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闻一多47年短暂的生命历程里,蕴藏了民主战士,现代诗人、学者、艺术家多重身份,一生始终贯串着一个追求——美。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美。”

闻一多诗选爱国(作者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1)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

少年闻一多

闻一多1899年出生湖北黄冈浠水,书香门第的他自幼爱好古诗词和美术,闻父较早的接受新时代潮流的耳濡目染,顺应历史潮流,让孩子去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新的本领。所以在教育上严格但并不传统。

1912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闻一多,13岁便考上了北京清华学校。在清华园他热衷参加诗歌、戏剧和美术课外活动。期间担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校内编辑部负责人。并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创作旧体诗。

那时的清华并不注重国学,还是一个留美预备校。那个时代,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在旦夕。闻一多有着和那个时代青少年一样的对祖国、民族命运忧患情绪。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清华园‬的‬平静‬被一首‬《满江红‬》打破‬,手抄‬这首‬诗‬燃起‬清华‬师生‬内心‬斗志‬的‬人‬正是‬闻一多‬。

青年‬闻一多‬

闻一多诗选爱国(作者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2)

留学时的闻一多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来到美国芝加哥,在这个繁华且工业先进的异国他乡,在这里他感觉自己是离群的大雁,异国的民族歧视,甚至直接的侮辱,美国人的高傲和怜悯,让满腔热血的闻一多倍感难受。他对诗歌的热衷却未曾减少,1923年,也就是闻一多出国的第二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红烛》。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一比,

可是一般颜色?

闻一多爱国爱诗歌主张“诗是被热烈情感蒸发了的水汽之凝结。”他还表示:“爱祖国是情绪底事,爱文化是理智底事。”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一首“你可知麦考不是我真姓,你离开我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响彻整个中国,对!这就是闻一多的著作《七子之歌》。澳门回归八年后,它随着“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升入太空,回荡在浩瀚的天宇之中。

闻一多诗选爱国(作者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3)

闻一多著作《七子之歌》

闻一多的诗歌把爱国之心,家国情怀,儿女情长表现的淋漓尽致。其中长诗《红豆》、《忘掉她》前者是写给妻子深情的“情书”,后者是悼念死去女儿而作。就是这样的闻一多内心强大而柔软细腻。

回国后的闻一多,经历的坎坷没有让他失去那份锐气,没有放弃对艺术对诗歌的热爱,一颗爱国的心也依旧火热。在徐志摩的支持下,合力办起了中国第二个诗歌专刊——《晨报·诗镌》,以《诗镌》为标志,形成了中国新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新格律诗派。它与自由派和后来的象征派被视为早期新诗发展中的三大流派。

民主战士闻一多和‬战友‬李公朴‬先后‬遇刺‬牺牲‬

其战友李公朴,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社会教育家。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遭国民党特务开枪暗杀,次日凌晨因伤势过重牺牲。

闻一多诗选爱国(作者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4)

李公朴(1902年-1946年)

就在全国为爱国英雄李公朴的牺牲悲痛之际,特务传出消息,下一个要暗杀的对象就是闻一多,其实那段时间,闻一多已经收到来自国民党当局无数次恐吓信,但并没有让他退缩畏惧。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他还慷慨激昂的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反动派,并握紧拳头宣誓:“ 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闻一多诗选爱国(作者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5)

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一呼百应

演讲结束后当天下午,他召开《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揭露李公朴暗杀事件真相,结束后,闻一多在回家途中,遭国民党特务突袭,连中数枪倒在血泊中,时隔4天又一爱国战士陨落,无疑给当时中国沉痛的一击。

“李‬、闻‬遇刺‬血‬案‬”揭秘‬,主凶‬蔡‬云‬旗‬酒后‬狂言‬露‬馅‬落‬网‬。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全力追查“李、闻血案”的凶手。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主凶蔡云旗于1957年被抓获,次年4月26日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蔡云旗死刑并予以执行。

蔡云旗,男,42岁,反动军官身份,住盐城县南洋区蔡尖乡。1937年参加国民党,1946年任云南省昆明预备第二师谍报组长时,与谍报队长陈国华同谋实施对李公朴、闻一多的暗杀行动。

1957年一天深夜,在盐城的一个小餐馆里,一桌几个男人在喝酒聊天,期间一位40多岁白脸的汉子喝的很开心,突然一把抓住身边一位年轻男子,要求跟他再喝几杯,男子摆手表示喝的到位了不能再喝了,白脸男子被拒绝后感觉有些丢面子,便气冲冲说到:“你知道我是谁么?你知道吓死你!老子10多年前可杀过两个人!不信你去昆明打听打听,哪个不知道咱那时多威风!”说完发现自己失言了,连忙打马虎眼说自己喝多了瞎说吹牛呢。但听者有意,蔡云旗此番话被当是桌上另外两人听到心里,当时正处镇压反革命特殊时期,不久后便有人去当地公安局举报了蔡云旗,就此多年的血债浮出水面,经过侦查,1957年4月,公安部门将蔡云旗缉拿归案。

一波三折的审判,一审宣判10年引起轩然大波,最后发回重审,判处蔡云旗死刑。

1957年7月2日盐城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对李公朴、闻一多被杀一案进行审理,从收集的证据来看,蔡云旗并非主犯,所以判处有期徒刑10年。判决结果经媒体报道之后,在民众里引起轩然大波,各地群众强烈表示判的太轻,强烈要求重审。

1957年8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函给江苏省高院,望该院即就此案判决加以重审。1958年1月6日江苏省高院撤销盐城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的刑事判决,发回重审。

1958年2月22日盐城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重新开庭审理,由时任院长胥大可亲自审理。判决书‬最后‬写道‬:“蔡犯于1946年7月在云南昆明担任国民党特务机关组织的暗杀李、闻等人行动小组组长。对谋杀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二人案件上,与匪稽查处长王子明、谍报队长陈国华,共同计议,预谋实施,且在杀害李、闻二人过程中,蔡云旗又系直接行动中的领导者之一,实属罪大恶极。”

1958年4月26日,盐城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决杀害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的凶手蔡云旗死刑,立即执行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伴着枪决的声音,大家感慨李,闻两位爱国战士的在天之灵终于可以安息了。

闻一多先生主要作品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红烛》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 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流泪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 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 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籍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结语

闻一多一位伟大的诗人,杰出的学者,作家,一位追求美的艺术家,一位爱国战士。闻一多在新诗创作与提倡新格律诗理论上有着卓越成就,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战士。2009年闻一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