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区风景名胜(二)
沙畈乡风光
“雨涤前山净,风吹去路开。翠屏夹流水,何必羡蓬莱”
《题金华宫》(唐)徐氏
(A)金华古子城
古子城是金华古城,始建于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历史,是金华的城市之根,曾是金华历代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历史文化积淀极为深厚。古城内不仅有太平天国侍王府、八咏楼等国家和省级文保单位五处,还有永康考寓等市级文保单位六处,文保点和历史建筑四十余处。古时的城,也称子城、内城、阙城,是古代州府城市或地区统治中心城市中衙署等行政领导机构所在地。其周围常筑以城墙,一般多在郭(大城)之内。郭,即罗城、外城、国城,指城外的大城。金华古子城,即是一座内城,是古代金华府署、文庙、寺院等政治文化设施聚集地和政治文化中心。史载,金华城最早的城墙是1100余年前建造的。唐开元年间,婺州州治迁徙今址。州治城墙,由吴越王钱镠(音流)于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四月授命始建成,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四月建婺州城,并筑有子城(即今东市街以西,八咏路以北,酒坊巷以东,将军路以南的坡地上),周围约四里。子城有四门,南为保宁门(在今鼓楼里出八咏路口,2004年已重建),东为熙春门(在今小井巷通东市街口),西为桐树门(在今八咏楼西侧),北为金华门(在今鼓楼里出将军路口)。元顺帝至元年间古城墙尽废。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旧址上重建城墙。明清时期,金华城墙多次修筑。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修缮府城。修筑后,有“两浙城池唯婺为首”之誉。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起,金华连遭侵华日机轰炸。1938年12月10日,为防空和便于居民疏散,城墙先后被拆,今仅存宏济桥头、明月楼、白莲巷北、高坡巷等几处遗址,较大的古建筑也仅存侍王府、八咏楼、天宁寺、府城隍、明月楼等几处。古子城历经千年沧桑,饱经战争摧残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影响,整体格局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但仍然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古子城结构有“一城、两巷、一带、两环”。一城指古子城;两巷指酒坊巷、八咏路;一带指博物馆发展带;两环指城垣遗址历史文化散步道,以及酒坊巷—石榴巷—旌孝街—鼓楼里—八咏路传统街巷环。城内列入政府保护名录的文化遗迹除了太平天国侍王府、八咏楼外,还有台湾义勇队旧址及李友邦将军办公处旧址、永康考寓、邵飘萍旧居、宏济桥码头等。并有众多的历史建筑遗存,如天宁寺、徐家古里、状元坊、章宅等大一批明清古民居,还包括将军楼、金华门、熙春门、万佛塔、孔庙等。街区范围内还有古井十口,除休文井、酒泉井为市级文保点外,镇东井已列入历史建筑清单。太平天国侍王府内的两株柏树已有1100年历史,据考系五代吴越王钱镠亲手种植,被列入古树名木名录。酒坊巷是古子城中最出名的一条街巷,因开有戚家酒坊而闻名。当年的金华酒,曾赢得“天下第一酒”的美誉,还被写进《金瓶梅》,成了西门庆过年送礼的指定用酒。巷内多近代名人,如黄人望、汤恩伯、胡步蟾、邵飘萍、陈步云等人故居。2016年5月18日,金华古城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
金华古子城
(B)太平天国侍王府
位于金华市古子城酒坊巷,简称“侍王府”,曾是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今广西梧州市藤县籍)在浙江的军事指挥所。于1861年构建,是国内现存的太平天国建筑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壁画等艺术品最多的一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侍王府有三宝(团龙、壁画、两株千年古柏)。1998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已开辟为“太平天国侍王府纪念馆”对外开放。侍王李世贤是忠王李秀成的堂弟,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1860年封为侍王,1861年率军由徽、赣入浙。