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每个省级及以上的博物馆都会展示汉唐的铜镜。不得不说,那时候的铜镜是真好看,感觉现代人用的镜子还要精致。这种铜镜究竟照得清楚不清楚?相信很多盆友和我有同样的疑问——

战国时期主要铜镜特点(两千年前楚国留下的谜)(1)

像《武媚娘传奇》里这么清楚的铜镜,几乎是不可能的。下面的《大话西游》里使用的道具应该也是玻璃镜子。要是铜镜效果有这么好,现在的文艺青年们肯定会追捧的,玻璃镜得让出一部分市场……

战国时期主要铜镜特点(两千年前楚国留下的谜)(2)

不过我想讨论的并不是铜镜的效果,而是——铜镜背后的花纹。

(一)花样铜镜,美了美了

在汉唐时期,铜镜是比较昂贵也比较特殊的财产。唐代时还有大臣向皇帝献镜和皇帝向大臣赏镜的习惯,它的社会地位大概相当于现代的iphoneX。这样的“宝贝”当然要好好装饰,不但要铸上繁复华丽的花纹,还要刻上一些吉语铭文。

铜镜花纹很多,没有什么标准款,什么神兽镜、禽鸟镜、博局纹镜、海兽葡萄镜……款式真是千变万化。我直接丢几张图吧。下面前三个铜镜来自广东省博物馆《梦回大唐》展,现在还没有撤展,后两个铜镜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

战国时期主要铜镜特点(两千年前楚国留下的谜)(3)

唐,四神十二生肖镜,长安区南里王村窦皦墓出土

战国时期主要铜镜特点(两千年前楚国留下的谜)(4)

唐,螺钿宝相花纹铜镜,2002年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唐李倕墓出土

战国时期主要铜镜特点(两千年前楚国留下的谜)(5)

唐,双凤双狮镜,广东省博物馆藏

战国时期主要铜镜特点(两千年前楚国留下的谜)(6)

隋,“灵山孕宝”瑞兽纹铜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战国时期主要铜镜特点(两千年前楚国留下的谜)(7)

唐,螺钿人物花鸟纹铜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铜镜上还有各种各样的铭文,比如:

有些铭文是根据铜镜的实用性来的,这个非常常见。比如“内清质以昭明,光而象夫日月”,“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等等。

有些表示出铜镜可以辟邪,或者保佑升官发财,比如“乐未央,富贵昌,宜侯王”,“长贵富,乐无事”,“延年益寿辟不羊(祥),与天无极长未央”,“尚方作竟(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等等。

有的是一些关于夫妇之爱的吉语,这种铭文挺有诗情画意,比如“见日之光,美人在旁”,“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心思美人,毋忘大王”,还有“相思愿毋绝,愁思悲,顾怨,君不说”这样有故事性的铭文。像“夫妻相善,日益亲善”这种已经算是极质朴的了。

有的是关于子孙的,比如“长宜子孙”“保孙子多”“七子八孙居中央”“八子十二孙治中央”等等。

这篇文章专讲一种花纹——山字纹。

战国时期主要铜镜特点(两千年前楚国留下的谜)(8)

战国三山纹铜镜,图片来自网络

“山”字纹铜镜的镜背纹饰为多个斜体的“山”字,较常见的是四“山”纹。“山”字纹铜镜在湖南楚墓中出土的比重很大,据说占到整个铜镜的80%—90%,因此也被称为“楚式镜”。(李亮宇:《山字镜新探》,《中原文物》,2015年第1期)

战国时期主要铜镜特点(两千年前楚国留下的谜)(9)

五山纹镜

看到这种铜镜花纹,你认为它在表示什么?我想很多人会真的以为它表示“山”吧……可是在铜镜背后刻“山”是什么意思呢?辟邪吗,镇压吗……这是一个直到现在还时不时见诸报端的有争议的学术问题

(二)众说纷纭“山”字纹

其实这种纹饰应该叫啥都没完全搞清楚。

国内通常称为山字镜,有的日本学者称其为丁字镜,也有的专家称其为T字镜,这是根据它的外形来的,好像每种称呼都有点道理的样子。

关于内涵,那说法就更多了,从古代就有学者尝试解释,直到现在还不断有学者在发表相关的论文:

有人说这是以字代形,表示古人对大山的崇拜。清代的梁延栅在《滕花亭镜谱》中说“刻四山形以像四岳”,就是这个观点。“山字纹的出现和古代山岳崇拜有关”这种观点还比较流行,颇有一些学者赞同。可是战国时楚国的大山崇拜并不突出。如果为了大山崇拜特意造出了这种以字代形的铜镜,那么为什么没有为其他崇拜造出相应的镜子?

