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向谁学易经(易经由3位圣人传承至今)(1)

易学界有一句话叫“易更三圣”,是说《易经》从发明到大成,有三位伟大的思想家起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向谁学易经(易经由3位圣人传承至今)(2)

这三个人就是始画八卦的上古祖先伏羲氏,推演周易精微的周文王,发挥和传承易学的精义的孔子。这三个人在易学的创立和发展史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伏羲氏

孔子向谁学易经(易经由3位圣人传承至今)(3)

伏羲氏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或者叫上古部落联盟领袖。因为所率领的部落日渐强大,故而成为部落联盟盟主。有的说法说伏羲生活在公元前二十七,也就是4700年前。如果按另一只记载,伏羲是生少典,少典生黄帝,那么伏羲氏可能生活在距今4100-4300年前。

无论如何,伏羲是否存在,具体生活年代已经不可考,但是他被奉为中华民族心智的先启者,也是中国古人从原始状态步入文明时代的探路人,传说他做了很多开启民智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发明了八卦。

相传伏羲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观察鸟兽的足迹而收到启发,把自然界的事物和人体的器官都归纳到八个符号里,八个符号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这八种符号就被称为八卦。

孔子向谁学易经(易经由3位圣人传承至今)(4)

于是人们开始有了一套能传递信息的符号。在尚未发明文字的年代里,八卦符号通过简化和归类,居然把各种自然现象和心理活动都囊括了进来,后来又发展到六十四卦,用来传递更复杂的信息。

从此,人们能够开始总结和研究天地的广大、四季的变化、日月的交替等自然现象,并且衍生和发展出占卜吉凶的方法,希望能够趋吉避凶。正是这种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和把握方式,孕育着中国哲学的萌芽,奠定了中国乃至东方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后来《周易》的思想基础。

孔子向谁学易经(易经由3位圣人传承至今)(5)

《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和易经(易的使用方法和思想)就此产生了。

孔子向谁学易经(易经由3位圣人传承至今)(6)

伏羲的功绩很多听上去是附会到他的身上,比如教人民做衣服、结网捕鱼等,但是,创立八卦则是毫无疑问的归功于他,这一点在历史或传说中毫无争议。所以,伏羲之名和八卦易经一起流传了下来,成为中华文明的肇始者。我们之所以相信有伏羲,是因为我们今天看到八卦和易经,这就是证据。

二、周文王

孔子向谁学易经(易经由3位圣人传承至今)(7)

商朝末期,大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也就是距今3100年前,在商国西陲的周国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周国的是西伯侯姬昌,周朝建立后被追封为周文王。

姬昌由于不满商朝末代帝王商纣王的荒淫和暴政,被商纣王囚禁在国家监狱羑里。相传姬昌在监狱里将八卦上下重叠形成六十四卦。

孔子向谁学易经(易经由3位圣人传承至今)(8)

其实这个是传说,六十四卦在夏朝的《连山易》和商朝的《归藏易》里都已经完备。姬昌应该是将易经重新排序,把他自己的占卜案例挑选整理,并且把自己的领悟写到卦辞和爻辞里,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因为《连山易》和《归藏易》在汉初已经失传,所以《周易》就成为易学里唯一的经典级著作。

孔子向谁学易经(易经由3位圣人传承至今)(9)

文王姬昌是以一国之君的身份在思考易经,所以他的著作里,境界高远,思考入微,又因为处于十分艰危的处境中,所以用辞隐晦深邃,形成了周易独特的思想和文学特点,而他的思想高度也是常人无法企及的,所以得到孔子的深深推崇和认可,认为具有如此思想境界的文王能得到天下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周文王姬昌是我们现存易学体系里第二位重要人物,一位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人物。

三、孔子

孔子向谁学易经(易经由3位圣人传承至今)(10)

孔子推崇先王之道,以复兴周朝文化为己任,使得当时衰微甚至是被嫌弃的周文化及周礼基本完整地被保存下来,并且培养了大批出色的弟子,保障了周文化的向下传承,终于在春秋战国的乱世结束后,周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主流,在汉武帝时期被国家树立为唯一的正统文化。

《周易》及其思想也在这次艰辛难料的周文化复兴运动中成功地传承下来,对于这一点来说,孔子功不可没。并且孔子及其弟子对易的思想多有阐发,形成七部十篇易传,与《周易》合称《易经》。

孔子向谁学易经(易经由3位圣人传承至今)(11)

所以《周易》名传天下,功在孔子。《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说卦》、《文言》。”因此将孔子视为现存易学体系中第三位重要的宗师级人物,是绝不为过的。

孔子向谁学易经(易经由3位圣人传承至今)(12)

易更三圣便是指现存易学体系中这三位最重要也最伟大的思想家:伏羲、周文王和孔子。

关注【易就是简单】,日常更新《易经》知识原创视频

最新易经视频课上线,点击下方卡片,与30000人一同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