5月28日,率太平军攻克金华后,遂以金华为中心建立太平天国浙江根据地。侍王府规模宏大,分为宫殿、住宅、园林、后勤四部分,毗连宽广的练兵场,总面积达630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大殿(议事厅)、二堂和后堂(又称耐寒轩)。侍王府分东、西两院。东院现存的建筑有照壁、正厅、后厅、耐寒轩等。照壁高约六米,面宽十七米,上面有许多石雕或砖雕的龙凤图案。照壁为太平军所建,其余的建筑是利用了院内的建筑改建而成,皆为硬山顶、砖木结构的衙署式建筑。正厅又称“议事厅”,面阔五间,是当时侍王举行重要军事会议的场所。西院为侍王府住宅,共有四进。侍王府原系唐宋时州衙所在,元为宣慰司署,元末朱元璋曾驻此。明时为巡按御史行台,清朝为试士院。太平军攻克金华后,即在此召集工匠大加修葺。侍王府是太平天国的艺术宝库,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研究太平天国革命历史的珍贵资料。府内壁画、彩画之多为全国之最,超过各地太平天国遗址所保存的壁画、彩画之总和。抗战中的1939年,周恩来曾在此(议事厅)作过重要的抗战演讲。
太平天国侍王府
(C)智者寺
地处罗店镇,位于金华山南麓,尖峰山之西,曾经遗存有一座千年古刹—智者寺,又名智者广福禅寺、智者圣寿禅寺,俗称北山禅院或北山禅寺。为南朝梁武帝敕建(公元526年),距今约有1500年。香火鼎盛时,曾有寺僧千余,占地五十余亩,殿宇五进,规模宏大,为江南名刹。智者寺始建于南朝,兴盛于唐朝,当时已名闻遐迩。寺中建有祝圣放生池。后又建有草堂、双清堂及雷音亭、倚松亭。并有“慈源”、“灵源小憩”、“灵源胜地”、“上方境界”等匾额及景观。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仲玘(音启)方丈主持重建智者寺,于寺前“凿大池潴(音朱)水”并“增门之址”。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为其撰《重修智者广福禅寺记》。寺庙延续至元、明、清和民国,直至1985年被拆除。本世纪初,在原址重建寺庙,规模更为宏大,智者寺复建之后成为浙中西部的佛教佛事活动中心。2010年奠基,2018年基本建成。民国时期,智者寺部分殿宇毁于火灾,但总体保存尚好。抗战爆发后,罗店镇成为当时省政府驻地,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黄绍竑(广西玉林市容县籍)在罗店建造了“黄公馆”。在此期间,智者寺也曾驻扎国民党部队。
智者寺
(D)九峰山
九峰山距金华市区二十八千米,古称妇人岩,又称龙邱山,芙蓉山。叠蟑连冈,奇峰挺九,故名“九峰”。与汤溪镇相依,面积10.38平方千米,是仙霞岭山脉括苍山脉余支,丹霞地貌结构,峰石林立,山水相依。九峰山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山奇、石怪、水秀、洞幽、地野,寺庙、古建筑、遗址、古墓、石刻、神话传说丰富。现有自然、人文景物景观八十多处,相互辉映,溶为一体。白垩纪火山岩沉积沙砾岩构造,奇峰突兀,壑幽谷深,似鬼斧神工。近观山峰巍峨,巧石生辉;举头仰望,白云悠悠,鹰击长空。绿树黛山,断壁山崖,在霞光的映照下,光彩夺目,山峰幻影无比,有诗云“南望参差九点峰,青天削出翠芙蓉”。九峰山不仅有险峻的山峰,奇异的怪石,更有平如镜、水如银的深潭湖泊。九峰山还有大雄宝殿、胡公殿、钟鼓楼、观音阁、天王庙等建筑和佛像百多尊。九峰禅寺建于南朝天监年间,已有1500余年历史,依山傍洞,不施椽瓦而风雨莫及,巍然耸立。九峰山引来许多文人雅士到此隐居讲学,名仙到此修道炼丹。晋代道家创始人、炼丹名家葛洪,得道成仙,并著《神仙传》,至今丹灶依然。南齐徐伯珍“讲学九峰,授徒千人”。唐吏部尚书徐安贞弃官隐居于此,山下建有“安正书堂”。五代名僧贯休曾为九峰禅寺主持。元代画坛魁首黄公望画下了“九峰雪雾图”,现珍藏于国家博物馆。
九峰山景色
(E)寺平古村
始建于明初的古村,原有厅堂二十四座,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厅堂还有八座。寺平古村坐落汤溪镇内,始建于明代初期,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古村山环水抱,景色秀丽,古色古香的徽派风格建筑遍布全村。古村面积广阔,以七星伴月构建,分布着数以百计的古建厅堂,建筑面积共达到6000多平方米。全村古民宅面积达2.2万多平方米,其面积之广,数量之多,院落及建筑保存完整,令人震撼。这些明清古建筑,因受徽派建筑风格的影响,每座古建筑的门面上都镶嵌着数以千计的砖雕,雕刻着飞禽走兽、花草虫鱼、戏剧人物等图案,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门楼作为古民居出入的标志,门楼、门罩等造型多样,雕刻精美,各种龙虎狮象、山水花卉等装饰极为精美。尤其是建于明清时期的门楼,多以水墨青砖砌成向外凸出的线脚装饰,顶部附以瓦檐,既增加了装饰的美观性,还将墙面上方流下的雨水遮挡,避免了门上方的墙体受潮。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2007浙江美丽乡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浙江省兴林富农示范村”、“金华市农家乐特色村”等荣誉称号。
