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打碟音乐(今日听碟GuitarCalling)(1)

今天听一张相对小众的冷门碟,也是一张完全Instrumental的合辑唱片,唱片名字叫《Guitar Calling》,算是一个企划概念很有特点的Project。

这个Project,就是由九名来自中国香港的吉他手,各自挑选心水的音乐改编,并最终呈现一张由八首作品(其中一首由两位吉他手完成)组成的合辑。

记得去年九月,我曾经在微博转了一个关于刘以达的视频,视频里的BGM,是他当时重新改编的《刺客》这首作品,他本人也重新回忆起当年给校长创作《刺客》和《第一滴泪》两首歌曲的故事。

当时就挺喜欢那个非常黑暗基调的吉他版《刺客》,然后发现,这首曲子的录音版本,其实就来自于《Guitar Calling》这张合辑。本着对吉他手这个音乐职业的敬畏,以及对吉他这件乐器一直以来的热爱,这样的唱片,当然要收。

这张唱片里的九位吉他手,有前辈有新人,在听这张唱片前,有人能够完全了解这九位吉他手,那种可能性并不算高。因为就连见多识广的爱老师我,也对其中一位吉他手很陌生。

这里面,老歌迷最熟悉的,肯定是Tommy Chan和刘以达。这两个人,都是香港音乐夹Band时代后期的代表音乐人。当然刘以达更为人所知的,还是他“佚名一派”成员的身份,这个身份,也让他成为一个介于幕前和幕后的音乐人,既不防碍他以作品闻名,还让他的脸——也出圈了。

在我印象中,刘以达一直不算是那种技术非常突出的吉他手,无论是速弹,还是音色多样性的选择,以及多元曲风的跨界上,即使在香港音乐圈内,他都可能不算是一个可以胜任职业吉他手,或者说棚虫吉他手一职的吉他手。

但刘以达的音乐辨识度,却实在是太高,他的旋律性总是充满了那种神秘感、异域感,还有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虽然很容易认出来,但别人真的模仿不来。

这一点有点类似于总在各种吉他大师排行榜上榜的Kurt Cobain。的确,从技术的角度来讲,Kurt Cobain和那些一Solo就几分钟的大师,确实有差距,更不要说和那些能够横跨爵士和摇滚的吉他大师相比。但是,Kurt Cobain的吉他,有自己独创的语感和风格。真正的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有,就都是模仿他的。

刘以达重新改编的《刺客》,加入了很黑暗的Bass-Line衬底,有很强的Garage元素,律动甚至带入了点Trap的元素。刘以达当时的介绍,这首作品的录制,是由两把吉他共同完成。Gibson万年畅销的Les Paul用来玩主旋律,而另一把Fender的Strat则用来弹节奏部分。不过,因为没有换弦,所以声音有些模糊。

比起刘以达,Tommy Chan可能就是圈内公认的吉他高手,甚至Tommy的能力,还得到了中国内地同行的认可。连续多年《我是歌手》等节目的录制,有时候在一些需要“耍酷”的吉他Solo段落镜头时,节目组也总是会特意安排这位长卷手、黑墨镜的吉他手上台。毕竟,Tommy老师一上台,就会给人一种八十年代吉他英雄的既视感,就能让人想到他是一个Rocker,以及一个Guitarist。

反正对于爱音乐的人来讲,Tommy老师不仅仅可是以理发师,同样也代表了吉他老师Tommy Chan。

这次看合辑唱片的内页介绍,还真是第一次知道,Tommy Chan算来也是出身于音乐世家,标准的艺二代乐手。

Tommy的父亲是Frederick,曾经是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的鼓手。Teddy Robin,就是七、八十年代横跨香港乐坛和影坛的泰迪罗宾。他的“花花公子”乐队和许冠杰的“莲花”乐队,也是夹Band时代走上前台最成功的两支乐队。

Tommy在专辑里选的曲子,是《Enter the Dragon》,原曲由Lalo Schifrin创作,虽然是唱片里唯一一首西方音乐人创作的歌曲,但其实这首原曲,却是李小龙电影《龙争虎斗》的主题曲,原本就有一定的东方元素。

Tommy的重新编曲,融合了七、八十年代的Fusion,Funk式的律动,加上典型金属音乐的吉他Riff和Solo,整体大气磅礴、气势淋漓、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听着,确实是八十年代、还是八十年代初的那种味道。

