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滨,黄河之洲的滨州市,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渤海革命老区的中心地域,“老渤海”红色文化在这里孕育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普及“老渤海”历史知识,讲述英烈故事,弘扬英烈精神 ,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青岛革命英烈纪念馆?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青岛革命英烈纪念馆(老渤海英烈篇碧血丹心绘长虹)

青岛革命英烈纪念馆

渤海之滨,黄河之洲的滨州市,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渤海革命老区的中心地域,“老渤海”红色文化在这里孕育。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普及“老渤海”历史知识,讲述英烈故事,弘扬英烈精神。

张静源1901年10月生于博兴县高渡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里16岁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勤奋,毕业之后受博兴县教育局长之聘,任教育局督学。1924年后,他远离家乡在崂山九水、李家庄小学任副校长。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疯狂屠杀共产党人,镇压革命群众。张静源愤然退出了国民党,并于1928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静源不仅在学校注意发展党员,建立了宋哥庄小学党支部,他还利用寒暑假回乡探亲的机会,在家乡积极开展革命运动,培养骨干,发展党员。他曾带领本村群众推倒了镇武庙的神像,改建成学校,接收贫苦子女入学。他组织了“雇工会”和“短工会”,发动了雇工们要求增加工资,缩短工时。他还举办了“平民识字班”,进行革命教育。他一面组织群众斗争,一面培养进步青年,先后在本村发展了小学教师李天佑、青年农民李旭林等入党,并于1931年建立了高渡村党支部。

1932年春,按市委的指示,组织富士纱厂工人反抗厂方的压迫和虐待,举行了罢工斗争,迫使厂方给工人增加了工资,答应不再随意加班加点,不再打骂工人,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日本资本家侦知张静源的活动,便向青岛市警察局发出通谍,要求限令“逮捕共产党人张静源。”有个熟识的警长给他报了信。他立即处理了文件,作了安排,带着爱人到一位朋友家暂避。4月,上级党组织派张静源到莱阳工作。张静源到莱阳后,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在莱阳建立了三个区委和莱招、莱平两个特支,并在莱阳乡师、莱阳中学分别建立了党的支部。就在这时,博兴暴动失败,领导暴动的县委军事部长马千里等,曾潜往胶东找张静源暂避,张静源接待了他们,并安排他们打短工,教小学,隐蔽了相当长的时间。

张静源常说:“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程很长,我们每个革命者必须站稳立场,都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不仅自己要革命,还要教育自己的家庭成员也起来革命。”他特别强调正确处理党员与群众的关系,常说:“不要以为是些小事就不注意了,接近人民群众首先要从小事情入手,小事情往往影响大事情。”他自己作风很正派,处处以身作则,注意身教。所以,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心情舒畅,有了任务抢着干,出了问题争责任,工作干得很出色。

1933年8月20日,张静源奉上级指示,到烟台开展工作。张静源在烟台住了不久,上级党组织又派他到莱阳处理问题。其爱人李润吾因为孩子幼小,刚到烟台生活无着,流着眼泪劝他不可远行。他却果断地说:“无论如何,我不能不为党的工作负责”。谁知,张静源这一去竟没有回来。

原来,混进党内的坏分子徐元义,道德败坏,贪污腐化。他为了争夺权力,竟采用拉伕的手段,在莱阳、栖霞边境吸收了一些流氓、无赖为党员。在党内拉帮结伙,闹宗派、搞分裂,另行组成了一个“莱阳县委”,与莱阳中心县委相对抗。张静源为了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曾多次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徐元义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对张静源怀恨在心。”野心勃勃而又阴险狡诈的徐元义纠集了徐元章、徐元洪等几个歹徒,于1933年10月12日,将张静源同志暗杀于小徐格庄村东芹口沟河滩,并且毁坏了他的面容。张静源同志时年仅三十二岁。

张静源同志为了党的事业而背井离乡,到处奔波,竭尽忠诚,矢志不渝。他生前曾对爱人说:“共产党人以革命为业,以四海为家。”的确,他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开花。他在博兴、青岛和胶东各地撒下了革命的种子,为革命培育了人才。他生前曾说:“我这一生要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如果我死了,给立块二尺长的小碑、写上‘社会主义者张静源’,表达我对党的忠诚,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建国后,在莱阳县,在英灵山,党和政府为他建立了一块纪念碑,以志烈士功名永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