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套房怎么买比较划算(年轻人的第一套房)(1)

又是一个恐慌的周末。

广州的刚需新盘已经到了开一个爆一个的地步。

周六,位于科学城的时代天境开盘,早上九点的售楼部里就挤满了人,而这样的人流量,从早到晚,几乎没有停过。

首套房怎么买比较划算(年轻人的第一套房)(2)

到了周日,白云的越秀星汇云城加推,一样炸裂。

甚至于到了下午,还有大批购房者不得不在售楼部外面排着队,等待入场。

首套房怎么买比较划算(年轻人的第一套房)(3)

讲真,时代天境是小盘,而星汇云城不在热点区域,这两个盘的单价没有特别的便宜之处。

最大的优点是——距离市中心不太远,有七八十方的小户型,300万上下,适合上车。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现在见证的,是2016-2017年之后,广州房价最大的暴涨期,而大家恐慌式抢房的情绪,似乎比那一次还要夸张。

对于刚需得不能再刚需的年轻人来说,这或许已经是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市区最低的上车门槛。

首套房怎么买比较划算(年轻人的第一套房)(4)

都说人到中年容易危机,但在买房这件事情上,当下的年轻人可能才是最焦虑的。

一入社会,房价就高不可攀,别说一个月的收入了,可能一年的收入,都买不起一个洗手间。

好不容易攒上了有限的首付,却早过了买房闭眼等涨的时代。

作为毫无经验的小白,身边处处是坑,要是再遇上一轮房价飞涨,稍不留心,就可能被收割。

前几天,有个年轻人在知识星球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首套房怎么买比较划算(年轻人的第一套房)(5)

问题发到内部群,大家一讨论,团队里刚毕业两三年的95后们特别感同身受——

人生的起步阶段,钱少,需求还多,什么是必须要抓住的,什么是可以忽略的?身边的同龄人,完全不清楚。

嗯,是时候为年轻人,专门写一篇首套房的上车理念了。

P.S. 这篇文章主要说购房观,方法论的东西,回头再说。

首套房怎么买比较划算(年轻人的第一套房)(6)

首套房,是不是要买一套只为了赚钱的,纯投资房?

看到这个问题,我仿佛看到了那些经典的,被问得最多,却最难回答的问题:

房价什么时候涨?能涨到几万?哪里的房子未来涨幅最高?

拜托!你搞错了买房最重要的目的!

房子已经一直涨了二十年,市场也教育了购房者二十年。

放水会推高楼价,买房加杠杆可以以小博大这档子事,就连公园里的大爷大妈都可以说得头头是道。

但是,炒房这件事,需要拼的东西,太多了。

包括有足够的资金承受能力、有对楼市周期的精准把控、有对市场和人性的洞察、有对政策走向和区域规划实现度的深刻了解

有的时候,甚至有赌的成分,需要一定的运气。

连一个一点购房经验都没有的年轻人,都在想着做镰刀,那谁来当韭菜呢?

随便数几个片区吧。广州的增城从化、佛山的三水高明、中山的坦洲、惠州的大亚湾……

再看远一点,环京的许多区域,那些打着各种虚无缥缈的新城概念,包括N年以后的地铁规划,画着大饼等你投资的“纯投资房”,在入手之后的三五年内,一直不站岗的,又有多少?

而且,对于资金有限的小白来说,这种纯投资房往往居住属性不强。不是面积太小不好住,就是太远了没办法实现通勤。

不少人甚至不得不“住投分离”,再去租一套合适居住的房子。不但要在月供之外再白白出一份租金,还丧失了在小家庭成立之初,那种“住在自己房子里”的,温暖的幸福感。

而对于手头的纯投资房,最大的希望总是卖掉,换一套更合适居住的房子。

就算最后房价涨上去了,能够在牛市顺利卖掉,实现资产套现,落袋为安,再顺利置换到一套配套成熟,交通便利的大房子,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

毕竟,换房的摩擦成本很大,就算你的房子涨幅相对比较高,但卖一买一的过程,也会吃掉不少的利润。

所以,虽然局姐平时总是在说从投资看应该如何如何,但对于年轻的刚需,第一个忠告是:

第一套房,抛弃纯投资的想法,尽量做到投资和居住属性兼顾。

首套房怎么买比较划算(年轻人的第一套房)(7)

什么叫做投资与居住属性兼顾呢?

