容易得罪于人;好批评他人之长短者,必容易招人之怨,此乃智者所不为也。故智者退藏其智,表面似愚,实则非愚也。孔子也曾说:“大智若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锋芒毕露是容易的,藏锋露拙却是不容易的,唯有真正洞悉世事、明察秋毫的人,才知大智若愚的深意。

才智总有困窘时

世人常因自己的聪明才智而自命不凡,甚至投机取巧,最后往往葬送了自己。所以,老子反对标榜圣人,反对卖弄世智辨聪。春秋战国时期,善于奇谋异术的高人很多,一个比一个高明,然而,社会动荡不安,人命危如累卵,随时都可能被毁灭。由于老子对那个时代感到痛苦和不满,因此便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即人们如果不卖弄聪明才智,本来还会有和平安静的生活,却被一些标榜圣人、标榜智慧的才智之士搅乱了。

从前有一商贩养了两头毛驴,为的是帮助他驮货物。这天,商贩要把两袋黄豆和两大口袋棉花拿到镇上去卖,沿途需要翻越几个山头才能到达目的地。其中一头聪明毛驴听到以后便谎称自己身体不好,没有力气驮黄豆,只能驮棉花。主人虽然怀疑它在耍滑头,但想了想后还是同意了。

就这样,商贩赶着两头毛驴上了路。一路上,驮棉花的毛驴感觉很轻松,时不时还回头嘲笑另一头毛驴,它沿路不停地蹦蹦跳跳,当看到驮黄豆的毛驴累得气喘吁吁,它心里好不得意。

不一会儿,山上竟然起了风,看样子马上就要下雨了。此时驮黄豆的毛驴依然步步踏实,而驮棉花的毛驴被风吹得摇摇晃晃,东倒西歪。正当它抱怨时,天空下起了大雨,它开始感觉背上的棉花变得沉重,脚下慢慢听使唤了,心中不免暗暗惊喜。但雨越下越大,驮棉花的毛驴渐渐感觉体力不支,最后在山顶的时候连棉花带自己滚下了很深的山谷……

生活中,人们有时就像那头自以为聪明睿智的小毛驴,依仗自己的“才智”让自己处于有利的形式下。但很多时候,当这种“才智”走到极点,也就成为累赘。

宋元君晚上睡觉的时候梦见有人披散着头发在侧门旁窥视,看着他说:“我来自名叫宰路的深渊,我作为清江的使者出使河伯的居所,但渔夫畲且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不慎捕捉了我……”宋元君早上醒来以后,就立刻派人占卜,占卜的人说:“这是一只神龟。”宋元君立刻问道:“渔夫中有名叫畲且的吗?”左右侍臣回答:“有。”宋元君说:“叫畲且来朝见我。”第二天,畲且就奉命来见君上。宋元君看着他问:“你昨日捕捞到了什么?”畲且回答:“我的网捕捉到一只白龟,大约五尺长。”宋元君满意地点点头说:“献出你捕获的白龟。”畲且听命后退下。后来等白龟送到的时候,宋元君一会儿想杀掉,一会儿又想养起来,犹豫不决。于是,他便卜问吉凶,说:“杀掉白龟用来占卜,一定大吉。”于是宋元君命人把白龟剖开挖空,用龟板占卜数十次也没有一点失误,众人称奇。孔子知道这件事后摇摇头说道:“神龟能显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畲且的渔网,也不能料到自己的结局。虽然神龟的才智能占卜数十次也没有一点失误,却不能为自己找到正确的逃命方法。”

如此说来,才智的确有困窘的时候,即使是神灵也会有考虑不到的地方。那么,普通人即使有着超群的智慧,也同样匹敌不了万人的谋算。所以,人们要懂得适时摈弃自己的小聪明,这样才能去除自己矫饰的善行,才能使自己真正回到自然,回到自己的本性。

有人说,聪明是一种先天、自然、本质的东西,人们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很多人总是羡慕那些聪明人,但聪明不一定能令人成功,因为才智总有困窘的时候。聪明这种天赋就像水一样,可以载舟,亦能覆舟。众所周知,在音乐的世界中,拥有技巧、手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过多的花哨技巧只会减弱人们对情感的真实表达。人生也是如此,如果人们过度显露聪明才智,就只会让世界更加繁杂凌乱,糊涂一点,才能朴实安然地生活。

“呆气”就是“灵气”

《老子》所蕴涵的智慧无穷无尽,可是这五千言的作者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虽然没有照片,画像也都是老子身后的画工们凭借自己的想象而作,但是幸好,老子本人为我们留下了一幅“自题小像”: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众人欣喜若狂其乐陶陶,就像参加盛大的庆典享受丰盛的筵席,又像风和日丽之时登上高台观赏仲春的美景。我却孤寂地呆立一旁,无动于衷,有如初生的婴儿连笑也不会笑,又像长途跋涉的游子,疲倦得连家也不想归。众人的东西多得用不完,我却什么也没有。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当别人都很清醒的时候,只有我独示昏庸。当别人都明察秋毫的时候,只有我独示愚昧。茫茫无边啊,像辽阔的大海一望无垠。汹涌澎湃啊,如迅急的狂风横扫万里。众人好像都有能耐,只有我显得顽固无能。我为什么这样与众不同?因为我是着重吸取‘道’的精华啊。”

在老子的笔下,这位道家开宗立派的哲学家是一个孤僻、木讷的“愚人”。但是老子似乎对自己“呆若木鸡”的形象不以为意,似乎还有些扬扬自得,因为老子知道,一个人如果时刻都显得无比精明,那他往往不一定是真的聪明,而相反,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时如果身上时常显露出呆气,说不定他有着大智慧,因为“呆气”有时候恰恰是一股过人的灵气。

