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里许多题材来源于古典小说、话本、传奇。由于戏曲的演绎和媒介,许多书中的形象变得生动化、立体化了,而与之相关的词语也逐渐在民间广泛流传,变成了俗语或口头禅。

如我们常常听到的:“说曹操曹操到”、“关公面前舞大刀”、“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等等俗语,应该都有戏曲传播的功劳。

武汉市历来是戏曲大码头,有京、汉、楚、豫、评、越众多剧团。演戏的剧院也不少,加上全国知名的民众乐园,能够接待全国各地的剧种。在戏曲的影响下,武汉话中与戏曲相关的俗语便频频出现。如:

武汉话很过瘾(看武汉话中的戏味)(1)

与戏曲故事有关的——

“牛郎织女”。以戏曲《鹊桥会》中的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引申为夫妻工作两地,不能团聚之意。例句:“老刘,你爱人从外地调回了冇?”“冇喔!还是牛郎织女,天各一方啊。”

“陈世美”。指包公戏《秦香莲》中的陈驸马,忘恩负义之人。例句:“麽样啊,你的女婿要和你姑娘打脱离?”“是的哟。他刚到汉口来的时候晓得几造孽(穷苦)呀。不是我姑娘先赚钱供倒他,他今天还能当个芝麻官?一当官就变脸,他就是个陈世美!”

“遭雷打的”。戏曲《清风亭》又名《雷打张继保》。剧中讲述张继保因忘了养育之恩,不认继父母,遭致雷击的故事。民间常以此警戒下人要尽孝。武汉人将此化为责骂孩子的口头禅。例句:大人叫不听话的小孩:“怀货,莫跑!回来、回来——个遭雷打的!”

“比窦娥还冤”。戏曲《窦娥冤》(《六月雪》)中的主角窦娥因受冤屈被处斩,感动上天,六月飞雪。武汉人以此故事表示受到冤枉,并作分辩。例句:“明明下班前我把钱柜的钥匙放到你的电脑旁,还在桌子上敲了两下,当时你在喝茶。今天说钥匙不见了就赖我,那我简直比窦娥还冤哪!”

“兴萧何败萧何”。戏曲《追韩信》和《未央宫》反映了汉初丞相萧何举荐韩信当大将和导致韩信被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说明韩信的成败都在萧何。以此故事引申为一人好事、坏事都与他脱不了干系。例句:“成立分公司是韩梅梅首先提议的,现在作古正经地要拉开架势上马了,她又极力反对,这真是兴萧何来败萧何!”

武汉话很过瘾(看武汉话中的戏味)(2)

“大闹天宫”。戏曲《闹天宫》(《安天会》)反映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以此比喻孩子们瞎胡闹。例句:“唉呀——我屋里个侄侄才是个‘闹药’,把他丢到我姆妈那里,一冇得人管住他,他就在屋里大闹天宫。不是搞得渣子满地,就是弄得水漫金山。”(“水漫金山”是戏曲《白蛇传》中白蛇和青蛇水淹金山寺的故事,此处形容满地是水。)

“摇鹅毛扇的”。三国戏中的诸葛亮手中常持有一柄鹅毛扇,据说扇上有一八卦图案。诸葛亮遇到难题时,会瞅着八卦图的变化而获得计谋。武汉人以摇鹅毛扇比喻会出点子或是拿主意的人。不过常有贬义。例句:“他们这一摊子人做事,心里冇得小九九,出不了麽花样,摇鹅毛扇的只有方大成。”

“红娘”。戏曲《西厢记》中的丫鬟红娘为张生和小姐莺莺来往通风报信,促成姻缘。武汉人把红娘比喻为媒人、婚姻介绍人。例句:“嗻嗻嗻,还不好意思咧。是不是想和他谈朋友唦?要是想呀,发个话,我来当红娘好不好?”

除戏曲故事外,戏曲行业本身的演艺、行话等也影响着武汉人的生活。如:

与戏曲音乐有关的——

“场面”。 戏曲中文场(弦管乐器)武场(打击乐器)乐队的合称。武汉人生活中将之等同如“局面”。例句:“他这个人气魄很小,做事有点怂,打不开场面。”

武汉话很过瘾(看武汉话中的戏味)(3)

“开锣”。 戏曲中开锣即奏响打击乐器,以示开演了。生活中有人预测有笑话可看或有矛盾冲突,会调侃或幸灾乐祸地说:“看倒冇,好戏快开锣了。”

“幺锣”。戏曲演出最后鸣响的一锤锣,意指演出结束了。借代参加某项活动去晚了,没有赶上。例句:“唉,莫提。转了几道车赶去,戏都幺锣了。”

“打闹台”。戏曲团体为了吸引观众,尤其是在空旷场地如农村演出,在正式开演前,会敲响有组合的锣鼓点,增添热闹气氛,催促观众早点到来。

生活中,有的上级部门为了表示对下级某个事项的支持,会有领导到场进行鼓动,自诩是打闹台。

另外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有的孩子不被吸纳,他便捣乱:“要我来,我就来;不要我来,打闹台!”此处是要搅扰打闹的意思。

“敲边鼓”(“打边鼓”)。皮黄剧种(京剧、汉剧等)以单皮鼓(单面蒙皮,下部是空的,用两支竹签击打,类似梆子的脆声乐器)为乐队的指挥,行内称之“边鼓”。如用双签连续击打鼓面时,行话叫“撕边”。武汉人只取其边字的字音,说“我来打边鼓”、“我只是打打边鼓”,其意是提建议、出点子、表示支持,不是替人拿主意、作决策、越俎代庖。

武汉话很过瘾(看武汉话中的戏味)(4)

“打退堂鼓”。戏曲中衙门升堂、退堂都要击鼓。民间说打退堂鼓,是说一件约好的事不想再干了。例句:“说好了一起办的事,你一个人莫打退堂鼓唦!”

