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三岁
《旗袍美探》是马伊琍继《在远方》之后又一部剧集作品。
这部接棒《摩天大楼》的新剧刚刚播出,讨论的焦点就集中在马伊琍浮夸的表演上。
在《旗袍美探》的海报上写着“民国时尚情感剧”这样一个定位。
如果抛开喜剧的夸张和探案剧的悬疑,这部剧集背后体现了哪些“民国时尚”?
01 留学热潮
《旗袍美探》故事的时间和空间维设置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极具年代魅力。
那时的上海,上流社会名媛享受奢靡、追逐时尚可谓是空前绝后。
马伊琍饰演的女主雯丽小姐,设定是从法国留学归来的探案专家。
历史上民国时期确实出现过“留学热”,主要分为公费留学、名门望族的后代留学和自费留学三种类型。
其中公费留学比较少,大多是国家为了培养科技人才经过严格挑选出来的学霸。
第二类名门望族的后代留学数量就相对多一些,基本有财力的家庭都会通过留学的方式来培育子女,但是目的不一定是出于报效祖国,大部分是为了振兴家业。
对这样的家族而言留学的好处主要有二,其一可以培育子女,其二可以躲避乱世。
本剧中的雯丽小姐家境殷实,在上海有大别墅,生活奢靡。
因此推断她的留学背景属于第二种,她是名门望族的后代。
02 上海美食
整部剧提到了很多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美食,雯丽小姐在全剧开头的台词就有一句“我还是想念上海,想念这满大街葱油饼的味道”。
上海葱油饼色黄亮,葱香油润,外脆里酥,现做现吃。
即便是一个品尝过巴黎塞纳河畔咖啡的留洋大小姐,也不免被上海葱油饼四溢的香气所吸引。
虽然葱油饼只是一种街边小吃,但是在上海大大小小的弄堂里每天早晨时刻排起的长队就能说明它有多受欢迎。
剧中雯丽的早餐桌子上经常出现上海的灌汤小笼包,其实也是特色美食之一。
其形态小巧呈半透明状,用特制的小竹笼蒸熟,因此才被称为“小笼包”。
根据不同季节,加入蟹粉或虾仁或春笋,以取时鲜,因此雯丽在带着佣人去南京的时候才提到一定要吃“蟹黄包”。
其实南京的蟹黄汤包就是上海小笼包的变形,只是把其中的肉和鸡汁冻改良成蟹黄汤而已,由此也可以看出上海和江苏因为地理位置的相近而导致饮食习惯的雷同。
03 上海舞厅
歌舞厅是民国时期上海繁华大都市的特色,如百乐门、理查饭店等都是舞会的聚集之地。
剧中经常出现各类舞女角色,既有陪客人跳舞的,也有登台演出的。
在上海百余家舞厅中,最负盛名的有巴黎饭店的黑猫舞场、百乐门舞场、仙乐舞宫。
最后,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淘汰,百乐门、仙乐宫、大都会和丽都脱颖而出,并称为上海四大舞场,其中尤以百乐门广为人知。
当年百乐门歌舞老照片
舞厅的建造上也是颇费心思的,舞池中央是采用汽车钢板整体支撑,当众人共舞之时,这种“弹簧地板”合着音乐的节奏,会出现倾斜和震颤,产生明显的波动感,可使舞步更为轻灵。
这就有点像今天蹦迪时候的弹簧木板平台一样,能够根据音乐节奏进行变动。
但是弹簧地板也不是每个舞厅都可以拥有的,是百乐门独一份的,这与百乐门强大的号召力有关,增加名流贵族的奢靡生活的乐趣就是舞厅最大的意义。
04 上海时尚
这部剧原名是《爱丝小姐探案集》,最终以《旗袍美探》定档播出。
剧集以“旗袍”命名,说明全剧在服装上,尤其是主角马伊琍所穿的旗袍下了不少功夫。
旗袍是民国时期最受欢迎的女性服装,兼备了东方的优雅和西方的性感,两者结合之下突出了中国女性的曲线美。
在英语中甚至有cheongsam shanghai 1930s fashion(三十年代上海旗袍风尚)这一短语,说明当时这一时尚风格在上海的流行,甚至在世界都有影响力。
身穿旗袍的影星阮玲玉
当时上海拥有全中国最发达的广告业,各种广告海报上的女模特,也都清一色地穿着旗袍。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是女权运动兴起的时候,因此改良后的旗袍不仅可以凸显身体曲线,旗袍的开衩还可以展示女性的秀腿,彻底解放了女性在穿衣上的限制,开启了自由之路。
历史上早期旗袍是流行高领的,即便是夏日炎炎的时候,穿着薄如蝉翼的旗袍料子那也是必须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以示时髦,领口高到直抵腭下,继而至耳。
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把高领旗袍的美演绎到极致
后来,又开始流行低领旗袍,领子越低越时髦,到了最后干脆不要领子了。
剧中大部分为“扫地旗袍”也就是旗袍的长度盖过脚面为准,历史上还有短旗袍是膝盖以上为最佳。
50年代香港街头穿旗袍的女性
整部剧的开篇为观众描绘了三十年代上海的特色生活,灯红酒绿、歌舞升平。
虽然剧集口碑有崩溃的趋势,但可以把《旗袍美探》当作一个了解老上海摩登风情的窗口。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