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合成,便是把很多军种放在一个部队单位之中。
比如在现阶段的合成营当中,就有很多形式,其中包括了坦克、步兵、工兵等多个分队,也几乎涵盖了所有基础兵种。
最早的时候,打仗需要很多战斗单位共同密切配合,这样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有着很多的“空隙”,而如今,仅仅需要一个合成单位,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
那么,一个合成旅有多少人,合成旅的主要战术是什么?
合成旅还在不断的强化之中
合成旅的本质上就是合成混编,由旅下辖团、营、连等单位。
在下属的具体单位中,合成营中有坦克、步兵、工兵、炮兵等多个基础兵种,这样一个营部单位就能够轻松解决战斗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随着时代在不断进步,如今的合成营还加强了和空军、特战部队、电子对抗部队等联系,基本的作战都能够通过一个合成营来全部解决。
如今的合成旅是包括4个合成营、1个火力营、1个防空营、1个侦查营、1个支援营、1个勤务保障营,总共45个连。
战斗步兵的人数大约在2500人左右,火炮80门左右,坦克120辆,装甲车600辆左右,一个旅的实际人数大约在6000人。
说白了,在当下体制下构建合成旅,能让多种作战需求在一处部队的指挥下完成,能够保障多功能的作战要求,其构成力量非常众多,作战效能也能持续发挥。
进入信息化时代下,合成旅的出现能够独立完成很多战斗任务。
中国已经多年没有战争了,整体时代还是属于一个较为和平稳定的阶段,但也可以从演练的过程中直观了解合成旅的威力。
这些年,很多师完成了“一师改两旅”的进程,并不断开始本部的武器设备更新,最终改编为合成旅,这一路走来,部队克服了很多难题,重点便是“能打仗,打胜仗”。
一般的演练,总会把部队分为红、蓝两方。
合成旅在组建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建立在合成营的基础上,很多营一级的指挥官对于战场的形势有着更加丰富的经验,几个营的战士在战前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如今纵观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战争,似乎除了非洲的一些国家,已经很难再完全适用于“人海战术”了。
换句话说,所有指战员都能深刻明白一个道理:今天的思维打不赢明天的战争。
比如,很早之前某部在西北的一处演练过程中,“敌军”蓝部构筑了一处地堡火力群,利用此处可以阻击冲锋部队,按照过去的战争经验,红方士兵的第一反应便是通过随身携带的电台去呼叫远处的炮兵火力。
可是,冲锋部队在冲锋的时候一般都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突如其来的地堡会耽误很长的时间,若再通过炮兵火力支援,一直等到支援力量到来,其中又会耽误很长的时间。
这次演习也充分证明了这个问题:在炮兵来到现场后,先是试射了两次,最后才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角度和炮火“浓度”,最终完成了火力压制。
可是,这却耽误了几十分钟时间,如果对方阵地上有某位高级指挥官,这些时间也完全能够让“敌人”逃窜,那么冲锋任务就不算是完成胜利的。
如果说以“十全十美”来定义一场战役是否取得了成功,那么也可以说这场演习算是有很大瑕疵的。
旅部在战后会有一个复盘工作,大家也很轻易地找到了问题的“矛头”:思维落后。
这次演习的过程中,双方所配备的战车其实已经有了信息化功能,前线的很多数据都能够实时传递到后方去,这样也能大大提高决策能力。
不过遇到的问题总是临时的,从古至今,战场的形势总是瞬息万变的,一个不小心,就会让局势发生很大的转变。
而在信息化手段已经具备的情况下,仍然有不少部队习惯于搭建指挥帐篷,堆出地形沙盘,旅部所具备的防护能力也非常弱,战前部署所耗费的时间也很长。
而在合成旅正式构建以后,很多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
所谓的战术,都是为了战斗目标服务,其实很多战术都是共通的,现代化战争,急就急在需要部队指挥官快速决策,立马能够解决当下所面临的问题。
从另一场演习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假设“黄河大桥被摧毁”,如今一处旅部需要奔向预定区域进行战斗,不过黄河的岸边出现了敌情,如何能够让部队快速渡过黄河,完成集结部署,并且迅速开展下一次行动。
黄河水域大家都非常熟悉,也非常陌生,单纯看着湍急的水流,很难分清水情究竟是什么样子,不过军令如山,官兵们必须行动起来。
合成旅几乎能够完成多兵种的覆盖,他们在这场演习中的优势就渐渐体现了出来。
