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思考,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思考?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思考(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思考)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思考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思考

摘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因此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开展以自主探究为基础的合作学习,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重要。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 合作学习 科学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探究式学习成为小学科学课堂的主要模式,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在实际的教学中,科学探究已经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但许多教师仅仅是模仿探究的“形”,未真正把握其本质。所以,随着新理念的不断深入,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已经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

一、导入精美,体现科学趣味性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堂的开始,教师该做什么,该说这些什么,怎样迅速将学生引入探究的情景中来,是很多科学老师在平时备课过程中要反复琢磨的重要环节,一个精美的导入更能使学生易于体会探究的真实、有趣。一般情况下,在探究活动的引入过程中最好选取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材料,这样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更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科学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在学习《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的一开始,我就设计一个小游戏,学生头戴画有不同食物的卡片,分别站到生的食物或熟的食物的一侧,先自己进行区分判断哪些食物可以生吃?哪些食物必须烧熟了吃?并说出原因。然后请其他小朋友判断对错,站对的给予奖励,站错的给予鼓励。这种导入方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不仅能了解学生固有的知识水平,而且又能学习到新知识,并且本节课的两个探究活动即比较生熟马铃薯和生熟鸡肉的特点,它们所需要的材料都是来自于生活,是学生们常见的食材,因此一个好的导入更应该紧紧扣住探究主题。

在这个导入过程中,以做游戏开始,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论是游戏者还是观看者兴致都很高,每个人都参与进来,这样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蕴含相关的知识和哲理。同时这种形式能迅速吸引住学生,使其产生继续参与的强烈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的获取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于认知特点,引导设计探究方案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经常会出现一些胡乱没有方向的研究现象,并且由于小学注意力持久性比较差,容易走神,操作中往往会偏离实验预期,造成实验的失败,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在动手操作类的探究活动中,常常需要教师围绕探究活动进行引导性提问,尽可能做到“问点准确、问度适宜、问面普遍、问机得当、问法灵活”对学生的思维行为进行及时的疏导、点拨,从而把握实验方向。

例如,在学习《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一课时,在实验前我先请学生进行猜测。

师:上次我们实验知道,50毫升水大概能溶解18克左右的盐,那你们先猜一猜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把你们猜测的数据记下来,一会和你们的实验结果对比一下,看看接近吗?

生:大约36克

师:你们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呢?需要哪些材料和仪器呢?

生:可以用烧杯盛水,用天平称盐,用玻璃棒搅拌

师:大家说的很好,这里面用到100毫升水,为了保证精确性,如何加水?

生:用量筒量取100毫升水加入到烧杯中。

师:水的问题解决了,那怎样取盐呢?

生1:把一大包盐倒进杯中,看看是不是都能溶解?

师:这样行不行呢?我们能知道溶解的多少吗?

生:这样不准确,要一份儿一份儿加盐。

师:一份是多少?

生1:两克盐为一份,先称20份。

生2:20份太多了,可以4克为一份,先称10份,再一份儿一份儿加盐。

生3:还可以分成······

师:无论怎么分,都要保证每份克数一样,在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先加入第一份,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继续搅拌,食盐在溶解后,再加入第三份······直到食盐不在溶解为止。

师:怎样看出食盐不在溶解?

生:杯底出现食盐颗粒。

师:怎样统计溶解了多少克食盐?

生:已经溶解了的份数乘以每份的克数。

······

以上案例中,在实验开始之前,我通过“如何加水”“如何加盐”“食盐在水中怎样才算不再溶解”“怎样统计溶解了多少克食盐”等一系列主要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明确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等问题,更重要的是理清了思路,提高整个实验的有效性,实验按照原定的预期进行,使整个实验事半功倍。

三、顺应学生需求,改进实验探究方案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实验的设计和材料的选用不恰当、不易取材。这就需要科学教师灵活使用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实验进行研究和改进,有利于课堂上教学的有序开展。同时教师可以对已有的课本实验做出优化改进,创新科学实验,来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这一课时,验证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的关系,按课本上的方法把不同颜色的纸对折做成袋子,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到阳光下,进行比较,发现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升温快。实验中的不足之处:由于这个实验在户外进行所以受天气的影响比较大,必须有很好的阳光,而且这个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小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容易缺乏耐心,不同颜色的纸的吸热效果也不太好,不利于学生操作。结合实际情况和需要,实验应该进行一些改进。

1.纸袋的改进。把纸袋换成更小的玻璃试管,并试管上在涂上不同的颜色来取代不同颜色的纸袋,用橡胶塞密封试管口,注意不要漏气,在橡胶塞中心插一根温度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读出温度计的示数来比较不同种颜色的纸吸热快慢。

2.光源的改进。用日照光取代太阳光,化复杂为简单,使实验材料更简易。

其实科学实验改进与创新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在改进过程中要基于教材,改进的方案要符合学生学习发展规律,能取其槽粕留其精华,使实验材料简单易取,使实验方法易于操作,使实验过程更顺利,化不可行为可行,使实验数据更精确,同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充满趣味性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在做中学。

四、基于学生需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式,在科学探究中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小组合作、大胆发言、谈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会,这样学生不仅能获取科学知识,还能培养良好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技能。

例如在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8种材料:苹果、蜡烛、泡沫块、回形针、小石块、带盖的空瓶、橡皮、塑料块。先让学生大胆猜测:你认为哪些物体容易浮,哪些物体容易沉?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先猜想,汇报猜想。全班范围内交流,比较其它组有没有和它不一样的预测。然后进行实验验证,按照实验要求分组实验。依次把物体轻轻地从水面放入水中,并做好相关的记录,沉用“↓”表示,浮用这个“↑”表示。实验完后将物体从水中捞出,并用抹布擦一擦,再放进塑料袋中。最后进行组织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并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进行反思

当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每个过程中,通过用眼睛仔细看,用耳朵仔细聆听,他们必定能够收获知识、情感、智能在内的“综合型果实”,逐步形成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思维习惯。科学的价值。科学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按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学要的是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而不是复制别人的科学。

五、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还有很多,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去教学,目的不仅是获得知识,还有让学生去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学以致用,学会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解决难题,感受科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性。这是一种“长久”并且不可估量的回报,目前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所以,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不是探究本身而是探究的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科学探究中感受科学的本质,体悟科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马瞬琴.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设计[J]. 学前教育研究, 2010(1):47-50.

周仕东, 郑长龙, 付立海. 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功能以及活动方式[J]. 化学教育, 2005, 26(4):9-11.

李进起[1]. 树立联系的观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8(11):53-56.

陈小军.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1(11):133-133.

左双娥[1].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之我见[J].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11(S1):66-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