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苏联劳动人民沦为雇佣劳动者这一严酷事实,苏修叛徒集团是讳莫如深的例如,他们一再表白,在苏联“已不存在失业现象”,公然要人们相信苏联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如何有保障之类的神话,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苏修特征?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苏修特征(苏修如何掩盖失业现象)

苏修特征

对于苏联劳动人民沦为雇佣劳动者这一严酷事实,苏修叛徒集团是讳莫如深的。例如,他们一再表白,在苏联“已不存在失业现象”,公然要人们相信苏联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如何有保障之类的神话。

然而,虚假的东西总要露出马脚。

据苏修《苏维埃俄罗斯报》等报刊透露,从一九六九年以来,在俄罗斯联邦的许多城市以及苏联其他地区广泛建立了一种名叫“居民职业介绍安置局”的机构,在苏维埃自治共和国所有的首都、拥有十万或十万人口以上的边疆区和州的首府几乎都有,仅俄罗斯联邦就在一百一十六个城市设有这种机构,任务是“给没有在社会生产中就业的人分配工作”。据苏修报刊披露,这种机构成立以来,业务十分繁忙,有的地方“等候大厅内的人员总是络绎不绝”。仅俄罗斯联邦和哈萨克斯坦从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四年登门求职者就达数百万人之多。

人们不禁要问,既然苏联早已“不存在”失业现象,那怎么会出现数量如此之多的“没有在社会生产中就业的人”呢?而且“职业介绍局”竟然门庭若市,求职者“络绎不绝”!对于事实与宣传的这种矛盾现象,苏修狡辩说,这叫“干部流动”,而不是失业,并且振振有词地宣称:“职业介绍局”就是为“减少干部流动”而设立的。那么,我们不妨看看,所谓“干部流动”又是什么货色?

首先必须揭穿,苏修说的“干部流动”,实际上主要是指广大工人及其他劳动者丧失职业以后,为重新寻找出卖劳动力的场所颠沛流离的过程。目前在苏联,这种“流动”的人数每年都十分可观。据苏修供认,“在工业企业中,工人流动占百分之二十,而在建筑业中占百分之三十。”按上述流动率计算,从一九七○年以来,仅工业部门每年流动的人数都在六百万人左右。这些人为找到工作,用苏修缩小了的说法,平均需用二十八天左右,有的要更长些。据《社会主义劳动》杂志透露,一九七三年仅哈萨克共和国向“职业介绍局”寻找工作的二十万七千人中,四分之一以上已数月甚至一年多没有工作了。试问,在“流动”的人员中,这些长时间既无所属单位,又无事情可做的,不是失业是什么呢?

其次,从造成工人“流动”的原因来看。众所周知,资本主义世界工人的失业,多是由于资本家追逐利润,大量解雇工人造成的。今天在苏联,情况亦然。官僚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采用臭名昭著的“谢基诺方法”,大量裁减工人。据报道,谢基诺化学联合企业从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三年共裁减职工一千三百人。在苏修大肆鼓吹下,许多厂矿企业频起效尤,仅俄罗斯联邦二百九十二个企业至一九七三年七月一日就解雇职工七万人。此外,苏修各企业头目,还以种种借口,将那些年老体弱、孕妇、哺乳妇女、特别是不听摆布的人赶出企业大门,致使被解雇的人数更为可观。亚美尼亚共和国一九七四年工业企业中就有四分之一的工人被解雇,去年上半年被解雇的又达百分之十二点三。被解雇者自然进入“流动”队伍,造成广大产业后备军。苏修所谓的“干部流动”的真相,不是十分清楚了吗?

诚然,“流动”比失业要好听一些,但是改换名称又怎能遮盖得了苏联今天存在失业的严酷现实呢?失业,这是随着资本主义在苏联全面复辟必然带来的恶果。人们在丧失工作后,精神上受到摧残,生活上没有保障,不得不谋求出路。这正是“职业介绍局”那里人们“络绎不绝”的原因。有的工人悲愤地形容这种在“发达的社会主义”下丧失工作的滋味“象陷在汽车底下一样”。不少人因长期找不到工作,忍饥挨饿,走投无路,有的竟被迫自杀。这种悲惨的情景,难道用“流动”这个字眼就能轻松地遮掩过去吗?

由此可见,在所谓“干部流动”的背后,包含着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列宁在论述资本主义社会时指出:“在千百万流动的与定居的工人中间,有一部分经常留在失业后备军内。”(《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今日苏联,情况正是这样。在数目庞大的“流动”工人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处于长期或短期失业或变相失业之中。尽管苏修竭力掩盖问题的实质,但无情的事实已将苏修的谎言砸得粉碎。

还必须指出,今日苏修广设“职业介绍局”,绝不是出于关心工人的就业问题,而是为了适应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他们在某些部门解雇工人,又感到个别区域的个别部门缺乏人员,通过“职业介绍局”为这些部门收罗劳动力,同时也想利用介绍职业的办法,缓和和遏制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不满。在苏修的残酷统治下,广大工人象雇佣奴隶一样被抛来抛去,在“流动”中饱尝失业的辛酸。然而,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苏联工人阶级,是不甘忍受苏修统治集团对他们的重重压迫的。“试看天地翻覆”。苏修叛徒们实行官僚垄断资产阶级专政的日子是长不了的。

1976年1月24日《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