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衙内看上了林娘子,但又惧怕林冲是个好汉,不敢造次。高衙内的跟班富安献计,利用陆虞候把林冲骗到了樊楼喝酒,又把林娘子骗到了自己家,为高衙内创造了调戏林娘子的机会。

林冲买刀误入白虎节堂,被开封府脊杖二十发配沧州。陆虞候又买通董超薛霸,在押解途中暗害林冲。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林冲躲过一劫,来到了沧州牢城看管大军草料场。陆虞候继续千里追杀,火烧草料场,终于把林冲逼上了梁山。

陆谦陆虞侯什么关系(陆虞候是什么人)(1)

林冲为何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逼林冲上梁山的真正主谋是高俅,但直接操作者无疑就是陆谦陆虞候。那么,这个人为何姓陆名谦,为何官职是“虞候”呢?或者说,为何是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把林冲逼上了梁山呢?

要说陆虞候,必先解读林教头。在讲鲁智深“遇林而起”这篇文章中,我解读了“豹子头林冲”隐喻的是燕王,也就是明朝靖难之役的发起者,后来的永乐皇帝朱棣。不过,林冲只是隐喻靖难之役发起之前的燕王,一直隐忍,暗中谋划的燕王。

为便于阅读理解,我稍微再重复一遍林冲身上为何贴着燕王这道符码。林冲的绰号是“豹子头”,出场时书中说他:“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这句描述隐藏着这样两个寓意:

其一,“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这八个字,完全出自《三国志通俗演义》对张飞的描述。张飞每每自称“燕人张翼德”。因而,施耐庵在此处借用了一个“燕”字。虎须,又照应了“白额锦毛虎”,这只虎便是清风山大寨主燕顺。燕顺的事,咱们今后再讲,总而言之也是说的燕王。

陆谦陆虞侯什么关系(陆虞候是什么人)(2)

其二,林冲“三十四五年纪”,这个数字用的是谶纬计数法,实则说的林冲当时是三十九岁。这样的数字法在《水浒传》中比比皆是,最隠涩的一处是阳谷县王婆说潘金莲的年纪:“那娘子戊寅生,属虎的,新年恰好九十三岁”。潘金莲没有那么老,王婆说话那会,应当是二十一岁,翻过新年是二十二岁。

林冲是三十九岁,也就是燕王三十九岁。朱棣生于至正三年(1360年),属鼠,三十九岁那年是建文元年(1399年)。这一年,靖难之役爆发。王婆所说的潘金莲的属相、年龄,同样是说的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年)、建文元年。

靖难之役是一场皇位争夺战,参加战斗的当然就是皇帝的禁军。所以,《水浒传》中的所有战斗,都是禁军在相互火并。梁山好汉都喜欢枪棒,枪棒出自《史记·天官书》,说的就是拱卫紫薇宫的天枪星,天棓星(栾廷玉的铁棒,铁棒即天棓)。枪棒是《水浒传》禁军的标识,林冲是“八十萬禁军枪棒教头”,他当然就是造反的禁军之头。“八十萬”,隐藏的就是明朝永乐皇帝,并不是真有八十萬禁军。

前面的文章中讲过,“教头”,就是“反文孝”之头。明朝以孝治天下,朱元璋的陵园就叫孝陵。施耐庵说,燕王朱棣绝不是“奉天靖难”,而是造了老子朱洪武的反,靖难之役就是明朝的玄武门之变。

陆谦陆虞侯什么关系(陆虞候是什么人)(3)

林冲见鲁智深时,是去岳庙烧还愿香的途中。明刻本影印本中,写的是“岳庙”不是“嶽庙”。这一笔也是灯谜隐语,是以灯谜“解带格”在岳庙中暗藏了“王”字。隐语其实一点都不神秘,无非是拆字构字,拆解数字,猜出灯谜就等于破解了书中隐藏的真相。这样的笔法,有一个专门用语,叫做“瘦词”,元末明初的很多杂剧、平话小说,都大量地使用了“瘦词”。“瘦词”,就是隐语。

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中说:“古之所谓瘦词,即今之隐语也,而俗谓之迹,杭人元夕多以此为猜灯,任人商略。永乐初,钱塘杨景言以善谜名。成祖时重语禁,召景言入直,以备顾问”。杨景言即杨景贤,是杂剧《西游记》的作者,小说《西游记》就是在这部大型杂剧的基础上,以“瘦词”写成。

“豹子头林冲”就是燕王,既然是燕王,为何又被高俅陷害呢?为何一个小小的虞候,就能将燕王逼到死地呢?

陆谦陆虞侯什么关系(陆虞候是什么人)(4)

陆谦是什么人,他的官职为何是虞候?

高俅是殿帅府太尉,掌管的是八十萬禁军,仅从这个职务来看,高俅就不是北宋时期的高俅,而是隐喻了比燕王身份更高的朱洪武。高俅的事,此前的文章中做过专门解读,“高俅发迹”,又是燕王之藩的隐喻。《水浒传》就是这样的读法,要以“瘦词隐语”去理解背后所藏的深意。

高俅之“高”,当出自《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水浒传》中所有姓高的,以及带“高”字的人,隐喻的都是高皇帝。施耐庵讥讽朱洪武,效仿汉高祖“封建诸子”,最终因藩镇坐大而削藩,招致了藩镇之乱,皇统失位。

上面讲到,逼林冲上梁山,背后主谋是高俅,直接操作者则是陆谦、陆虞候。那么,就可以说,陆虞候是高俅的替身,或者是高俅隐喻身份的延伸。为什么呢?