寺平古村
(F)上阳古村
村落地处塔石乡的青山绿水间,相传是“西楚霸王”项羽后裔聚居村落。古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静谧祥和,如世外桃源。大多数村民姓项,西楚霸王的豪气,延着家族脉络流转,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轨迹中,作为族人的显赫,一代一代相传,“力拔山兮的霸气雄风”,经久不衰。入村可见上阳桥,旁边小溪潺潺,村口两棵见证了几百年历史的古树。抬头仰望,古树沧桑的年轮雕琢着岁月的痕迹。散步在古街上,若穿越时光,沿街排列着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雕梁画栋,白墙黛瓦、马头高耸,雕工精致的木格子窗半开半掩。北端入街口,有一门楼,门额上书“带水环流”,为民宅与店铺相混合,其中的骑街楼显得特别醒目,共有十二幢房子组成,为清一色清代建筑,每幢都写满了故事。
上阳古村
(G)七家厅
位于雅畈镇雅畈二村的古建筑七家厅,建于明代,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古建坐北朝南,呈方形布局,由照壁、天井、前厅、后厅和厢房构成。前厅前置有照壁,上部用磨砖雕刻花牙子封檐,基座雕刻砖线脚。照壁与两侧厢房山墙连成整体,山墙处各开大门,上部置砖雕门楣。前厅面阔三开间,通面宽13.36米,通进深28.32米。梁架明间为抬梁式七架前后廊,两山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每进前后额枋与檐檩之间置一斗六升栱二攒。后厅面阔三间,为楼上厅,设后檐廊。两侧厢房为楼厅,面阔各为七间。前后厅及厢房柱子侧脚,柱头卷杀,梁、柱交接处用双跳或单跳丁头栱,梁、檩交接处用十字斗栱。整体建筑布局基本完整,结构简练,用材较大。
七家厅
(H)铁店窑遗址
位于琅琊镇铁店村及其周围的山坡上,是婺州窑系代表性窑址之一。其年代上起北宋,下至元代,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东汉及三国时期,婺州窑的堆塑工艺就相当成熟。到了宋代,铁店窑发展到高浮雕阶段。1981年文物普查时,琅琊镇范围内发现有古窑址十六处,时代多为北宋时期。铁店窑址群现存窑址三处。铁店窑烧造的瓷器品种有青釉瓷器和乳浊釉瓷器,以乳浊釉瓷器为主。乳浊瓷器是铁店窑最具特色的产品,种类不仅有碗、盘等日常生活用器,还有三足鼓钉洗、鬲(音立)式炉和花盆等。乳浊釉是一种二液相分相釉,烧成后,呈天青、天蓝、月白色,均具有茧光般幽雅的蓝色光泽,没有带铜红斑彩的,艺术效果颇佳。器物纹饰以素面为主。铁店窑乳浊釉瓷器与北方同时期的乳浊釉瓷器有明显的区别,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铁店窑遗址
婺城区著名人物(五)
王淮,南宋名相。宋代开国名将王彦超三子王槐徙居金华后,王淮为其九世孙。绍兴十五年(1145年)中进士,授临海尉。历任监察御史、右正言、秘书少监兼恭王府直讲、太常少卿、中书舍人。官至左丞相,封鲁国公。淳熙元年(1175年)任翰林学士、知制诰(音告)。次年任端明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淳熙四年(1178年)任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淳熙八年(1181年)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后为左丞相,至淳熙十五年(1188)五月因健康原因辞去左丞相,次年病故。宋孝宗在位二十七年中, 有鉴于高宗时秦桧专政十九年,故孝宗朝的宰相均不久于任,孝宗共任用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三十四位,宰相十七位,历二十一任次。最短者仅三个月而已,平均每人每次不到两年,独王淮拜相达七年。王淮一生为官四十多年,竭力荐举贤才,力主抗金,提出“以和为战”,批评“以和为和”,建议“择将、备器、简兵、足食”。孝宗得知王淮病故,曾缀朝二日,以示哀悼,称其“不党无私,刚直不阿”。王淮堪称历史上一代名相,家族被赠封为“四世一品”。其源于金华城区一览亭后诞生过四代官至一品的家族,即“凤林王氏”家族。凤林王氏始祖系东晋开国宰相、三朝元老王导二十二世孙、宋代开国名将王彦超。因为王淮对国家的贡献,朝廷赠封其曾祖父王本为太师鲁国公;祖父王登为太师魏国公;父亲王师德为太师楚国公,均为一品爵位,即金华历史上“四世一品”的由来。
