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来诗词名篇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是大量诗评家的出现。不可否认,他们的出现为诗词理论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有一些诗词评论纯属“无稽之谈”,甚至读来令人捧腹,本文就分享和解读一些这样的诗评,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诗词。

一.村学究式解读《赤壁》

先来看看唐朝诗人杜牧的名篇《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千古七律是哪几篇(史上比较著名的几个)(1)

此诗运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诗词表现手法“以小见大”,通过假如东吴战败二乔被捉之“小事”,寓意国家兴亡之“大事”。因为诗只有短短几十个字,不可能长篇大论谈“大事”,“以小见大”更能体现诗之凝练和含蓄,使得诗意满满,令人回味无穷。

但杜牧此诗却遭到宋朝诗评家许彦周的批评,他在《彦周诗话》中写道“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许彦周狠狠地批评了小杜一番:“国家存亡、百姓生灵涂炭之大事你都不管不写,偏偏只恐二乔被捉!”

是不是令人捧腹?许彦周此论纯粹属于不懂诗,怪不得被为杜牧诗作注的冯集梧称之为“村学究之见识!”冯集梧给许彦周的这个评语我感觉恰如其分,再合适不过。

千古七律是哪几篇(史上比较著名的几个)(2)

二.“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杜牧的另一首名作《江南春》也未逃过“村学究”之批评,先来看看杜牧的这首诗: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尽管历朝历代对此诗好评如潮,但写出“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明朝大才子杨慎却不这么认为,他在《升庵诗话》中写道:“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他认为应该改成“十里莺啼绿映红”。

此论也够让人捧腹的。杨慎此言也非诗家之言,何文焕就曾反驳道:改成十里也未必能听到、能看到,此诗题目叫《江南春》,意思是江南方圆千里之内,尽是莺啼、绿映红,无处山郭无酒旗,无处山寺不遍布,江南美景尽在其中矣!

当然除了何文焕,杨慎“十里之论”得到后人广泛的批评,可谓适得其所。

千古七律是哪几篇(史上比较著名的几个)(3)

三.“一座孤城万仞山”?“黄沙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的名作《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有人曾提出过(包括很多当代人)“山可以论片,可以说一片山,但城论座,此句应改成一座孤城万仞山!”

其实这就属于不懂诗,此论同样属于“非诗家语”。

王之涣来到黄河边的某座孤城遗址,经过历史的风霜雪雨,此城的城墙边界甚至都已经分不清了,眼前一片广袤,根本分不清哪是城、哪是山、哪是河,甚至他觉得眼前整片整片的都是边城故址,故写“一片孤城万仞山”,此句意境开阔,无限的广袤、荒凉和历史的沧桑在里面。

千古七律是哪几篇(史上比较著名的几个)(4)

若改成“一座孤城”,则意境狭隘,将诗意满满改成诗意全无,应该受到批判。

此诗还有一个争论,据说有人考证出第一句不是“黄河远上白云间”而是“黄沙远上白云间”,当然这一观点遭到大部分人的否定,说明大家还是有眼里力,还是懂诗的。

将黄河改成黄沙意境全无,因为黄沙是成片的,是静止的,跟白云不搭边,黄云还差不多,怎么会直上白云间?而黄河是线状的,是流动的,直上白云间画面优美,意境深远,恰如其分。

无论将“一片”改成“一座”,还是将“黄河”改成“黄沙”,这都属于“村学究之论”,都是不懂诗者之言,理应受到批评和谴责。

千古七律是哪几篇(史上比较著名的几个)(5)

展开多说一点,诗中一定要用现成的词语吗?在交流中,我发现有些网友认为必须得如此。其实只要能表达诗意,不一定非得用现成的词语,否则反而容易落入窠臼。

比如“一瓢挂树傲时代,五柳种门吟落晖。”“种门”可能有些网友会认为“新造词”,不符合语言逻辑,但我认为“种门”用的妙甚!形象、生动、有意境,这就是诗意的创造。

通过本文,可以看出对诗的评价切不可拘泥于“村学究”之论,而要开阔思路和视野,用“诗的语言”来论诗,这样才能窥得个中奥妙,避免必将贻笑大方。

千古七律是哪几篇(史上比较著名的几个)(6)

朋友们,针对本文所举几个例子和观点,有何高见?欢迎积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