陆谦,应当与王進、史進、“八十萬”一样,以“陸謙”来解读。“陸”的声部是“圭”中隐藏着一个“八”字,或者说是“重土”之中有个“八”字。因此,陆谦暗藏了“重八”。朱元璋的“璋”,是一种祭祀玉器,即“半圭”,圭,就是说的是朱元璋。“謙”是兼言,是重语之意,“兼”的字头有一个“八”字,谦也是“重八”。

“重八”、“朱重八”以诸如此类的隐语,在《水浒传》中无数次暗中出场,误走妖魔,逼妖魔上梁山造反。

陆谦陆虞侯什么关系(陆虞候是什么人)(5)

毫无疑问,“陸謙”这个名字不是施耐庵随意一写,而是隐藏了朱重八。朱重八就是大明太祖高皇帝,因为朱标死后,罔顾朱家“木字辈”的儿子,立“火字辈”的孙立朱允炆为皇帝。又因为藩镇坐大,朱允炆削藩,从而引发了靖难之役。

既然陸謙隐喻的是朱洪武,又为何写成“陆虞候”呢?虞候究竟是多大的官?

从《水浒传》文本中解读,虞候只是殿帅府一个下级军官。《宋史·职官》中也有“虞候”,但却是“都虞候”。都虞候是高级武官,高俅实际上所管的是殿前司,做的是殿前太尉。《宋史·职官》中说:“殿前司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殿前马步军都虞候,是从五品的官员。

陸謙只是个虞候,没有“都”字。那么,他是不是“将虞候”呢?《宋史·职官》还说:“每军有都指挥使、都虞候,每指挥有指挥使、副指挥使,每都有军使、副兵马使、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各以其职隶于殿前司。”《水浒传》中写到了承局,就是把林冲带到白虎堂的两个人。大概,陸謙的官职比承局略高,疑似“将虞候”。

陆谦陆虞侯什么关系(陆虞候是什么人)(6)

但是,在宋朝职官九品十八阶中,却没有“将虞候”的品阶。也就是说,陸謙不是军官,同样是高太尉聘请的临时工。如此,问题就来了,施耐庵为何偏偏把陸謙写成“虞候”呢?

虞,上虎头,下“吴”字。虎头便不用再讲了,就是白额锦毛虎等“虎”,而且是众虎之头的意思。“吴”,指的是朱元璋。朱元璋曾经被韩林儿封为吴国公,又自称吴王——“武行者夜走蜈蚣岭”,飞天蜈蚣就是这样的寓意

陸謙,陆虞候是朱洪武的隐喻,这就难怪他要帮助高衙内霸占林冲的妻子了。《水浒传》中的女性,以及男女之情其实隐写的是皇权争夺,朱洪武没有把皇权交给燕王,这就是“陷害”。

陆谦陆虞侯什么关系(陆虞候是什么人)(7)

李小二究竟是什么人

在“陆虞候火烧草料场”的故事中,有一个十分关键的人物名叫李小二。李小二的出现,才为这段是故事赋予了深刻的寓意,没有李小二,这段故事就将平庸许多。那么,沧州李小二究竟是什么人呢?

却说林冲来到沧州牢城,使了银子,管营差拨便让他去看管天王堂。林冲整天没事,只需要扫地烧香,十分清闲。

《水浒传》中总是写到烧香这件事,最奇葩的则是李逵在沂岭拔掉了泗州大圣祠的石香炉。泗州大圣,是民间传说中的观音化身,《水浒传》中却说的是朱元璋。泗州大圣为何是朱元璋,咱们今后再讲。

《水浒传》中的“香”,就是后来《红楼梦》中的“香”,是《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中的“天香”、“冷香丸”。据这则史料记载,陈氏太后“方在娠时,常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南麦场”,这个皇冠神仙送给太后一粒白色药丸,太后吃下后便梦醒,“口尚有余香”。第二天,就生下了朱元璋。

前面的文章中,讲过史家庄、桃花村、穆家庄都有“打麦场”,这些地方写的就是朱元璋家的“舍南麦场”。开篇引首中写的“异香经宿不散”、“红光满天”,实际上说的是朱元璋出世。朱元璋就是“太祖武德皇帝”,误走妖魔的张天师、洪太尉。

陆谦陆虞侯什么关系(陆虞候是什么人)(8)

林冲天天在天王堂烧香扫地,分明就是老老实实地在北平做藩王,不敢在朱洪武当政时造次。其实,沧州写的就是梁山之东的北平,也就是大明王朝第二个都城北京。《水浒传》中的梁山不是山东梁山,而是北京石景山。这层深刻的隐喻,前面讲过,今后的文章中还将继续解读。