郑根土(1933年—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汤溪镇上徐村人,1951年2月入伍,1953年6月在朝鲜牺牲,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181师543团班长。
何炳棣(1917年—2012年)著名历史学家。生于天津。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历史系,从蒋廷黻(音符。湖南省邵阳市邵东籍)、刘崇铉(福建省福州籍)、雷海宗(今河北省廊坊市永清籍)、陈寅恪(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籍,生于湖南省长沙)及冯友兰(河南省南阳市唐河籍)等名教授学习,1938年毕业后,旋赴云南,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助教及教员。1944年考取了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并于次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英国史及及西欧史。1952年以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英国的土地问题、土地改革运动及土地政策为题,获颁博士学位。之后,逐渐转入国史研究,成绩斐然。
何炳棣院士
1966年,何炳棣先生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代表作有《明初已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明清社会史论》、《东方的摇篮》、《读史阅世六十年》等。其族兄何炳松,同为著名历史学家。
何炳棣先生(左)与胡适先生
何炳松(1890年—1946年)著名历史学家、新史学派奠基人。十三岁进金华府中学堂。毕业于浙江省高等学堂,公费选送美国留学。先后就读加利福尼亚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继进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专攻现代史和国际政治,获硕士学位。1916年回国,先后任浙江省视学、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和北京高等师范英语部主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及第一中学校长。1923年起应聘至上海商务印书馆,历任主任、编译所长、编审委员,主编《教育杂志》。1934年,被推选为中华学艺社理事长。次年任国立暨南大学校长。1940年春,汪精卫在南京就任伪职,令上海各学校放假庆祝,何炳松校长则以“汉曹不两立,忠奸不并存”而坚拒。同时宣布“看到一个日本兵经过校门口,立即停课”。1941年夏,暨南大学设分部于福建建阳。12月8日,日军占领上海租界,率师生迁校至建阳(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次年4月,又兼任国立东南联合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接待上海各大学内迁师生,直至东南联合大学停办。何校长一向主张学术百家争鸣,暨南大学时有“东南民主堡垒”之称。1946年5月,调任国立英士大学校长,7月在上海病逝。著作有《新史学》、《通史新义》、《历史研究法》、《西洋史学史》、《中古欧洲史》、《浙东学派溯源》等。
何炳松先生
丰如富(1930年—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汤溪镇前宅村人,1949年4月入伍,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随部队赴朝作战。1951年11月在朝鲜黄海俗山郡牺牲,时为中国人民志愿军281部队车队战士。
潘良贵,两宋交替时期名吏。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中进士,授秘书郎。后提举淮南东路常平。时宰相蔡京父子屡欲与之结交,被其拒绝。南宋高宗即位,召为左司谏,即建议高宗巡幸淮扬,选皇室贤者为山东、河北长官,以此壮国体、养兵威,以图恢复大宋江山。后历任提点荆湖南路刑狱、秘书少监、中书舍人等。又曾出知明州、严州。以徽猷阁待制提举亳(音博)州(今安徽省亳州市)明道宫。归家,十年不出。潘良贵居官刚正不阿。王黼(音服)、张邦昌均欲招为婿,章惇(音敦)谋以孙女嫁其,许奁(音帘)资三百万钱,皆予以拒绝。后娶范仲淹后裔一孤女为妻。晚年贫甚。秦桧差人暗示其去求一郡令,亦予拒绝。逝后无以为葬,高宗赐钱五十万。时婺州有“三潘”,即“富潘”、“贵潘”,而潘良贵号称“清潘”。有杂著十五卷,朱熹为之序。清康熙年间,其裔孙掇拾散佚的著作编成《默成文集》八卷刊行。
