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散步》教学目标
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畅谈自己对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最深,读出了什么意思。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还可以给课文拟题,调动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
继续学习朗读 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
先让学生试读,揣磨朗读的语气节奏;然后同学点评,教师示范。不妨与《秋天的怀念》比较,尝试用若干词语,描述和概括两篇课文不同的感情基调。
探究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讲解什么是“对称句”“回环句”,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加以品味。
《散步》课文讲解
- 教学方法 -
本文取材于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容易激发学生的感受、联想和思考。作品内涵丰富,又很适合做多元解读。
对于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要注意“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作者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可以参考他的“创作谈”,但文学阅读的规律往往是“形象大于思想”,作品一旦问世,就有了相对独立的生命,应该允许读者从中读出多样的滋味、多角度的理解。
比如,可以读出“亲情——关爱”“谦让——和谐”“孝道——伦理”“中年——责任”“生命——感慨”“选择——担当”等等。甚至,如有学生认为本文写得过于“矫情”,也应鼓励其自圆其说。这是尊重学生独特感受、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绝好契机,也是对课程标准中“阅读对话”原则的贯彻。
学习本文,应注意把握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散文中运用了小说笔法。作者的文学创作本以小说见长,他在这篇散文的写作中也引入了小说笔法。正如作者的“创作契机”所言,本文写的内容有真实生活的基础,却经过了作者的筛选、嫁接与改造,更富有曲折性和镜头感。即使是叙述“散步”这样一件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小事,也要制造一些波澜,带来一点儿曲折,使本文颇有几分小说的色彩。
另外,散文本是一种“向内转”———专注于自我心灵倾诉的文体,但本文中作者却并未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以叙事为载体,用故事本身来说话,这也是小说笔法的体现。
第二,语言朴素亲切,却又精心营构。除了两处景物描写,本文没有多少形容词和细致描摹,多用短句,仿佛拉家常。但若干语句简约而耐人咀嚼。
例如第二段:“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个短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充分显现出来,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跃然纸上。
- 本课练习 -
“思考探究”一和二从文章内容和主题的角度设题,引导学生通过细心品味标题,抓关键语句,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和情味,积极调动自主阅读的感受,开放性地理解课文。
“思考探究”三引导学生在阅读、欣赏叙事散文时,注意品味散文的诗意和情致,而不仅仅是弄清文章写了什么事、什么人。
“积累拓展”四关注文章的语言特点。
“积累拓展”五则是一道拓展题,通过朗读和与《秋天的怀念》做对比,感受两篇文章不同的感情基调,提高学生“把握感情基调”的能力。
THE END
文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
图片/Unsplash
收集/谢冉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