林冲在天王堂相安无事,却意外地遇到了李小二。书中说,李小二原本在汴京做“酒生儿”,不合偷了店主的东西而吃了官司。林冲不仅帮助李小二免了官司,还送盘缠让他离开汴京。李小二,其实与书中的“牛二”、“唐牛儿”、“李铁牛”等绰号一样,隐写的是李世民。李世民是家中老二,是太穆皇后窦氏嫡出,窦太后属牛,所以,李小二、牛二等说的就是李世民

施耐庵为何要把李世民隐写进《水浒传》中呢?因为,靖难之役就是一场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是《水浒传》的一大隐秘,施耐庵借李世民发起的玄武门之变,暗藏了建文帝之死——这其中的隐秘,我在讲述“水浒传三大神秘人物”时有过解读,此处略去不讲。

因为李小二的出现,便引发了“陆虞候火烧材料场”,大明王朝这场大火并就在《水浒传》中再度演绎了。后来,“李小二”还将出现在“雷横枷打白秀英”的故事之中,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其实也是“李小二”——这是后话,咱们今后再讲。

陆谦陆虞侯什么关系(陆虞候是什么人)(9)

陆虞候为何专烧烧草料场

李小二这天发现了东京来的客人,在他的酒店中招来管营、差拨,四个人喝酒时提到了“高太尉”,便猜想来人与林冲有关,提醒林教头提防。林冲知道是陸謙、富安到了,便暗藏利刃严加防范。过了几天,林冲不但没有遇到危险,管营还给了个“有些常例钱取觅”的美差,去看管大军草料场。

从后来的故事看,这一定是陆虞候出的坏注意,要纵火烧毁草料场,把林冲烧死。林冲纵然不被烧死,也因为失了大军草料场,难逃死罪。那么,为何一定要在草料场对林冲下手呢?烧了天王堂,不也能置林冲于死地吗?

天王堂,是因为唐玄宗天宝元年时,毗沙门天王显圣安西西北门楼,解了安西城之围后,在各州府西北方向设天王像以表其功。后来,军营中也设天王像,建了天王堂。这段佛典传奇,同样写进了《水浒传》中,后文书中“托塔天王”出现,就是“天王堂”的照应故事,隐伏的是“李小二”射杀了李建成,也就是暗伏了建文帝之死。

但是,此时尚未写到李天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的故事,隐写的是建文帝削藩。

林冲领了新差事,差拨便带着他去草料场与老军交割。从这时起,一直到林冲上梁山,便不停地下雪。《水浒传》中的“雪”,是由“雪花大蛇”延伸出了的一个寓意,说的是建文帝以及建文帝削藩。洪太尉在龙虎山上见到的雪花大蛇,就是生于蛇年大雪节的朱允炆。因而,“陆虞侯火烧草料场”,隐藏的就是因为朱洪武建立藩王制,“封建诸子”,又搞“孙立”而引发的削藩。

陆谦陆虞侯什么关系(陆虞候是什么人)(10)

那么,陆虞候为何偏偏挑中了草料场害林冲,是不是这个办法最简单最直接,又万无一失呢?从文本故事看,这条计确实高明,完全能够达到害死林冲的目的。但是,“草料场”却是有寓意的。

《说文解字》中说:“草,草斗,栎实也。一曰象斗子。”栎实、象斗子,就是毛栗子,我们这里叫做毛板栗。施耐庵不是要说毛板栗,而是引用了“栎”字。“栎”的木字边,就是燕王这代“木字辈”的藩王。因为朱标死后,朱元璋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木字辈的藩王就只能是王,而不能“加白帽”做“皇”了。

“栎”的声部是“乐”,即后来的永乐皇帝的“乐”。施耐庵再次以穿越的手法,把“草”隐喻为“乐”。书中的“落草”、“草寇”,以及清风山三大透露暗喻“燕王英武真天授”,他们就住在草房之中,在草厅中聚义。所以说,书中所有的“草寇”,都是燕王率领的禁军。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暗写的是朱允炆削藩挑起了朱家大火并,而一切的根由都是因为“陆虞候”,也就是朱洪武所引发。“洪太尉误走妖魔”,走脱的就是“封建”这个大妖魔。

林冲因为天降大雪,压垮了草料场草屋,躲进山神庙而逃过一劫。林冲再也不能忍受陆虞候,挥舞小花枪杀掉了富安、差拨和陸謙,在柴进的帮助下,冒着满天大雪,夜奔梁山。

陆谦陆虞侯什么关系(陆虞候是什么人)(1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正是因为陆虞候千里追杀林冲,才导致了“梁山泊林冲落草”。解读其中深意,其实是朱元璋“封建诸子”埋下了明朝大火并的隐患,建文帝削藩,直接逼反了燕王。《水浒传》写的是妖魔造反,争夺皇位。所谓“妖魔”,就是指的“封建诸子”,都是朱洪武放出来的。

施耐庵以两汉、唐朝、五代、北宋的历史为鉴,隐喻朱洪武分封藩王必定导致王朝灭亡。因此,一百单八个妖魔聚齐梁山时,明月沉便没于“水浒”,火德王(明朝国运)熄灭于“水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