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部落联盟首领李尽忠举兵造反,陈子昂随武攸宜出征。由于武攸宜刚愎自用,导致先锋败退。陈子昂向武攸宜请命,要求自带部分兵马前去迎战。武攸宜不仅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还将其贬为军曹。陈子昂,满怀悲愤,登上幽州北楼,潸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独怆然而涕下的读音(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

唐朝是继秦汉以来,第二个强盛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典型特点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诗歌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与史学齐名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形式之一。

提起唐诗,总有一种齿颊留香的感觉,它不仅仅是风花雪月,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艺术,它不仅仅是文学遗产,它用感性的经验表达了古今相通的人性,在那此风花雪月的背后,是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是永恒的人性世界。

公元696年,也就是武则天称帝的第6个年头。契丹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广大契丹百姓穷困潦倒。营州(今辽宁朝阳)都督赵文翙傲慢固执,不仅看不起契丹和奚族,还把他们的首领看作奴仆。赵文翙的行为激起了以契丹部落联盟首领李尽忠为首的契丹人的强烈不满。于是,他就联合自己的大舅哥,归城州刺史孙万荣发动了兵变。

消息传到京师,武则天大为震怒,命曹仁师、张玄遇为将军率兵征讨,意图一举消灭李尽忠部。李尽忠见大军压境,感觉硬碰硬占不到什么便宜,就避其锋芒,把契丹兵马退到一个叫黄獐谷的地方埋伏起来,做好了诱杀准备。

李尽忠把原先抓到的几百名俘虏放了回去,并告诉他们:我契丹部不是想反叛,只是赵文翙那厮着实可恶,不仅欺压我族部,还在我部遭受百年不遇的大灾之时,欺负我们。我们实在饿的不行了,只好扯起了大旗,杀死了赵文翙,开仓放粮。现在,皇帝的大军到了,我们就放下武器归降,以求能有口饭吃。

这些士兵跑回来后,就对曹仁师等人一一作了汇报,并且说,契丹现在已经断粮了,愿意缴械投降。曹仁师闻听此言,就放松了警惕,率少量前哨人马,直奔黄獐谷。就在曹仁师认为不费吹灰之力,平定契丹之时,只见黄獐谷伏兵四起,只杀得将士死伤惨重,最终被契丹俘虏。

同时,李尽忠从曹仁师身上搜出帅印,伪造了一封书信,派人送到后方军营,命统兵的将领宗怀昌等人立即率兵马前去营州城会合,如果违约军法处置。

不知是计的宗怀昌率领全部兵马前去营州,又一次中了契丹的埋伏。

当兵败的消息传到京师后,武则天又派出了侄子建安王武攸宜、王孝杰为将军,再度出征,讨伐契丹。陈子昂随军出征,参谋军事,供职于武攸宜军中。基于不久前的进军失败,陈子昂自告奋勇,要求率领一部分士兵,组成一个侦查小组前去打头阵。武攸宜以陈子昂书生意气,不予批准。过了几天,陈子昂再次提出请示,武攸宜一气之下,就将他贬为了军曹。

郁郁不得志的陈子昂满怀悲愤之情,登上了幽州北楼,写下了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燕台,据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而筑的黄金台。这首诗感慨深沉,语言苍劲奔放,可谓千古绝唱。

独怆然而涕下的读音(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

陈子昂具有过人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却不被武则天采纳,屡受打击。当他登上幽州台时,想到了战国时期,礼遇乐毅、郭隗的燕昭王,想到了礼遇田光的燕太子丹,然而,像燕昭王、燕太子丹那样的前代贤者已不能重现,未来英明的君主又在哪里呢?想到这里,顿时感到生不逢时,一腔悲切之情油然而生,忍不住潸然泪下。

陈子昂的这种孤独和悲愤从远古向我们走来,它划破了时间的障壁和空间的阻隔,它伴随着陈子昂的眼泪,直到永久!即使到了今天,再一次读到这首诗时,还会噙着和他一样的泪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