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奇葩说中杨幂的一句话吸引了我:“极致的坦诚,就是无坚不摧”,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极致的坦诚就无坚不摧?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极致的坦诚就无坚不摧(极致的坦诚就是无坚不摧)

极致的坦诚就无坚不摧

最近奇葩说中杨幂的一句话吸引了我:“极致的坦诚,就是无坚不摧”。

印象中另一次触动是《原则》这本书中也提到过类似的观点: 拥抱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将带来更有意义的工作和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为什么触动我呢?是因为就我个人性格而言,从小到大我对真诚都有种执拗般的追崇,甚至多次被身边亲友诟病:“不要过于较真”!“不至于,啊?”...以至于我经常思考,到底该说服你们,还是改变我自己?

也逐渐印证了,好像我身边大多数人对真诚是没那么在乎的。或者说他们有比真诚更在意的东西,就好像要不要真诚这件事它不是个道德问题,而变成了个人价值排序问题。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果朋友怀疑你用了它某件不愿意让别人用的私人物品,跑过来跟你说:你是不是用我的XXX了,以后不要用我的啊,我不喜欢跟别人共用XXX的。

假如你确实用了,你会说假话:“没有没有,我没有用!”吗?

我一直认为做了就该承认,如果做不到可以不表态,好像这样也算默认了,但不应该说假话。今天我要认真想想我为什么这么做?嗯,因为说假话是有风险的!

假如我知道朋友明明用了却说没有的话,会比承认用了更生气!这一点上可能不同价值观的人感受不一样,先不多说。

但更重要的是会让你在我心中的信用评级下降,就是这个人不一定每句话都是真的,那以后她的话有几分真我就得掂量掂量了。

再细想一下,我前面生气的原因可能也是因为此刻的体验,让我噔一下觉悟到自己之前可能也被你骗过而愤怒,今后跟你交往也可能因为不知真伪而增加很多麻烦。

有意思的是,当我无意中跟另一个朋友聊天时才发现,原来别人与我的想法是不同的?朋友说:很多人出于维护自己,做了也会说没有,这很正常,因为当时更需要面子,点到就行了不必较真。

朋友的话让我发现说假话还有另一个角度,就是我倾向坦诚是站在质问者的角度,而倾向不坦诚的则是站在被质问者的角度。

为了更好地体会这个角度我又试想了一种场景:如果办公室内,被同事质问自己时,而且自己又确实觉得不好意思承认,会怎么选呢?

——//——

1、如果同事是个大度的人,我可能也会选择说假话维护自己面子,而且希望同事就算知道真相也不要跟我较真。毕竟周围都是同事,还是希望能给自己留点面子。

啊!此时想到朋友的那句“点到为止,何必较真”真是太好啦!但事后我最好私下跟同事澄清:刚才是因为人多不好意思承认,其实自己是做了,下次注意。这样即维护了面子,又保住了自己在朋友那儿的信任。

2、如果同事是个讨厌的刺头儿,我可能会选择承认或者沉默,表示下次注意,因为我害怕说假话后如果同事有证据揪住不放继续追问,那就更尴尬了。

这么分析也是为了尽可能维护自己的面子,只不过对讨厌的同事,相互之间本就无信任可言,也就没必要私下澄清了。

3、但是如果只有我和朋友两个人在场时,如果对方让我发现说假话,我会生气和遗憾。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些人觉得哪怕只在朋友一人面前,不承认也是一种为了避免两人尴尬的好办法。真的吗?

仔细想一想,如果你不确定朋友是否知道,你可能是出于好意珍惜跟朋友的关系,想保护你在朋友那里的好印象而说假话。毕竟我以后改正就行了,但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就尽量减少它的负面作用吧。

有点儿堵朋友不知道的意思,这么看说假话不一定真能如愿但出发点好像也还能理解。但是如果你已经明确知道朋友知道了真相,我相信不会有人还说假话不承认的吧,那在我看来就是欺负朋友,挑明不在乎这个朋友了。

写到这儿感觉自己跑题了,跟开头的“极致坦诚”好像没啥关系,但是啰嗦这么多也是有一点收获的:

有时候细想了才能理解,比如我原来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说假话,但现在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了。因为还有一个角度就是被质问着的角度,他也没有啥坏心思,只是想维护自己的面子或者维护你们的友谊而已。

——//——

好啦,一件这么小的事儿我也能掰开了说这么多,看来我的确较真。哈哈,苦笑!但我也不觉得这是缺点,至少我为人类的多样性作出了贡献对吧。其实关于“极致坦诚”我有更想说的事!也是触动我之后的思考和总结吧。

关于杨幂说的“极致的坦诚,就是无坚不摧”,我想到的是对别人:当被别人评价和猜测的时候,你应该如何解释或者掩饰?我觉得最省力又有效的就是知行合一。自己怎么想怎么认为的,就怎么做,那任何时候你都不怕来自各方的质疑。

关于《原则》中提到“拥抱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将带来更有意义的工作和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则是对自己:当你足够真诚的对自己的时候,你就更有机会做真正的自己。

这么说有点抽象,举个例子吧。比如你认为朋友做得不对或者不聪明的地方,真诚地指出和探讨比碍于面子沉默或者敷衍,有容易甄别和促进友谊。

工作中也是,遇到分歧和问题真诚的去分析和探讨,比顺从和盲目妥协更有利于你早日找到自己的价值,从而试错、调整到最适合你的行业和岗位中去。

说起来容易,但实际上当真相不为我们所乐见时,大多数人都是很难接受真相的,所以在做决定时不可避免要与人际关系、职场现实条件之间做利弊权衡。

但是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在可能的条件下,原则上拥抱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是最聪明最有益处的做法。

极度坦诚、在得知不愿意接受的真相或者批评时,克服情感选择真相,理性分析批评并作出改变!哇,是不是很难?但真相是它的确对你有好处。

所以我们要不要坦诚呢?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坦诚?来分享你的想法和故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