Barry Chung同样是一个资历很深的吉他手,不过可能知道他的人并不多。这次他选择的,是他曾经给郑伊健创作的《长发》。

《长发》是一首技术流的作品,Barry Chung在其中选择了三把贝司、四把吉他、两把曼陀铃和一把尤克里里,甚至还有一些民族的打击乐器。所以,不同音色的拨弦乐器常常是交替出现。但个人感觉,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处理,有些让旋律的连贯性碎片化了,而且在衔接上,多少会因为音色的差异,有一种断裂感。有些玩的过于复杂了。

这个Barry Chung,我第一次知道他,还是在罗大佑的《恋曲2000》专辑里,当时他参与了《东风》和《恋曲2000》两首歌曲的和声。之后,他和陈伟文共同编曲的《你喜欢不如我喜欢》,因为是王菲的作品,也有很大的传播度。

而Barry Chung最为出名的个人作品,其中肯定包括《伊莎贝拉》的OST,这部曾经获得过第56届柏林电影节 “银熊奖-最佳电影音乐奖”的配乐,其中的吉他,就全都由Barry Chung演奏完成。

告别前三前的前辈演奏时间,之后就开始相对进入新时代了。

“触执毛”乐队吉他手Mike Orange选择的《不羁的风》,也是张国荣当年的名曲,原作即为日本曲,而Mike则用复古的方式,让这首歌曲去除掉早前张国荣版本更偏主流的合成器编曲音色,回到了八十年代日本摇滚的那种音色干净但一样热血的气质。而且,虽然加入了一些新的和声,但在主旋律部分,Mike的处理就是一气呵成、酣畅凌厉的,听起来非常简洁畅快。

Goro Wong作为Zarahn乐队的吉他手,当年也和周国贤一起,成为了《张氏情歌》的制作人,这次也重新选择了这首歌曲改编。和Eason更为民谣的风格相比,这个版本融入了很多新的元素,甚至还有舞曲的律动。不过,整体来讲,这首作品听完几遍,给我的印象并不是太深。

崔展鸿的《画意》,选的是王菀之的作品。崔展鸿就算是我之前不太了解的吉他手,据说一直是在发烧和爵士界。这首的编曲,层次感很强,副歌部分甚至让失真吉他,听起来有一些弦乐的气势。后半段的一段即兴处理,技术复杂但却可以体现出那种特别细腻的小情绪,将“画意”的情与景,体现的非常有层次。

“秋红”的Andrew Cheung,则用颠覆的Metal曲风,改编了陈奕迅的经典《白玫瑰》。用一把七弦吉他演奏,为原有的旋律注入了更多的和声与加花,听起来已经完全没了原曲的模样。个人感觉,这首作品在突出技术的同时,缺少一个Hook的留白空间,即在听完之后,脑海里还依然有某几个小节的旋律音色在回响的那种感觉。

《荒芜中起舞》来自Dusty Bottle的Jeff,以及One Promise的天衡共同演奏,而这首作品的原作卢凯彤,曾经也是Brave Nusic的一员,所以也算是他们的师姐。

这应该也是专辑里最年轻的两位吉他手,听起来,具体曲风的框架,并没有束缚两位吉他手的编曲想象力。整首作品有着多层次的画面感,尤其是甚至其中一把吉他,还经常保留了那种人声的位置感,就像卢凯彤站在那里唱歌的样子。挺好的。

专辑内页的最后,还提到了Ellen Loo,即卢凯彤。的确,如果没有意外过世,卢凯彤也是应该出现在这张专辑里的。当然,作为一个对香港音乐还算了解的人,对这张专辑可能还是多少有点遗憾,比如没有出现邓建明、苏德华,以及更新一代的顾芮宁等等……

人生,总有一些遗憾的。但你永远要记得,留下来的美好,更多。

最新的打碟音乐(今日听碟GuitarCalling)(2)

最新的打碟音乐(今日听碟GuitarCalling)(3)

最新的打碟音乐(今日听碟GuitarCalling)(4)

最新的打碟音乐(今日听碟GuitarCalling)(5)

最新的打碟音乐(今日听碟GuitarCalling)(6)

最新的打碟音乐(今日听碟GuitarCalling)(7)

最新的打碟音乐(今日听碟GuitarCalling)(8)

最新的打碟音乐(今日听碟GuitarCalling)(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