首先,在武装直升机的掩护之下,特战队员们乘坐运输机快速抢占了有利地形,并对对岸出现的敌情先行警戒,如果遇到顽抗的敌人,便可使用“陆、空”一体化作战模式,清扫大部队过河的障碍。
部队最快的过河方法,绝不是趟过去,更不是临时组建冲锋舟,这些传统的方式都会耽误很多的时间,最快捷的方式,一定是“浮桥”。
该旅的官兵早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开始搭建浮桥,在这场演习中,大家仅仅用了20分钟时间,便搭出了一处浮桥。
前方有先头战士们负责警戒,保险的情况下,部队也迅速释放了烟雾弹,在直升机的掩护下快速移动度过浮桥,朝着预定的目标点全速前进。
从此时已经可以看出合成旅的优势:战场机动和远程机动充分结合起来,采用联动的方式。
根据旅长介绍说:“演习中,导演部的一些安排就是考虑到检验合成旅,一路上有很多未知的情况发生,对部队的考验也很大。”
当时部队过了黄河,马上就遇到了新情况,一辆步战车遇到了“事故”,停滞不前。
勤务保障部门立刻行动起来,他们让修理方舱快速到达了现场,经过几个小时的抢修过程,受损的步战车起死回生,快速恢复了战斗状态,没过多长时间,战车就能正常使用了。
在早年前的战斗中,如果战车出现了事故,几乎就要留在原地,待到战斗后才有可能重新拖回去,可若放在渡过黄河后的行动中,每一种物资都非常关键,不能够争分夺秒,就很难以确保最终的胜利。
要知道,修一辆步战车,需要6种不同的专业骨干人员参与,配件都达到了40多种,如今后勤营便能够快速解决。
当部队迅速到达下一处作战区域,很快和对方的战士发生了对抗,当某合成营正准备迂回包围的时候,突然发现对方一处加强机步连正在发动反冲击,两辆步战车也在这种情况下迅速被摧毁,双方陷入了焦灼状态。
营长看到情况后,立马将消息传递给了高级指挥官,指挥官一声令下,派出空军火力支援,地面的营长早已标记好了敌人的方向,武装直升机到达战场后,几乎在很快的时间内便完成了精准打击,蓝方的步战车很快被摧毁。
在战场上,很有可能对方也布置了防空武装,如果直升机不能够快速行动打击目标,那么飞机也很有可能被摧毁,这种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信息化的战争中,空军和陆军能够共同编织出一张网,使得作战行动更加高效。
这就是合成旅的主要作战风格,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强化。
没有战争的年代,演习就是检验一支部队最好的方式,当问题发生以后,大家会马上出动解决,“战”后总结讨论,只有保持与时俱进,才能真正确保部队的战斗能力。
与之相对应的,是部队中具备的学习热潮,大家总会制定细致、严格的目标,如今的官兵们也必须要学习信息化知识,引进最新的思想,观察世界其他地区发生实战后的具体情况,让思维迈开了步伐,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后勤,同样在“战术”之中
合成旅具备如此多的实战功能,就也同样需要强大的后勤作为保障,就比如之前演习那次步战车突然出了事故,如果后勤不达标,那么也极有可能延误战机。
后勤需要克服的难点主要有三:一是资源浪费、二是关系不畅、三是指挥不力。
一、三两点都很好理解,所谓“关系不畅”,是指在“一体化”结构中的关系问题短板,后勤只能在战场上发挥出最高的效率,才能保证任务能够最终完成。
比如,在力量运用的过程中,后勤保障需要提前准确预测到合成旅的后勤保障需求,提前去做各种准备,组编的力量一定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准备的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油料,现代化战争中,机械占据了活动力量的大半,后勤保障不充足,直接关系到战役结果。
此外,参与后勤的人员绝对不是“打杂”,而是要有真才实学,参与的人员一定要保障“一专多能”,提高好个人的素质,紧抓好后勤人员这个要素,才能保证各项活动能够顺利实施。
后勤指挥机制,应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级是:战略层级。
为适应现代化战争要求,合成旅的下设应是侦查、火力、信息、战勤等共同协同,后勤需要上级单位进行统一指挥,协同合成旅的各项战略工作,在这期间,对于后勤来说最为重要的工作点就是协调和沟通,确保合成旅能够在任务中获得支援和保障。
第二级是:战役层级。
在具有规模的战役中,合成旅就会作为一个基本的作战单元,一般是由负责后勤工作的指挥官担任总调度指挥,在战役打响的过程中,前线需要支援,支援也是需要保障的,只有利用好综合保障队,才能实施密切的保障需求。
第三级是:战术层级。
战术是服务于战略和战役的目标,战术在作战中表现出的特点就是需求广、时间紧。
战勤参谋对于部队的后勤感知能力一般比较强,需要他们密切关注作战信息,在有需要的时候,充分调动起后勤力量,积极实施支援保障,这样才能迅速实现目标,保障合成旅系统能够运转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