“吹喇叭”(“呜哩哇”、“滴滴哒”)。戏曲中的迎宾、办喜事、闭幕等,常会呼叫“奏乐——”就是吹唢呐。武汉人称唢呐为喇叭。

说自己吹喇叭或说吹呜哩哇,其意是说自己是小角色,凑热闹。

有时嘲笑某人吹牛、说大话,会说:“莫听他的,他就会滴滴哒!”

或讥讽某人巴结领导,也会说“他呀,就会抬轿子、吹喇叭”。

武汉话很过瘾(看武汉话中的戏味)(5)

与戏曲表演有关的----

“黄腔走板”(“荒腔走板”)。指戏曲演员演唱中出现发音不准或节奏不稳的弊病。民间说到黄腔走板时,是指没有严格按照既定方针办事,出现了偏差。例句:“执行上级指示,一定要严格照办,不允许各行其是、黄腔走板!”

“黄了”。戏曲中指演员演唱走调了。而民间说黄了是指预计的事情变化了,打了水漂。例句:“听说今年年终奖要发一万块咧?”“莫发烧喔!总公司不批,黄了!”

“开黄腔”。戏曲中指演唱不合调,唱走了音。生活中说“开黄腔”是指瞎出主意和歪点子。例句:“目前计划还没有全面完成,现在说年底发多少奖金为时过早,几个小哥们不要开黄腔。”

“唱高调”。戏曲中为了表现人物或是炫扬演唱技巧,常会设计高调门的唱腔,如京剧《四郎探母》中杨延辉“叫小番”的“嘎调”。而生活中说“唱高调”,是指不切实际的胡吹。例句:“保证超额完成计划?凭麽事?莫在那里唱高调!”

“拿腔拿调”。戏曲中的演唱、念白,讲究有味、上韵。如京剧念白分为“京白”“韵白”,尤其“韵白”要讲究仄口、吐字、轻重缓急等规范。生活中形容某些人讲话时连哼带哈地像演戏一样是“拿腔拿调”。实际上是讽刺该说话人摆谱,有官气。例句:“看看看,架子端起来了,连说话都是拿腔拿调的。”

武汉话很过瘾(看武汉话中的戏味)(6)

“扭扭捏捏”。戏曲中旦角的台步和动作有一定的舞蹈性,尤其是穿短袄的花旦,其动作确是扭扭捏捏的。而生活中说某人扭扭捏捏的,是指她不大方、胆子小,或有些做作。例句:“该向领导反映就反映,这有麽事值得扭扭捏捏的咧?走,我陪你去!”

“跑龙套”(“扛旗打伞”、“呜呃”)。传统戏曲中无语的群众角色,四人一组,叫一堂龙套。有时有的大戏中可以出到五六堂龙套。他们手中的道具多是“扛旗打伞”,而发声多是“呜呃”,所以这样的词也是龙套的代称。武汉人提到自己是“跑龙套”的或是“扛旗打伞”、“呜呃”的,就是指自己是个小群众,一方面是谦虚,另一方面也是不愿承担更重的责任。

与戏曲行话有关的——

“行头”。戏曲中头饰、服装的代称。而生活中引申为外貌,并有贬义。如“老行头”、“丑行头”。例句:“你要把你的姑娘说得蒋家的老幺?那个丑行头?做不得!莫把你的伢耽误了。”

“怯场”。戏曲行内初次上台的人有胆怯的心理,行话称之怯场。生活中此词常被借用。如领导鼓励下级、家长鼓励孩子时都会说到。例句:“今天是第一次当众讲话,一定不要怯场,一回生二回熟,经过这次就好了。”

“捧场”。戏曲业内对社会人士用各种手段抬举、宣传演员的做法叫捧场。武汉人借用这个词,表示对某种事项、活动持欢迎、支持的态度。例句:“哦,你们公司后天十年大庆?在哪里?好好,我一定去捧场。”

“检场”。传统戏曲称摆放和搬运台上道具是“检场”。在民间,是指出现事故后,如何收拾残局、追究责任。例句:“出现了这大的事情,惊动了上头好几层,看公司麽样检场咧。”

武汉话很过瘾(看武汉话中的戏味)(7)

“走场”。戏曲团体到新的舞台演出,事先都要排戏走场(走台),熟悉环境。武汉人说走场是闹了笑话、掉底子。例句:“个绑马,说好吃饭归他买单的。一刷卡呀,余额不足,要我们大家摊,这不是走场!”

“好佬”。汉剧业内,称那些技艺精湛且社会经验老到的艺人是“好佬(好念蒿)”。武汉人称“好佬”是指某人社会经验圆滑、多为自己牟取利益之人。例句:“这些公益事呀,你莫指望他能‘放血’(捐献),他向来都是好佬,不会白吃亏的。”

“把戏”。这是杂技的代名词。武汉人把杂技从业者叫玩把戏的。在生活中,“把戏”却有不同的的替代。如:

“哎呀莫听他的,看倒蛮热情,都是假把戏。”(把戏在此是做作之意。)

“听其言、观其行。看他玩个么把戏咧。”(把戏在此是办法、操作之意。)

“看你几疼你的孙子呃!走到哪里,后头都跟个小把戏。” (小把戏在此是小东西即孙子之意。)

(图片来自网络)

2021年12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