而且,古代也从来没有这种歪歪斜斜的“山”字。除了在铜镜镜背,找不到它的发展脉络。

战国时期主要铜镜特点(两千年前楚国留下的谜)(10)

战国时期主要铜镜特点(两千年前楚国留下的谜)(11)

因此,这种观点常常被称之为“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杨晔:《战国山字纹镜探源》,《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17年)

有人说楚国崇拜水火,“山”字代表火的形象,有“火苗飘逸的动感”,“战国山字纹镜是火字纹镜,也是楚人对火神崇拜和祖宗崇拜自然结合的原始信仰的体现”。 (杨晔:《战国山字纹镜探源》,《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17年)

镜子与光有关,本身就与太阳崇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太阳崇拜与火神崇拜又很接近,但是,“山”字纹和日(火)神崇拜却并不一定等同。在这里我们要辨识的是“山”字纹的内涵,而不是铜镜整体的日(火)神崇拜。

战国时期主要铜镜特点(两千年前楚国留下的谜)(12)

杨晔认为六山纹镜(右)与战国连弧纹镜(左)有密切联系

有人说这是因为“楚伐中山”,为宣言战功而制作的纪念物。但是楚国伐过的国太多了,战国时期为某一场战争设计制作某种“大众流行款”器物的做法几乎没有,中山国又有什么特别特殊的?而且,楚国和中山国隔了那么远,究竟有没有认真伐过、伐到什么程度还不好说呢。

有人说这就是个几何图形,它没啥特别的意义,它是从纺织品图案中演变过来的。这种“虚无论”实在不靠谱。就算是几何图形,在它所形成的初期也是有意义的,只是这种意义可能在历史长河中被虚无化、难以获得正确解释罢了。

最流行、被广为接受的解释之一是“山字纹是从商周青铜器勾连雷纹演绎或移植而来,这一观点基本认为是解决了山字纹镜纹饰演变的渊源问题”。这一点其实清代的梁上椿在《岩窟藏镜》一书中已经指出了,梁上椿认为山字纹和青铜器的兽面纹有关,不能不说他慧眼如炬。当代学者李梦璋肯定了山字纹和勾连雷纹的关系,他在《楚式“山”字纹镜不是“以字代形”》一文中强调说:“这样的特征决不会是无中生有的,而是它的前身、也就是从原型上面所遗留下来的特征。”

从下图可以看出,勾连雷纹其实就是多个T字形的几何体。但是李梦璋又走回了“编织物图案”的老路,认为它来源于古代的编织纹。

战国时期主要铜镜特点(两千年前楚国留下的谜)(13)

勾连雷纹

……

各种观点太多,以至于著名楚学家张正明说:“以山字作主纹的起源,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三)山字纹与勾连雷纹都是变体龙纹

李梦璋最起码有一个态度是非常值得赞赏的:这个山字纹,肯定不是楚国人心血来潮自己突然用起来的。

在当时的那种社会条件下,在铜镜还有着一点神圣“法器”意义的氛围下,作为特殊的、贵重的日用器皿,上面所使用的花纹和铭文肯定都是有广泛社会认知基础的,是当时的大众都常接触到的、都能理解和认可的,它不会轻易地、突然地采用陌生新奇的东西。

因此,我们需要朝前扒拉,扒拉出山字纹之前的近似花纹。比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宁簋(故宫的标牌上标志为商代后期器,不过纹饰上大量出现龙纹,似为西周器特征),簋盖上相连的斜山字纹,和铜镜背后的山字纹非常相似:

