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指哪些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何去何从(1)

县教育局出台政策: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新生招生比例不能超过当地辖区内新生总数的5%,不准再接收插班生,并且以后每年都按照此政策执行,这就意味着私立学校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这里曾经经济落后的乡镇,私立学校在校生人数占比达50%,如果按照中办、国办文件精神,各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规模占比不超5%,公办学校的力量一下子消化不了那么多学生。因此只能从控制新生开始,逐步消化,平稳推进。

要谈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将来何去何从,先要从它的产生背景及国家《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的总指示精神入手。国家的指示精神是:义务教育是国家事权和国家职责,依法由国家举办,要严格控制民办义务教育增量,逐步消化存量,办好办强公办义务教育。

私立学校产生于八九十年代国家提出的教育产业化,也就是借助市场的力量、引入社会资金进入教育,希望借教育产业化来化解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把教育推向市场,甩掉沉重的包袱,因为当时国家太穷,这是不得已的办法。

从此产生了私立义务教育中小学,你会发现,越是穷的地方,私立学校越多,越是富裕的地方,私立义务教育学校就越少。你不得不佩服市场资本配位的精准能力。

把教育推向市场,雨后春笋般产生的民办义务教育中小学确实化解了地方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并给地方的教育带去了活力,也培养出了大量优质的人才,立下了汗马功劳。

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私立学校的“掐尖”竞争,先站起来行为造成的“剧场效应”,及市场竞争的本能反应,削弱了义务教育应有的公益属性,还破坏了教育资源的平衡。高收费,加重了家长负担,激烈的竞争把学校划分了三六九等,催生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加重了学生负担,违背了“双减”政策。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老百姓买单。

现在,民办义务教育中小学未来何去何从,已有了方向,既然你立下过功劳,国家决不会卸磨杀驴,但市场经济的规律不是你能左右的,它的竞争及野蛮生长也不是你能控制的,富起来的国家决不会把关乎国家未来的义务教育大事交给市场来经营。上规模优质的私立学校国家会“招安”,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力度;不上规模的劝你尽早转型,中国市场那么大,没必要非吊死在一棵树上,挣钱的生意千千万,没必要非去办学榨老百姓的血汗钱;还有一种可能是,保留少部分优质的私立学校继续运行,探索多元的办学模式,让你在公办学校群里创造出“鲶鱼效应”,提高群众对义务教育整体的满意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