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业的石灰、关王庙的砖,/ 东王家沟一村家弹毛擀大毡”

土族擀毡技艺 赤膊挥汗制精品(1)

这是吕梁地区流传很广的临县新民歌《夸土产》的几句唱词。 毡与毯,都是宋末及元朝时期,由蒙古游牧部落传入的防寒御冷的日用品,毡的用途相对更多一些,当时蒙古人居住毡堡,用毡作褥,还有毡制的帽子、垫肩、鞋靴等。毡制品具有结实耐用、防潮防湿、导热御风等特点,只要隔几年在春季晒上一次,注意维护,就可以用数十百年,较布、皮制品的褥子,有着独特的价值,可谓历史悠久,用途广泛。直至改革开放之初,一户人家能铺上满炕白绵毡就是小康的标志,结婚有一块对方毡是幸福的象征,上学背上一块条毡会让师生羡慕。

在漫长的民族大融合中,蒙、汉、回族杂居,一些居民就向蒙古人学习了擀毡技艺,并加以改进。从此,擀毡技艺就开始代代传承,“毡匠”这一职业艺人也应运而生。在吕梁山区十多个县(区),数千个村庄中,东王家沟的擀毡是名列前茅的。其特点就是从业较早,在明朝初年该村先祖迁徙到此后,即有第一代擀毡艺人;其次是代代相传,数百年间已经相传了十余代。在抗战时期,曾为国民革命军71师、八路军、武工队、南下干部制作数万余顶毡帽,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特别的贡献。

在五、六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特别是1966年五七指示要求,农民以农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为缓和村中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集体收入,提高分红值,让这些能工巧匠们发挥特长,东王家沟大队在向三交镇公社申请后,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毡匠外出务工管理办法,即自由组合、自选路线,农闲季节、持证外出(持生产队盖有公章的介绍信,以免当做盲流受罚)交款记工(外出期间,每月按25天工作日,每日向生产队交一元五角,(后增加二元),记一个工,即每月交三十七元五角(后为五十元),生产队可记二十五个工),年底结算。

东王家沟近百年来,著名的毡匠师傅有王玉林、樊金洞、王国柱、王继世、曹侯宝、王秋喜、王根照、王乃旺、王愣兴、王云旺、王青谈等人。全村100多名毡匠可组合近30组。出发的路线一般为南向临汾、运城,东向为榆次、晋城、祁县,北向为偏关、大同一带。吕梁周边的柳林、中阳、兴县、岚县也去得不少。至于本县的1000多个村庄都已走遍。毡匠们外出时,基本为三四人一个作业组,大都为亲友、邻居关系的师徒组合,背着被褥行李和卷簾、皮绳、模板、水瓢、木钩、量具(五尺木棍)、晾架、压板、长绳,特别是长约二米、重约二十多斤的弹弓等工具,走州

土族擀毡技艺 赤膊挥汗制精品(2)

过县,走村进户。有的是在“老根据地”上依靠原有人脉开展,有的则需要从头再来开疆拓土。一旦联系到客户,有了落脚处。他们就踏下心来,使出浑身本事,不惜力气,把毛弹得匀匀公公、把毡擀得平平整整、结结实实,务必打响第一炮,不仅要让主家称心如意,而且要让所有来观看过的人都欣赏叫好,依靠实实在在的口碑,更容易招徕生意,争取在半月四十天,以至更长时间,不用挪窝。

擀毡技术不是很复杂,但工艺繁琐,尺寸精确,对匠人的工艺体力、耐力、耐性,特别是合作精神要求较高。相对木匠、铁匠等其他传统艺人,擀毡的劳累程度不相上下,甚至有过之无不及,而且卫生条件极差,从弹毛、喷油、撒豆面、洒水到收边,经常是浑身毛发汗渍加油渍,一块好毡,靠得是团队的有机合作,拼得是毡匠的信誉和人品。

