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写景的五种角度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1)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

高考中对景物描写的考查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意象类和意境类。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知识梳理

古代诗歌写景的五种角度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2)

(一)景物形象鉴赏概说

1.关于“意·象”的理解

大学问家王国维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是这样。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比如山川、草木等,来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诗歌中的客观景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这种诗人的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所以,鉴赏诗歌中的自然景物形象,首先要能造出意象,并能够分析出其表现出的诗人的内心情感。

2.关于“意·境”的理解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还经常提到另一个名词术语——意境,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思想蕴含在这种生活场景中。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3.意象的作用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如《枫桥夜泊》。

(2)塑造环境或背景,一般表现为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如《寻陆鸿渐不遇》。

(3)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形成了基本固定的作用,如松梅竹菊寓高洁。

(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如《石灰吟》。

(5)结构上的线索,贯穿始终,如《春江花月夜》。

(二)写景诗的表达技巧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以下几种。

(1)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2)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用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又往往与衬托不可截然分开。

(3)声与色的结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声音与颜色,这种诗人利用感官进行多角度写景的方法,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4)虚与实的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地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5)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6)远与近的结合: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7)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方法指导

古代诗歌写景的五种角度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3)

鉴赏诗歌的形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整体把握诗歌

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作者、时代、注释、大致内容、感情基调、主要写法,以求对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正确把握诗歌形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回忆作者的相关情况,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品、政治主张以及创作背景等。比如看到苏轼,想到豪放旷达;看到辛弃疾,想到有志难伸;看到杜甫,想到凄凉生活和民生疾苦;看到李白,想到傲岸无羁;看到陶渊明,想到田园生活等。

其次,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诗歌形象。对于人物形象来说,要分析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神情等的诗句,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具体景物的含义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感情倾向等;对于事物形象来说,则要分析物象的具体方面,描写用语的感情色彩以及创作背景等。

3.理解形象的意义

(1)从意境的角度来考虑。

单从一个形象上看,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多个形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意境就较为明显了。同样是写柳,“两个黄鹂鸣翠柳”,形象明丽、有生气,传达出内心无比欢快的感情,而“杨柳岸,晓风残月”显露出一种凄凉孤寂之情。

(2)从作者的观点态度上来考虑。

诗歌总要使用一些思想倾向性较明显的词语来传情达意,鉴赏形象时,要善于抓住这些词语。比如诗中的描写用语、评价用语、反映心情的词语。

(3)从形象特定的、固化了的含义上思考。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很多物象已经被人们赋予了一些特殊含义,时间久了,就被固定下来。下面列举其中的一部分,以供参考。

长亭:陆地送别之所,写到长亭,一般就与送别相关。

杨柳:由于“柳”与“留”音近,古人常折柳相送,因而“杨柳”与离别相关;又因古人常把柳种在房前屋后,因而也表达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芳草:喻离恨,也与美人一起喻美好事物,比如理想等。

梧桐: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常与凄凉悲伤相联系。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雨打芭蕉往往让人觉得凄怆。

梅花:初用于赠别,后成为一种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和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的象征。

松柏:耐寒树木,经冬不凋,象征孤直刚正的品格。

菊花:清丽淡雅,芳香袭人,欺霜傲雪,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莲花、莲子:“莲”与“怜”谐音,“子”为第二人称敬词,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表达爱情。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竹子:因其具有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等特征,所以,其在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寒蝉: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食露,所以常用来喻指人的高洁品格。又因秋后的蝉命不久长,寒蝉也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常常触动人的故乡之思,所以常用大雁寄托人们浓浓的乡愁。又因它曾为苏武传书,也常比作信使。

鹧鸪: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杜鹃:是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蟋蟀:又名“促织”,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在一起。

答题旨要

古代诗歌写景的五种角度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4)

(一)分析意象类试题

1.提问方式

(1)直接方式:这首诗写了表现某种特点的哪些意象?

(2)间接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答题步骤

(1)直接写出诗歌中要求的意象。

(2)写出诗歌中特定的景物,然后说出它在表达诗人情感上的作用。

(二)分析意境类试题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首诗是怎样处理情与景的关系的?

