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加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首次实现高精度数字化)(1)

资料图片,布达拉宫。中新社记者 李林 摄

中新社拉萨8月17日电 (赵玉芹)记者17日从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管理处获悉,《万尺布宫毫厘探微——精细化测绘在布达拉宫保护中的应用》初期成果,日前亮相2017(上海)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得到了诸多建筑遗产保护同行及观众的高度关注。

“该项目在去年6月11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启动,这标志着西藏首次且最大规模的高精度数字化测绘在文物保护中正式落地。”布达拉宫管理处副处长觉旦17日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这一测绘项目仍在进行中,将在未来三个月内完成全部测绘。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是西藏现有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2000年初,布达拉宫分别经历了数年的大型维修,觉旦表示,其过程陆续发现了未知的地垄(建筑基础),“不过到目前,布达拉宫的建筑基础形态并未全部揭开,这对其保护存在一定隐忧。”

“而且布达拉宫是山体建筑,高低叠落、结构复杂,墙体是布达拉宫建筑主要结构体系,怎样统计墙体上裂缝的特性和分布状态也是保护布达拉宫的难题。”所以觉旦认为,精细化测绘是对布达拉宫保护的迫切需求。

在过去一年多,测绘获得了布达拉宫大量基础数据信息和图件,也揭示了地垄和基岩、定位墙体裂缝、判断山洞等对建筑物的影响。

测绘方北京帝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信泰琦说,布达拉宫建筑群庞大且复杂,测绘团队采用了现代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多视角影像重建技术和无人机航拍技术,对建筑群及其周边地形,进行了高精度三维信息采集和高清纹理信息采集,采集的信息将在建立布达拉宫监测控制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觉旦表示,此种测绘打破了布达拉宫管理平台点、线、面平面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掘新技术带来的可视化管理效果,这不仅满足了布达拉宫的保护、管理、利用、研究方面的需求,而且对布达拉宫预防性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了整体工程的90%。(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