“外行不领戏,狗毛不上毡”。 擀毡用料主要以羊毛、牛毛、驼毛为主。其中以黑白羊毛为多数,而且要求毛丝纤长,而且要纯手工作业,分为黑纱毡、白绵毡、夹青毡、黄色毡等,又以白绵毡为上乘。从尺寸来分,有三尺长条毡,五尺长对方毡,一丈长满炕毡,再就是根据主人需要的定制毡。除了尺寸规定外,还可在毡品上制作主人喜好的一些简单图案。不管那种毡,通常用料为,一尺长五尺宽的条毡需毡毛四斤。即三尺条毡需毛十二斤,以此类推。此外,除毡毛外,还需要白面、豆面(白色毡对白面,黑色毡对黑豆面)、禾油等辅料,同样要求品质纯正。等到与主家议定好毡的毛种、色泽、尺寸规格、质量价格和交工日期后,毡匠就撸袖挽裤,拿出家什,开始排兵布阵了。擀毡从头到尾都是纯手工作业,弹毛、铺毛、喷水、喷油、撒豆面、铺毛、卷毡、捆毡连、擀连子、解连子压边、洗毡、整形、晒毡,一共13道工序缺一不可,最核心的则是其中的六道。每个环节只用简单的工具,用手工操作完成。擀毡过程毡匠们中唱着擀毡调,边唱边做,不时说个笑话,开个玩笑,节奏协调,亦劳亦乐。

第一道工序是弹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毡毛就是擀毡的粮草。弹毛之前,有的户主,需要毡匠帮助做洗羊、晒羊、剪毛等前期准备工作。大部分的户主,则需要先撕毛,

土族擀毡技艺 赤膊挥汗制精品(3)

就是把杂乱堆积、混成团状的毛发,先用手撕开,尽量撕成散乱无结的绺状样式,再放到用案板搭好的弹毛台上,巨大的弹毛弓在房顶或树枝上固定好,用弹花锤配合,把混杂凌乱的的羊牛驼毛弹得蓬松入棉,薄厚大体匀称。其操作方式与弹棉花大体接近,但要求更高一些。棉花弹好就完事了,毡毛弹好后才开始进入流程,因此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不然的话,返工更费事。“叮了铛,叮了铛,弹着他的弦,就像他的皱纹布满他的脸”。看着他们戴着简易的口罩,弓着背弯着腰伏在案台前,在灰尘杂

土族擀毡技艺 赤膊挥汗制精品(4)

毛飘浮中奏响单调的弓弦,不由想起这首歌曲,心生敬意。 下来是铺胚。毡匠们先把弹好的毡胚,照大致的尺寸铺到自带的竹簾上。并按相应的比例,撒上黑豆面或白面,喷上油。通常,三尺黑毡约需二斤半黑豆面,一斤禾油;如果是三尺白毡,则需二斤半白面,一斤油。让它们凝结到一起,初步组合成新的一家人。

接着是捲簾。把铺好毛胚的簾紧紧捲成一卷,用皮绳(麻绳)横扎六七道腰子。匠人站在捲簾上反复蹬踩踏压,使毛、油和面紧紧粘为一体,进入新家庭的粘合期。

第四步是出簾:小心展开,把用来加固的抽掉竹簾,接着在把毡毡胚在蓆则上反复滚动,进一步加固,使他们适应独立的家庭生活。这道工序,很费力气还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做好。

第五步是洗毡:把开水用瓢

土族擀毡技艺 赤膊挥汗制精品(5)

撒到毡丕上,再捲起来,加大力度,反复踩压,使其尽快渗透凝结,并挤出多余的水分。三四个毡匠,穿着背心、卷起

土族擀毡技艺 赤膊挥汗制精品(6)

裤腿,坐在用褥子紧紧缠裹的长凳上,一手拉紧皮绳、赤着两脚,步调一致地用力来回蹬着,约莫半点钟,师傅稍微暗示,三人不约而同猛然松开皮带,将毡胚放倒在地,在浇开水和手掌用力拍打之后,再卷起来,根据匀称程度,再一次进行踩踏。如此要反复数十次,将近一天的时间。毡匠们

土族擀毡技艺 赤膊挥汗制精品(7)