战国时期主要铜镜特点(两千年前楚国留下的谜)(14)

宁簋,故宫博物院藏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西周中期(犭臣犬)鼎上的花纹,这种看起来很像席子的纹路是什么纹?你看它像不像山字纹?好吧,其实这是勾连的龙纹:

战国时期主要铜镜特点(两千年前楚国留下的谜)(15)

(犭臣犬)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或者看看西周中期的“盠”青铜驹尊身上的花纹。这件驹尊1955年于陕西郿县李村出土,背、颈、胸部铸铭文,记述甲申日周王“执驹”,并赏赐盠两匹马驹。“执驹”见于《周礼·夏官·校人》,是周天子考牧简畜的一种制度。青铜驹尊肚子上的那个花纹,中心是火纹,也可以称之为日纹,在商周时期火纹、日纹非常常见,也非常相似,傻傻分不清楚。

战国时期主要铜镜特点(两千年前楚国留下的谜)(16)

在圆形日(火)纹周围弯曲着的那六个像头尾相对的U形纹是什么?好吧,那其实是龙纹。商周青铜器上大量存在的龙纹就是这种盘转扭曲的形态,那个时期的龙纹,确实只有这么简单,因为商代时候的青铜器主体纹饰是凤鸟纹,龙纹只是重要的附属纹饰,其图腾意义不如凤鸟纹。龙纹图案的复杂化、主体化是西周中期以后的事情。

如果我们只看驹尊身上这个“徽章”现在呈现出白色的部分,就会发现,周围一圈龙纹也形成了山字纹——中心有日,周围有龙的这种图案设计,我们在西周中期的驹尊上就能看见了,这种设计思维一直延续下去,再发生一些变形,就成了我们看到的东周时期“楚式镜”——“山”字纹镜。

再追问一下,驹尊身上的这种纹饰造型从哪里来的?我们可以再朝前扒拉一下,看看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王武丁时期石牛身上的花纹。驹尊的这个U形纹其实是从商代的器物上继承下来的龙纹纹饰。

战国时期主要铜镜特点(两千年前楚国留下的谜)(17)

石牛,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种首尾相对的盘折型图案,其实在整个商周时期都很流行,大量青铜器上都可以看到它,只是它没有山字纹这么突出而且密集罢了。下图为故宫博物院藏西周早期器臣辰父已卣,我标注出的位置是一个龙纹(可以点击放大),这种普遍存在于青铜器上的龙纹也是后来“山”字纹的雏形。

战国时期主要铜镜特点(两千年前楚国留下的谜)(18)

看了以上的照片,你知道“山”字纹从哪里来的了吗?

不得不说,杨晔的观点还是有意思的。他认为“山”字纹象日之光,甚至把六“山”纹连接成了六角星,这样看来,代表太阳光芒或火纹的六角星纹确实和六“山”纹有关系。不过,这并不说明“山”字纹只有日纹或火纹的含义——在这个例子中,六“山”纹其实被太阳崇拜给“劫持”了。我们还是要立足于“山”字纹的源头含义来理解它。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第一,从三山纹到六山纹上的山字纹,统统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龙纹(纯几何图案时也被称为勾连雷纹)的变形

第二,楚人重视龙纹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从西周开始,商人的凤鸟信仰江河日下,龙就成为地位最高的瑞兽。想想曾侯乙墓出土的这件让人密集恐惧症都犯了的尊盘吧,上面这些小的卷曲着的小东东,它除了象征着千龙万龙,难道还会有什么别的由来?

战国时期主要铜镜特点(两千年前楚国留下的谜)(19)

尊盘,曾侯乙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战国时期主要铜镜特点(两千年前楚国留下的谜)(20)

第三,由于铜镜与光照有关,因此造型上也“象日之光”。铜镜镜背的钮其实就象征着太阳之形,围绕着太阳的简单龙纹也就顺应地设计成了均匀分布的斜体“山”字,形如太阳照射出的光芒。这种斜体山字也许和编织物有关,但是,编织物的图案更可能是从青铜器上的卷曲龙纹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