最重要的是两点:

一、要能满足当下的需求;二、要考虑未来的置换。

什么才叫满足现在的需求呢?

简单点说,通勤方便,且够住。

“通勤方便”其实没有严格的定义,但按照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分类方式,上班时间超过60分钟的劳动人群就被归为“极端通勤”的范畴。

也就是说,如果上班时间超过1小时,就很疲劳了。

所以,在买房的时候,建议以你的工作地点为圆心,按照1小时通勤的范围先画一个圈,在圈里找房子。

如果你还没有车,尽量买在交通枢纽步行10分钟以内,毕竟,打工人下班时已经很疲劳了。

通勤时间,尤其是步行时间太长,会大大折损你的幸福感。

而“够住”的意思是配套相对成熟,而且有足够的房间数。

配套成熟大家都知道了,尽量别买什么都没有,光有一个饼的新区,就算其他购物都可以靠淘宝解决,加班肚子饿了要叫外卖的时候,总得有人能送吧!

所以,严重建议买房前,先打开外卖app扫一眼。

房间数这个不太能一概而论。

如果你是个准备结婚的年轻人,能买两房就不要买一室一厅。

而如果是准备要孩子的小家庭,那么,可以尽量买个小三房,为未来的娃预备一些成长的空间。

但是,也没必要非得一步到位买个四房之类的,毕竟,年轻人的事业刚刚起步,换城市换区域,都很正常,当下的需求也不代表一直的需求。

换句话说,总是要置换的。

所以,和面积相比,更重要的是,买到一个有充足流动性的房子。也就是说,要选择一个容易找到接盘侠的房子。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要学会的,是尽量随大流,以及,尽量选择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房子:

不买除了住宅之外的任何产品,放弃有山有水田园生活的幻想,放弃对Loft“时尚”的想象,至于各种叠墅啊别墅啊……好了我想也没多少年轻人买得起。

所以,能买市区或者近郊,就不要买远郊;能买平层,就不要买复式;能买小两房或者小三房,就不要买一房或者四房;能买次新的电梯房,就不要买社区老旧的楼梯房。

有地铁站,加分;有好学位,加分;有大型的商业,加分……只要集齐了这些受欢迎因素中的一半以上,你的房子出手,就不会太难。

首套房怎么买比较划算(年轻人的第一套房)(8)

最后提一句买房择时的问题。

最近,很多广州的小伙伴来问,黄埔/南沙/天河/海珠的房价涨得这么快,还能上车吗?

毕竟,和大半年前相比,现在许多地方的房价,已经涨了30%往上了。

比如说,前几天提到过的老黄埔。(具体可回溯《调控加码 无预售证,也挡不住老黄埔涨价的步伐!》)

在这个时候,无论有多少人和你说“房子是消费品”,“首套房就是为了住”,真要下手的时候,都隐隐有着高位接盘的担忧

但是,我依然要说,对于纯刚需的年轻人来说,只要你选择的城市和区域是处于上升通道之中,即使是现在,还是可以入手的。

而且,在月供可以还得起的情况下,应该尽量拉满预算。

首先,就像大家都知道的那样,房价上涨,是因为放水。

虽然国内现在已经开始各种管控贷款流向了,但是如果把时间线放长一些,大的趋势,一定是全球范围内的放水。

也就是说,只要通胀没有转为通缩,房价就是有基本的支撑的。

房价可能会有横盘,甚至小小的起伏,但只要大趋势是上涨的,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就没有问题。

其次,退一万步讲,即使真的有短暂的回调和站岗,至少,也已经解决了最基本的居住问题。

而如果因为犹豫和各种原因踏空行情,失去了解决基本居住需求的能力,只能去选更小更偏远的房子,更别提以后有置换的资本了。

最后,以上的所有建议,基于“买房的城市和区域处于上升通道”这一前提。

也就是说,你的城市基本面,是有人口流入,产业迁入的,在人口比例上,年轻人越多越好,在产业结构上,越高端越好。

如果你生活的城市恰好相反,最需要考虑的可能不是房价的问题,还是想想这一辈子的人生发展规划吧。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