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现状分析(烜赫一时的广州十三行是怎么破产的)(1)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不言

1686年初,清政府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告:凡“身家殷实”者,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即可作为“官商”,承揽对外贸易。

其后清政府又进一步放宽了海禁政策,来华从事贸易的外国商人逐渐多了起来。

《广东十三行考》记载:1685年广东地方政府招募了13家比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外商做生意,并可代海关征缴关税。

至此,近代历史上有名的“广州十三行”正式诞生了。

所谓“十三行”,只是一个统称,并非只有十三家,据说最多时达到几十家,最少时只有四家。

广州十三行现状分析(烜赫一时的广州十三行是怎么破产的)(2)

这些民营性质的商行办事效率高、应变能力强,而且在对外的贸易中诚实守信,深受外商的欢迎。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开始府实行闭关锁国,仅仅保留广州一地做为对外通商口岸,这就使得广州十三行成为了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集团公司”。

无论是外商来华采购茶叶、丝绸、瓷器等国货,还是各类洋货进入中国,都必须经过这一组织。

广州十三行逐渐发展成为与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并立的行商集团。

广州十三行以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四家最为著名,其中怡和行的行主伍秉鉴更是在洋人的眼中,成为了当时的世界首富。

当时欧洲对茶叶的质量要求很高,怡和行的茶叶曾被东印度公司鉴定为最佳品质的茶叶,凡是加盖怡和行戳记的茶叶,都能以最高的价格出口到欧美去。

广州十三行现状分析(烜赫一时的广州十三行是怎么破产的)(3)

怡和行不只在国内有大量的田产、茶园、商号和房产,其后,还逐步向海外发展,先后在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还一度涉及保险业务领域。

怡和行还是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每当东印度公司资金周转不灵时,就会向怡和行贷款。

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鉴的私人资产已达2600万银元,当年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4000万两,也就是说十三行里,仅伍家一家的资产,就顶清政府全年收入的一半,十三行总的资产价值可想而知。

1822年,广州十三行街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火灾,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物被焚烧殆尽,甚至出现了“洋银熔入水沟,长至一二里”的壮观情景。

广州十三行成立近一百年间,向清政府缴纳了全国关税总收入的40%还多。

但是,清朝政府是如何对待这些商行的呢?

广州十三行现状分析(烜赫一时的广州十三行是怎么破产的)(4)

清政府的对外贸易采用的是“保商制度”——“天朝国法森严,大臣、官员不得与番国交接。”

于是,外商来了,就需要先找一个商行做保,这个做保的商行要对外商的一切负责。不仅是吃喝出行,税要保商代收,生意要保商代理,外商提出的一切事宜,都要保商去与官府交涉,如果外商牵扯到刑事案件,保商也要承担风险责任。

然而皇权至上,官贵民贱,十三行商人的财产随时可能被朝廷盘剥。

1780年,广州十三行共有八家行商,其中四家因经营不利欠了外商107万银元,借的又是高利贷,利滚利变成380万,外商追债告到了官府,因数额巨大,惊动了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发火了:“堂堂大清怎么能欠外国人钱呢?还欠380万,好,加倍地还,还人家760万!”朝廷是赚足了面子,可钱由谁还呢?

最后,这四家行商的欠债,由十三行内其他的行商,分十年期偿还。同时,将这四家行商全部抄家,充军伊犁。

广州十三行现状分析(烜赫一时的广州十三行是怎么破产的)(5)

十三行就这样夹在朝廷和外商之间,艰难生存。

为了左右逢源,许多十三行的商人都会“捐官”——花钱买一个顶戴花翎,虽无实权,但有身份。

据资料统计,1801—1843年间,仅怡和行一家就以送礼、捐输和报效等名义向朝廷交银1600万两。

而直接导致广州十三行走向没落的,则是1840年6月爆发的鸦片战争。

尽管满清逐步落后,但是在对外贸易中,由于占尽了商品的优势,清政府始终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获取暴利。由于为外商做保,广州十三行自然脱不了干系,被卷到了风口浪尖上。

1838年,道光皇帝委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奔赴广东查禁鸦片,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尽数销毁,沉重打击了英国鸦片走私商人的嚣张气焰,也直接触动英国的利益。

广州十三行现状分析(烜赫一时的广州十三行是怎么破产的)(6)

英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向华派军,英国国会也通过了对华战争的拨款法案。

多年与官府交通的经验,使得十三行的行商们具有了敏锐的政治嗅觉,伍秉鉴希望能以一已之力缓和危机。

怡和行主动将外商上缴的1037箱鸦片交给林则徐,希望能就此结案。但是,林则徐认定这些鸦片是十三行与英商串通好来蒙骗官府,想大事化小的敷衍之举。

3月23日,林则徐派人缉捕了怡和行的伍绍荣(伍秉鉴之子)等人。

尽管伍家表示愿以全部家资赎罪,但林则徐还是下令将伍绍荣革职查办,逮捕入狱。后来伍秉鉴的另一个儿子因此事而死。

广州十三行现状分析(烜赫一时的广州十三行是怎么破产的)(7)

1840年6月,英国军舰封锁了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据一位美国商人的记录,伍秉鉴听闻,当时“被吓得瘫倒在地”。

《南京条约》签定后,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勒令十三行的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怡和行就承担了其中的100万银元。

也就是在这一年,伍秉鉴在心灰意冷中病逝于广州。

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开始逐渐没落。

在清政府的倾轧之下,许多行商破产倒闭,而一纸《南京条约》,结束了广州一口通商的时代。

广州十三行现状分析(烜赫一时的广州十三行是怎么破产的)(8)

中国五个口岸同时对外商开放,外贸中心很快由广州转至上海,同时南边的香港开埠后,贸易也日渐繁荣起来,广州十三行的垄断局面被彻底打破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一场大火,将广州十三行街烧了个精光......

如今的广州十三行,已成了商业历史名词。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十三行街成为了服装批发市场。

以十三行路为中心,故衣街、十三行豆栏上街、和平东路组成的商圈,是广州历史最久远的服装集散地。

来自全国各地的熙来攘往的人流,似乎在提醒人们,这里二百年前曾有过的繁华。

参考资料:《广东十三行考》

兢兢业业的雍正帝,只因做了几件“坏事”,造就了如今的影视形象

南北朝乱世之下,这个国家存在三百多年,至今有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