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熊十力身上就曾发生过这样的故事:

熊十力是治学之外一切都不顾的人,所以住所求安静,常常是一个院子只他一个人住。20世纪30年代初,他住在沙滩银闸路西一个小院子里,他的家门总是关着,门上贴一张大白纸,上写:“近来常常有人来此找某某人,某某人以前确实在此院住,现在确实不在此院住。我确实不知道某某人在何处住,请不要再敲此门。”看到的人都不禁失笑。50年代初他住在银锭桥,夫人在上海,想到北京来住一个时期,顺便逛逛,他不答应。他的学生知道此事,婉转地说:“师母来也好,这里可以有人照应。”他毫不思索地说:“别说了,我说不成就是不成。”熊师母终于没有来。后来他移住上海,仍然是孤身住在外边。

不注意日常穿着,熊十力也是比较突出的。衣服像是定做的,样子在僧与俗之间。袜子是白布的,高筒,十足的僧式。屋里木板床上面的被褥等都是破旧的;没有书柜,书放在破旧的书架上;只有两个箱子,一个是柳条编的,几乎朽烂了,另一个铁皮的,旧且不说,底和盖竟毫无联系。

生活是这样不在意,可是说起学问,熊十力就走向了另一极端,过于认真。他自信心很强,简直近于顽固,在学术上绝不对任何人让步。40年代晚期,冯文炳住在红楼后面,这位先生本来是搞新文学的,后来迷上哲学,尤其是佛学。熊十力是黄冈人,冯是黄梅人,他们都治佛学,又都相信自己最正确,可是所信不同,于是便有二道桥(熊先生30年代的一个寓所,在地安门内稍东)互不相让,以至于动手的故事。另有一次学生去找熊十力,听见他又在和冯争论,熊先生说自己的意见最对,凡是不同的都是错误的。冯则答:“我的意见正确,是代表佛,你不同意就是反对佛。”对方争起来互不相让,学生只好忍着笑走了。

这场争论确实好笑,有点像小孩吵架,特认真,双方争执不下,还多少有点不讲理。也许人常说知识分子身上带点呆气,就是这样了。

但是似乎呆有呆的好处,生活里没有繁杂的生活琐事,没有纷乱的人情事故,只有学术与信仰,如此单纯而精深的人生有什么不好?

我们不妨问自己,自己的身上是不是灵气太盛,而少了些许呆气呢?

老子校正“厚黑学”

“厚黑学”是李宗吾先生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就是处理人际关系脸皮要厚,心要黑,一个是“厚”,一个是“黑”,再加上个“学”,那就是“厚黑学”了。

总的来说,厚黑学是一套教人为人处世的方略,在《汉书·艺文志》中评价《老子》是“君人南面之术”,历史上也确实有一些人把《老子》当做一本教人们“厚黑”的书。

确实,《老子》一书中有许多教人为人处世和领导管理的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老子》就等同于《厚黑学》。事实上,老子明明白白地要人们走正道,要遵循“道”。老子的出发点是“善”而不是“恶”,教你好而不是教你坏等。

比如老子就曾说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善良了。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对待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以诚信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诚信了。

可见,老子一直都是提倡“善”和“信”的。在短短五千言的《老子》中,老子常常讲“善”,讲“慈”,宣扬“善”、“慈”的理念,指点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善的智慧链”,还向人们指出“上善若水”的境界。

他要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做善人,做慈爱之人,做上善之人,要走这样的“道”,要做这样一个得道的人,要提升我们的人际关系的境界和人生的境界。可见,老子主张的是厚德载物的“厚道”,而非颜厚心黑的“厚黑”。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说。老子曾说,水是天下最柔顺的事物,却可以击穿天下最坚硬的石头;看似软绵绵的太极,却可以对抗出手伤人的刚猛拳路,而老子的“厚道”,就是人生处世的太极之道。

热衷于厚黑学的人喜好阴谋诡计,机关算尽,却不知心机越复杂,漏洞也越多,反倒是厚道之人没有心机,自然也没有漏洞,仿佛庄子笔下的“混沌”一般,以无招胜有招。

有些人斤斤计较,绞尽脑汁想着占小便宜,这样的人看似便宜占尽,可总有吃大亏的一天;反观厚道之人,似乎总是在吃亏,而且也吃得心甘情愿,但他们总有得到福来的一天。有些人一门心思钻研成功的捷径,总想着抄小路,走歪路,这样的做法固然可以取得一时的快意,但是,所谓的捷径看似近道,实则杀机四伏,反而不如正道好走。有些人喜欢用权术来驾驭他人,常常会用背叛、欺诈的方式为自己牟私利,乍一看,他们似乎比起傻呵呵的厚道人的生活潇洒得多,收益也高得多,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后患无穷,毕竟谁也不傻,你用权谋去对待别人,一旦被人看穿,就再也得不到别人的信赖。而事实上,权谋总会有被看穿的一天。唯一不可能被看穿的,就是真情、诚信、忠诚等。只要真心诚意地对待他人,别人总能够感到你的诚意,你的真心换来的,也是别人的真心和诚意。

总体来看,厚道为人是一种最保险,也最长远的人生准则;厚道为人,是一种最简单,也最无害的处世方针。

现代社会,人们很重视人际交往,有的人为了升官、发财,为了其他种种目的钻研人际交往之道,但是又不学习正道,而是钻研“厚黑学”等诡计,但是又无法真正了解“厚黑学”,因此走了邪道,不仅没有得利,反而对人有害。其实生活中已有大量事实证明,摒弃阴谋诡计,厚道做人,才能常胜常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