累得脸上的汗珠来不及擦,胸口、后背、裤子前后都是团团汗渍,体力消耗极大,但始终要心心相印地配合。

第六步是大、小跳。这是技术要求最高的一环。所谓大跳,就是在树木或梁柱之间搭

土族擀毡技艺 赤膊挥汗制精品(8)

起一米五六高低的粗木棍或铁管做挽棍,用来做挽手支撑。用一根钢管把毡胚卷铺在斜搭的木板上,两头用绳系住,分别链接在挽棍上,保持毡体可以踩踏滚动,两个人同时站到上面,双手挽住活结捆着毡的挽棍,手脚并用,步调一致地踩踏,有些像踩水车的样子,但是要求必须用全身力气踩紧,按照同一节奏,跳着踩踏,让毡胚均匀受力,尽快成形。据说这还是清末光绪年间从晋中地区偷回来的绝技,难度不小,但集中了两个

土族擀毡技艺 赤膊挥汗制精品(9)

人五六百斤净重、运动起来超过一千多斤的力量,来回奋力踩踏好几次,毡胚受力强度极大,极大缩短了成型时间。

小跳的工序,相对简化一些,只搭一米高低的固定搭木棍或钢管,俯身踩踏,起跳幅度较小,用力也小,便于保持一致,相对好操作一些。功效当然也一般般。

土族擀毡技艺 赤膊挥汗制精品(10)

第七步是收边:这道工序是美化的关键。毡匠们要按照尺寸要求,把毡胚不均匀处和长短不合格处进行深加工。用一根五尺长的木棍做尺子兼杀威棒,测量好后,用力把多余出

土族擀毡技艺 赤膊挥汗制精品(11)

来的边角剋回去,把短缺处再用特制的木钩扯出来,让四角成直角,四边结实美观。对准

土族擀毡技艺 赤膊挥汗制精品(12)

毡整体要反复揣摩,蹲在上面,以掌为刀,对不完全均匀处,用力反复拍打,直至其完全中规中矩。

最后一步,第八步是晒毡。新毡擀好之后,必须把准毡,到太阳底下暴晒数日,让其中的水分油分彻底发挥,毛、油、面、水四口完全融合,组建成一块色泽柔和、手感光滑,平整匀称、耐压耐磨的一块新毡。唯一的要求,就是记得隔几年在春季拿出来晒一次,它就会陪伴你一辈子,甚至传给你们家好几代人。

土族擀毡技艺 赤膊挥汗制精品(13)

过去,在许多地方,特别是乡村,把家里请毡匠擀毡看作是一件大事。各家各户擀毡时,都善待匠人,尽量让匠人吃好住好,至少在开工和完工时都吃一顿肉烩菜、喝几盅烧酒。东王家沟的毡匠们,一贯吃苦耐劳,说话一口唾沫一个钉,做事认死理出死力,每道工序都一板一眼,有章有法,从不投机取巧,和弄他人。在日常起居和干活当中,互相照顾,真诚帮扶,默契配合,在十余代人数百年闯荡江湖岁月中,人人都像鸟儿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身和家乡的声誉。因此,才能做大做久,让“东王家沟一村弹毛擀大毡”的美名传遍吕梁上下。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各色各样的机器纺织品和毛毯,纷纷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同时,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很多人从窑洞里搬了出来,用木床代替了土炕,毡也就随之悄然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专门场地、制作费时、笨重古老的毡制品逐渐退出了市场,东王家沟的毡匠只好转行发展,凭着祖传肯吃苦、善合作、重质量、讲信誉的工匠精神,他们在建筑、装潢、运输等领域干得更加风生水起,硕果累累。 弹毛擀毡,这一在东王家沟已有四五百年的古老技艺;擀毡匠,这一传承了十余代、前后数百名、充满进取意识和工匠精神的艺人,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他们不可避免地逐渐老去、逝去,但是擀毡这一宝贵的技艺,特别是它深刻独到的内涵,完全应该作

土族擀毡技艺 赤膊挥汗制精品(14)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文字、图画、音像的形式完完整整地记录和流传下来,铭记在我们心间,激励着我们在新世纪,奋力建设的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