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东坡在《自题金山画像》中的一首诗此时的苏东坡结束儋州的流放生涯,北上常州度过了最后的时光,他神思过往,离世前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十年前所作的苏轼画像,有感而发,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苏东坡在黄州有多强?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苏东坡在黄州有多强(苏东坡在黄州的艰难岁月)

苏东坡在黄州有多强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东坡在《自题金山画像》中的一首诗。此时的苏东坡结束儋州的流放生涯,北上常州度过了最后的时光,他神思过往,离世前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十年前所作的苏轼画像,有感而发。

往事随行,思绪横飞。那是"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即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当时是个虚职,也就相当于县人武部副部长吧。实际上属于朝廷的监管人员,并不能随意离开。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由长子苏迈陪同,在御史台差人的押解下到达黄州。首先得解决住的地方,他是犯官,没有官舍,只得暂住定惠院,是一座破旧的小庙。

住的地方有了,那得跟朋友们联系联系,告知他们我现在过得如何。可是他写给朋友的信,一封都没有回信。失去人身自由、政治失意、带罪之身,这些众多标签,使得朋友们对他敬而远之。孤独、寂寞、冷清,成了他初来黄州的主旋律。苏轼作诗感慨世态炎凉道:“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风浪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宜死矣。”

又在《卜算子》中这样写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明自己虽然形单影只,但不改初心,拣尽寒枝不肯栖。

后来苏轼全家人都到了黄州,家的温暖让他暂时忘却了世态炎凉和此前的孤寂。然而一大家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黄州,没有实际俸禄,每月只能到官府象征性的领些实物如用剩的酒袋,好换取些银两,如何填饱肚子已然成为问题。好在他来黄州时带了一笔救命钱,大概能用一年。小庙是住不下这么多人了,知州给他安排了一处废弃的驿站,名为“临皋亭”,听上去还蛮有诗意的名字。却不知这里是靠近长江,年久失修,潮湿逼仄,“空煲煮寒菜”,“破灶烧湿苇”,聊以度日。他的词对临皋亭有记载,《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此时苏轼压力倍增,养家的重担压在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肩上。他的人生何尝受此劫难,少时家境尚可,青年进士及第,名满京华,中年宦游,却因“文字毁谤君相”的乌台诗案而遭受牢狱之灾,几乎死于牢中,幸而宋朝开国皇帝立下规定不杀文臣,王安石也替他在皇帝面前求情,才被贬至黄州。四十四岁的他,此时到达人生的低谷。

开源节流,首先必须节约开支。他决心改掉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每天的花销雷打不动,控制在一百五十文,初一时取出四千五百钱,分三十份,挂在屋梁,每天需要花钱,就用叉子取一串。

当然这样节约也是不够的,所有的吃穿基本生活物资完全靠买或朋友资助,只出不进是熬不了多长时间的,于是他的生活日渐困窘。当时他的好朋友马正卿向黄州太守请求能划一块无主的地给苏轼耕种,太守徐君猷很同情苏轼,就把城东缓坡上的一块营防废地划给了苏轼。

“官员苏轼”变身为“农夫苏轼”,这块地瓦砾遍地,杂草丛生。他带领全家给这块地清除杂物,整理出几十亩田地。不久购买一头耕牛,夏天稻,冬天麦,也开辟了菜园子。不事稼穑的苏轼体验到了农夫的艰辛,但他也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终于将吃饭的问题解决了。爱酒的苏轼还自己动手自酿蜜酒,酿成后还遍赠亲友。

虽为“农夫”,他也不忘诗文雅兴。从此以后,他自号“东坡居士”。此号得自白居易写的《东坡种花》,“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耕种于城东缓坡,东坡此名浑然天成,实至名归。

天天吃素菜,家人身体也扛不住。当时富裕些的人家都是吃羊肉,猪肉却无人问津,不是大众食材。吃不起羊肉,他就转向价格低廉的猪肉。他自己做猪肉颇有心得体会,这样他又变身为“厨师”、“美食家”。他作的《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融食谱与美食点评于一体,后来此菜成为众人皆知的“东坡肉”。

生性豪爽的苏轼此时也有了新的“朋友圈”,慢慢从各地探视他的朋友渐渐多了,他每天起来后就是接待客人到访,如果没有,他就出门去拜访客人,爱交朋友可见一斑。为让客人来访起居更方便,他决定动手盖几间房子。于是在朋友的大力帮助下,在东坡地头建成了五间草屋,落成当天雪花满天,故命名为“雪堂”。他给朋友的书信说“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满满的成就感。

渐渐他也熟悉了黄州,也知道了那些“网红打卡旅游地”,他泛长江、吊赤壁,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都是流传千古的文字,今天的高中生们应该大部分都会背吧。

《定风波》一词作于他在黄州的第三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境深邃,豁达自然,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在黄州的四年,他共写下了750多篇作品,平均每两天一篇,是不折不扣的“高产作家”。很多都是其代表作,连他自己也跟朋友说“日近亲阙甚多,篇篇皆奇。”其文风在黄州为之一变,其意旨旷达,对自己的过往深刻反思,自由洒脱,使苏轼走上了一条自我拯救的道路,也成就了苏东坡的文章事业。

元丰七年(1084)三月,苏轼改迁汝州 (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自此告别黄州。苏轼躬耕东坡之垄,放浪江汉赤壁之间,亲验底层人生。他在《别黄州》中说:“长腰尚载撑肠未,阔领先裁盖瘘衣。投老江湖终不失,来时莫遣故人非。”

斯人已逝,然而东坡的诗文和生活踪迹却成就了黄州一段千古美谈,抑或是黄州的艰苦岁月历练了苏东坡,此后的他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