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老偏方治疗感冒 聊斋(1)

医术

(偏方治大病)

张氏者,沂(山东临沂)之贫民。

途中遇一道士,善风鉴(相面),相(端详)之曰:“子当以术业(技艺)富。”

张曰:“宜何从(应做什么职业)?”

又顾之,曰:“医可也。”

张曰:“我仅识‘之无’耳,乌能是(哪能做这个)?”

道士笑曰:“迂哉!名医何必多识字乎?但行之耳。”

[张氏]既归,贫无业,乃摭拾(读“直食”,拾取)海上方(偏方),即(去)市廛(读“市蝉”,集市)中,除地作肆(摆地摊),设鱼牙蜂房(绸布做的药袋子),谋升斗(口粮)于口舌之间,而人亦未之奇也。

会(恰好)青州(山东地名)太守(州长)病嗽(咳嗽),牒檄(发紧急公文)所属征医。沂故山僻,少医工(医生),而令(县长)惧无以塞责(无法交差),又责里中(乡镇)使自报。于是共举张。令立召之。

张方痰喘,不能自疗(自己治自己),闻命大惧,固辞。

令弗听,卒(最后)邮送(由驿站护送)之去。

[张氏]路经深山,渴极,咳愈甚。入村求水,而山中水价与玉液(美酒)等(相等),遍乞之,无与者。

见一妇漉(读“路”,淘洗)野菜,菜多水寡,盎(读àng,盆)中浓浊如涎。张燥急难堪,便乞余瀋(读“婶”,汁)饮之。

少间,渴解,嗽亦顿止。[张氏]阴念(暗想):殆(读“代”,必定)良方也。

比至郡,诸邑(各县)医工已先施治,并未痊减。张入,求密所,伪作药目,传示内外;复遣人于民间索诸藜藿(读“黎霍”,野菜),如法淘汰(淘洗)讫,以汁进太守。

一服,病良已。

太守大悦,赐赉(读“次赖”,赏赐)甚厚,旌(读“京”,表彰)以金匾。

[张氏]由此名大噪,门常如市,应手(一出手)无不悉效。

有病(患)伤寒(外感发热)者,言症求方。张适醉,误以疟剂(治疟疾药)予之。醒而悟,不敢以告人。三日后,有盛仪(厚礼)造门(登门)而谢者,问之,则伤寒之人,大吐大下(泻肚)而愈矣。

此类甚多。张由此称素封(土豪),益以声价自重,聘者非重资、安舆(小马车)不至焉。

益都(山东地名)韩翁,名医也。

其未著(未出名)时,货(卖)药于四方。暮无所宿,投止一家,则其子伤寒将死,因请施治。

韩思:“不治,则去此莫适(无处安身);而治之,诚无术。”往复跮踱(读“迭夺”,忽前忽后),以手搓体,而汗垢成片,捻之如丸。顿思:“以此绐(读“代”,欺骗)之,当亦无所害。晓(天亮)而不愈,已赚得寝食安饱矣。”遂付之。

中夜,主人挝(读“抓”,敲)门甚急。[韩翁]意(以为)其子死,恐被侵辱,惊起,逾垣(读“于元”,跳墙)疾遁。主人追之数里,韩无所逃,始止。乃知病者汗出而愈矣。

[主人]挽回,款宴丰隆;临行,厚赠之。

(原为《聊斋》“卷八”第九篇,归入“王本聊斋”之“人世集”)

老王感言:药方来自实践,医术需要积累。不论干哪一行,都要善于发现,敢于探索,才有成功的可能。卖药、行医,与千奇百怪的疾病作斗争,更需要有大胆的探索精神。

两个小故事,前一个,卖药的张氏用洗菜水治疗咳嗽,比较可信,因为至今仍有人用菜汁、淘米水治病;后一个,名医韩翁用身上的泥垢搓成药丸治伤寒,纯属戏说,令人作呕。

作为医生,病急乱找药,可以理解;但拿病人开玩笑,则是作恶,太没有职业道德了。

前一个故事中还有一个情节,让老王开了眼界:张氏误以“疟剂”治伤寒,结果,患者上吐下泻,居然痊愈了。这说明,中医的“疟剂”是很神奇的药品。看来,屠呦呦凭借“疟剂”表蒿素获得诺贝尔奖,是很有历史渊源的。

(想读“原味聊斋”又怕看不懂的朋友,请您读“老王聊聊”。

“王本聊斋”将全套《聊斋》分成神、鬼、人、妖四大部分,又通过分段、分节、夹注、加主语、点评,帮您越过文本障碍,领略名著风采。

微信公号“老王聊聊”为“红庙老王”个人所有,与所在单位与所任职务无关。主要聊《聊斋》,也聊别的文史话题。自2014年10月开通,基本做到每天一篇。

欢迎关注和转发,禁止剽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