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邻居坐在一起聊天,谈起来她家的孩子,她就发起愁来。孩子已经上六年级了,她说:“孩子不知道为什么总说不想上学,你说这六年级要考初中,不得紧张起来吗?现在一回家作业也不做,就知道玩。前几天孩子还和我闹脾气!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据了解,邻居家的孩子之前学习状态挺好的。近段时间,老师还对她说,孩子上课总是不专心,做作业也不认真,有点厌学,还让邻居多加注意。
不少的孩子都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对学习没兴趣,觉得学习没有意思。并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不喜欢学习发展到讨厌学习,然后不想上学最后到不去上学,不管父母如何教育,老师如何开导,孩子还是没有办法激发出学习的动力。家长就需要耐心听一听孩子的内心想法,给孩子更多的关注,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重新激起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一、为什么孩子会有厌学心理?
孩子出现厌学的心理是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自身的原因外,孩子还可能因为父母、老师而产生厌学心理。有时候可能会因为一句话或者一种行为就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具体有以下原因:
1、父母忽视孩子感受,只关心成绩
父母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好的成绩,赢在起跑线上,但是孩子有时候却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家长却看不见。放学后,孩子经常听见的一句话就是“别磨磨蹭蹭的,写作业去,写不完不准玩!”让孩子觉得自己完全没有自由,成为了写字机器。当自己的成绩没有别人好的时候,家长就开始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比。上学之余,还要报各种兴趣班,还不是孩子喜欢的。
父母如此为孩子紧张,孩子的内心却是:
“天天一放学让我写作业,在边上一会儿说我写的慢,一会儿又说我写的不对,真是太烦人了!”
“每次考试成绩下来,只关注我成绩考了多少,却不问问我心里怎么想。”
“考的就算再好,还总是不满意,总觉得我还不够努力。”
孩子感觉到的是家长给自己的压力,以及对自己成绩的关注,对自己却毫不关心,进而会产生焦虑感。孩子没有了和父母的情感交流,当爱缺失之后,便会丧失学习的动力。
2、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
学生的学业负担很重,学习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加。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的到更多的是痛苦,觉得自己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总是没有起色,总是落后于他人,便会对自我产生怀疑,体会不到努力学习的成就感。
有些学生觉得父母期待较高,而自己又无法做到的时候,心中的挫败感和内疚感就会增加。时间长了还会更加糟糕,学习成绩也会跟不上。
明明一直以来都是年级第一,在升学之后,几次考试屡屡失利,然后就变得很惭愧,变得开始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长对他说:“只要努力,还是会考好的!”孩子心里觉得家长虽然是鼓励,但是更多的是对于结果的重视,心里的压力又增加了。最后还是考不好,就不想再去上学了。
孩子出现这种厌学心理,家长想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不妨了解一下“霍桑效应”。
二、什么是“霍桑效应”?霍桑效应来源于霍桑实验,在美国芝加哥郊外有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霍桑工厂,有着较为完善的设施与福利保障,但是工人还是很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不理想。在之后心理学专家对其进行了一项实验,在两年时间中,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样的谈话实验收到了意料之外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大家也把这种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启发我们,在孩子教育中,家长善于运用“关注”的作用,激活孩子沉淀在内心的积极因素。给予孩子更多的倾听和宣泄的机会,才能够使孩子爆发出学习的动力和生命的活力。最重要的是家长给孩子足够的关注,而不是一味运用外部的物质激励,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能够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进而获得学习的动力。
三、如何运用“霍桑效应”,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成长中,孩子最想要的是能够被家长关注,关心,能够让家长听一听自己内心的想法,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只是说教,而是要换成倾听者的角色,行动起来,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进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1、倾听孩子的烦恼
在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词叫做共情,其实反映对方的情绪情感,你能够理解和体会到对方的感受,甚至帮助孩子说出他此时此刻的感受。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觉得,他的内心被父母理解到了。
在倾听的过程中,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被重视,被关注,被理解,然后产生共情。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情也会不断加深,然后得到心理的宣泄。家长可以在空闲时间专门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然后可以给孩子做出评价或者建议。较好的倾听方式,首先是对孩子说的话耐心地进行倾听,时不时回应一下孩子。然后就是体会孩子想要表达的情感,说出自己对孩子的体会,表明自己是能够体会他的感受的,最后可以从孩子的角度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者和孩子一起商量对策。
比如,有一天孩子不想上学,是因为上的第一节课是语文课,语文老师让背书,并且还要默写,老师还特别严厉,孩子想要逃避。此时家长如果去批评孩子,可能会让孩子更加讨厌语文课,进而更不想去上学。如果家长能够理解孩子的这种情绪,不妨对孩子说一说其他科目的美好,然后把对其他科目的喜欢进行放大来抵消掉对于语文课的抵触,孩子就能够更乐意去上学。
2、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
马斯洛指出:每个人都有得到他人关心、关注、赞许、接受的情感需求,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从婴儿时期开始,就天然的需要大家足够多的关注度,但由于年龄、认知、自我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无法直接表达出自己所需要的心理需求,于是只能通过某种情绪或者某种行为进行表达。
当孩子感受过关注之后,会对自己产生暗示,认为有人在关注自己,一定要更优秀才行。电视节目《变形计》就与霍桑效应有一定的关系。一些被认为不听话的城市孩子,与年龄相仿的农村孩子互换身份成长。叛逆的孩子在摄像机前刚开始十分顽皮,但一段时间之后,逐渐变得听话了很多,与父母的交流也更加顺利。这些孩子改掉坏毛病,并不是只有环境的影响,而是他们备受“关注”,他们要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是优秀的。
在生活中,家长除了关注孩子的成绩之外,其实更多的是要关注孩子。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关注,当他们被关注的时候,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3、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规划
孩子对于学习不感兴趣,可能是由于过多的学业压力。家长不妨尝试去减轻孩子的负担,帮助孩子一起制定较为合适的学习规划。首先是时间规划,每天在上完课之后,什么时间是做作业的时间,什么时间是玩耍时间,然后每周什么时间还可以去上一个兴趣班。其次,可以进行学习科目的规划,把学的好的科目和学习较为稳定或差的科目都列出来,然后稳定的科目可以保持这样的分数,较差的科目可以想办法多给点时间进行提高,可以每次有一点小进步,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最后,家长监督孩子完成计划,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样制定计划,能够让孩子在完成计划的时候增强自信心,也能够有效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孩子成长中,需要的更多的是父母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关注。父母给予孩子一些时间,听听他的内心声音,孩子的烦恼就会减少很多。在学习方面也是如此,家长不妨给孩子多点关注,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