2.答题步骤

(1)描绘图景。

(2)概括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沉寂、雄奇瑰丽、清新明丽、朦胧淡雅等)。

(3)陈述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具体,切忌空洞。只答“表达作者哀伤之情”是不够的,还要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三)表述方式示例

(1)诗中(通过……意象),描绘了一幅……(一般是时令 人物 主事件,如初春丽景图,游子思乡图等)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展开)。

(2)营造了一种……的氛围。

(3)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四)答题注意事项

1.分析景物的特点或者作用

(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2.意境类题目

(1)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2)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3.情与景的关系

(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

答题时可用术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2)反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以乐景写哀情。

答题时可用术语:以乐景衬哀情。

对点训练

古代诗歌写景的五种角度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5)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

月上海棠

陆 游

成都城南有蜀王旧苑,尤多梅,皆二百余年古木。

斜阳废苑朱门闭,吊兴亡、遗恨泪痕里。淡淡宫梅,也依然、点酥①剪水。凝愁处,似忆宣华②旧事。

行人别有凄凉意,折幽香、谁与寄千里③。伫立江皋,杳难逢、陇头归骑。音尘远,楚天危楼独倚。

【注】①点酥:喻梅花素雅、娇美的花瓣。②宣华:指蜀王旧苑。③折幽香、谁与寄千里:典出南朝宋诗人陆凯的《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从蜀王旧苑写起,“斜阳”"废苑”“朱门闭”传达出繁华褪尽后的凄凉。

B.宫梅见证了废苑的繁华,此时淡然开放,在与废苑的对比中显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

C.词人化用陆凯的诗句,折下梅花却无人可寄,流露出面对中原沦陷的沉痛之感。

D.结尾画面感极强,词人伫立江皋;不见有陇头归骑,只能登上高楼,独自倚立。

★2.蜀王旧苑的梅花是诗词中的重要意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在本词中的重要性。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琴 歌

李 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②从此始。

【注】①广陵客:指琴师。②云山:代指归隐。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交代听琴的场合、时间、缘起和演奏者,“鸣琴”二字点题,提挈全篇。

B.铜炉熏染,华烛熠熠生辉,在庄严华丽的气氛中,广陵客登场献艺,格外引人注目。

C.“皆静”写出人们专注着迷的神态,愈言其静,愈烘托出琴师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

D.末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也是他听了琴歌之后所规划的人生:从此要告别归隐生活。

★4.“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项,“在与废苑的对比中显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错误,词人本意是用梅花表达对蜀国的兴亡之叹。

2.①蜀王旧苑的梅花不仅是词人描写的对象,也是两百年来五代蜀国兴衰的见证者。②蜀王旧苑的梅花是词人情感的生发之物。上阕借宫苑梅花凝愁忆旧来抒发词人对蜀王旧苑的凭吊。③梅花也是词人情感的寄托者。下阕因梅而忆人,“折幽香、谁与寄千里”表现了词人在国家沦丧后,无人可寄的“凄凉意”。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阅读整首词可知,“淡淡宫梅,也依然、点酥剪水”写见证废苑过往之繁华的梅花,如今依然淡淡开放,风姿如常。这句词描写的就是梅花的色与态,梅花是词人重点描写的对象。上阕写词人因面对五代时蜀国故宫中的梅花而生兴亡之叹,起句之“斜阳废苑”顿时传达出一种繁华褪尽后的凄凉,面对这样的环境,感慨兴亡往往是人最直接的反应。“淡淡宫梅,也依然、点酥剪水”,道出自然恒常与人事无常这一令人无限感慨的现实。可见梅花也是两百年来五代蜀国兴衰的见证者。然而这一直开放的梅花并非无情,她虽一如既往淡淡开放于这蜀宫废苑,却依依愁悴,似在悲叹蜀宫那逝去的繁华。蜀王旧苑的梅花是词人情感的生发之物。上阕借宫苑梅花凝愁忆旧来抒发词人对蜀王旧苑的凭吊。下阕因梅而忆人,行人之“别有凄凉意”者,别于上阕中的因梅花为五代蜀国的灭亡而感慨,亦别于陆凯的知己分离。当年陆凯在江南折梅而逢驿使,可以就此寄给身在北方陇头的范晔,而如今词人如陆凯一样手捧散发着幽香的梅花,却没有人能够替他带到千里之外的北方,因那里如今已为金人所占。梅花是词人情感的寄托者。

(二)3.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项,“从此要告别归隐生活”错误。由整首诗歌的意思及注释可知,最后一句是说诗人萌生了强烈的归隐愿望。

4.描绘了一幅凄冷的深秋月色图:月光如水,倾泻在静默的城垣上,不时有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一派凄冷肃杀之气。作用:①以哀景反衬乐情,说明虽然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了。②它为下文写弹琴及琴曲之美作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景物形象和作用的能力。三、四句转折一笔,不写演奏,而写夜景,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深秋月色图:月光如水,倾泻在静默的城垣上,不时有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一派凄冷肃杀之气。明月照向城头,乌鸦纷飞,寒霜降临,寒风吹透衣衫。与前两句所传达的欢快融洽之情相比,这两句则低沉压抑,这是以哀景反衬乐情,说明虽然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了。同时,它也为下文写弹琴及琴曲之美作了铺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