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私信我问,为什么要打高句丽,其实就是哥哥打弟弟至于高句丽,这里给大家做个普及,至今大连地区没有婚嫁无彩礼和一句口头禅都是当年的遗风,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东北这个词的来源:那句BIANG的由来东北地区部族小科普?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东北这个词的来源:那句BIANG的由来东北地区部族小科普
婚嫁无彩礼和那句“BIANG~”的由来很多人私信我问,为什么要打高句丽,其实就是哥哥打弟弟。至于高句丽,这里给大家做个普及,至今大连地区没有婚嫁无彩礼和一句口头禅都是当年的遗风。
《三国志·高句丽传》载:“其俗作婚姻,言语已定,女家做小屋于大屋后,名婿屋。婿暮至女家户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如是者再三,女父母仍听使就小屋中宿。傍顿钱帛,至生子已长大,乃将妇归家。”高句丽长期保持婚嫁自由,无财聘之礼,或有受财,人共耻之,以为“卖婢”。如此,婢养的同BIANG~音,这应该是有文字记载的这句口头禅最早出处。
南北朝时期,东北地区形成了许多部族。比起高句丽、夫余、勿吉、鲜卑等族十分弱小的还有库莫奚(鲜卑字文余部)、契丹、室韦、地豆于、乌洛侯等部族。皆为小部族,各方面都较落后,尚未建立政权,还处在分化、组合时期。之后,一些部族发展成强大民族。
较早的是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慕容部、段氏部、宇文部、高句丽都已建立了地方政权,但到南北朝时期,已走向衰落与消亡,而契丹,发展到唐宋之际,已经强盛起来,后建立辽朝,与北宋展开激烈争夺。室韦是蒙古先人,后创元政权。这些民族无论强大与弱小,都先后与中原王朝建立隶属关系。上述民族都是植根于东北大地成长起来的。东北地区疆域辽阔,土地肥美,有林海、平川、草原,有江河湖海,受自然环境诸条件影响,形成多种经济形态。
高句丽时期农业发达两汉时期铁工具已大量输入高句丽地区,加上牛耕的推广,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农作物粟、玉米、小麦、高粱、大豆、稻米都有种植。
大连金州大嘴子遗址自战国时代就有稻米人工种植。对于农业技术娴熟的辽东汉族及高句丽族人应已继承了这种生产技术。铁器大量应用于农业、手工业及武器装备上。中后期时高句丽进入“家家自有小仓”的较为富裕阶段,农业生产已占主导地位。长寿王时期,高句丽局势较为安定。除了掠夺的人口,因中原战乱又有大批中原汉人投奔,人口增至69.7万户,近400万人。不只劳动力增加,先进的生产技术也随之输入。
高句丽中后期渔业造船业发达高句丽中后期渔业造船业发达,时已有近海捕鲸记录:西川王(公元288年)海谷太守奉献“夜有光”的鲸鱼目,并建造了捕鲸渔船和入中原进贡渡海大船和作战的战船。畜牧业中,善登山的矮种“果下马”闻名遐迩。公元439年长寿王一次就向东晋安帝献马 800匹。无论是进贡和作战,都离不开经过辽东半岛陆路与水路。
高句丽人手工业高句丽人手工业除固有的制陶业外,制铁、炼铜、金银器制造均达较高水平。据《隋书》记载,高句丽铁器制作规模相当大,而那时契丹尚无铁,均取之于高句丽。高句丽贵族多戴金银饰品示富。高句丽中期向南北朝称臣纳贡,一年就需黄金200 斤、白银400—500斤。高句丽工匠已掌握了金、银切割、拉丝、锤鎏、刻、钻、嵌、焊接等技艺。 隋唐时期高句丽人能够生产锦、罗、绸、缎等细布及百姓用粗布,并善于缝纫(发现金针、铁熨斗)。高句丽后期每年每户需交“布五匹,谷五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