伊小芝(1924年—1951年)抗美援朝烈士。曾用名伊维荣。汤溪镇下伊村人,1950年3月,入伍并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随部队赴朝作战。1951年3月在朝鲜江元道金化郡牺牲,时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181师542团战士。
吴文传,生于1973年。著名电力系统专家,工学博士。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电力系统研究所所长。英国国际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曾获首届中国电机工程杰出青年工程师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电工行业—正泰科技奖”科技成就奖。主要从事大电网能量管理与运行控制、能源互联网运行调度与自律控制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2011年12月至今,任清华大学—长园深瑞配电网智能调度自动化联合研究所所长。
吴文传博士
章卸松(1930年—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汤溪镇节义村人,1951年3月入伍,1953年6月在朝鲜牺牲,时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181师542团战士。
严致华(1897年—1951年)近代体育教育家。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七中学,后任小学教师。擅武术,耻国人蒙受“东亚病夫”之讥,进省体育专科学校,毕业后执教中学。有感于体育师资缺乏,商得金华道尹沈钧业等支持,邀集好友于1920年在兰溪创办金华道私立体育学校,任校长。次年秋,获准开办公众体育场,兼任场长。1926年从戎,两年后返校。至1931年体校停办,前后主持校政十年。为办体校觅校址、置设备、聘教师,殚精竭虑。体校经费困难,始变卖房屋、田地等家产,继则各处借债,甚至借岳父家数十亩田产用以抵押。因此感动教师,愿支低薪,助其办学。为人正直,不慕名利,同学陈诚(丽水市青田籍)、汤恩伯(曾在体校任教,武义籍)、周至柔(台州市市临海籍)等后皆显贵,严致华则淡泊自守,一无所求。著有《国术教练法》、《体育训练》。
戴文跃(1977年—1998年)烈士。汤溪镇中戴村人,在初中读书期间曾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1992年5月加入共青团。曾被中戴村多次评为优秀民兵、优秀团员等,被村党支部吸纳为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培养对象。1998年4月16日下午,在中戴村为保护同村青年被歹徒刺伤牺牲。
徐汝鑫,生于1969年。优秀企业家。琅琊镇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在校期间从1989年开始在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兼职。1993年分配到清华紫光,后任清华紫光副总经理。1995年创办北京市胜天华科技发展公司,任总经理。1997年收购息洋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任所长。现任清大新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祝小根(1932年—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汤溪镇中祝村人,1951年3月入伍,曾荣获模范称号一次。1951年11月在朝鲜黄海俗山郡牺牲,时为中国人民志愿军281部队车队战士。
“渺渺云雾间,茫茫金华山。荟萃豪杰地,沧桑涌圣贤”
“景观人物大事件,美食特产全荟萃”。
至此,金华市介绍暂且告一段落,从兰溪市第一期到婺城区第五期(本期),金华市总共四十四期,以飨读者朋友。
下期咱们接着聊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下期再见!
(部分图片下载自网络,如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本文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