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1月3日国家京剧院宣布了于魁智延迟退休的决定。此前,12月27日笔者曾发表题为“谁来接于魁智的班?”的文章,巧得很,国家京剧院以延迟于魁智退休提供了答案。笔者想对于魁智的延迟退休再作一点分析。
1月5日我曾发表微头条,援引官方消息,转述于魁智延迟退休一事,一条不到百字的短消息,发表六个小时竟然拿到一个“10万 ”,即阅读量超过十万!评论一百多条。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这条消息引起广大戏迷们的强烈反应。一个是基于于魁智本身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另一个就是对国家京剧院后备人才的强烈关注。
应当说,延迟于魁智退休,这是国家京剧院的一项特殊安排,并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其意义超过了于魁智退休本身。这里有于本人艺术功力的原因(尽管很多人有质疑),但更重要的是,他是国家京剧院“第一老生”,剧院前副院长和艺术顾问,简言之他是国家京剧院扛大旗的人。当代全国的京剧名家至少有数十位吧,艺术上高低不好评价,但于魁智所处的领军地位还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没有这些,于魁智延迟退休之事也就无从谈起,也多此一举了。
说了他延迟退休的原因后,大家关心的就是于魁智留在工作岗位应当做什么呢?有很多网友说的好,于毕竟六十开外了,还能有力气唱几年?工作重心恐怕是培养新一代好演员。这就说到了当前京剧人才断档问题。人才危机是京剧界普遍问题,也是京剧不景气的表现和根源。
一个京剧院团必须以老带新,积极引导年轻演员早成才、在出名。于魁智本人也是受益于此。记得当年于魁智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来到国家京剧院(当时是中国京剧院)后,很多年一直是唱零碎老生,偶尔唱个开场戏。还是袁世海老先生慧眼识珠,看到他嗓子不错,在一次唱《群借华》里缺个关羽和他在“华容道”里对唱,于是破格提拔小于饰演关羽。当时见到演出戏单时,很多人看到于魁智垫底唱关羽,都表示不解。但是,于魁智成功了,从此,小于在剧院算是有一号了。可见,一个演员的成名既要靠自身功力,还需要有“贵人”相助。
于魁智是在全国京剧界有影响的人,因此让他延迟退休似乎在整个京剧界也有积极意义,那就是各院团必须高度重视人才断档问题。过去,天津青年京剧团是个人才济济、朝气蓬勃的剧团,如今却已经成了“老年”京剧团,不出新戏,不出新人,赵秀君已显“老态”、张克嗓音也败坏了(当然这个嗓音倒更像杨宝森了),只剩下孟广禄苦苦支撑。北京京剧院现在未雨绸缪,先后提出“九大头牌”和“十三杰”,目的显然是配养后备力量,促使年轻演员早成名,快成长。实事求是地说,北京京剧院的年轻演员杨少彭、张建峰、窦晓璇、谭正岩、詹磊等已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在这方面,北京京剧院要比国家京剧院做的好一点。上海京剧院则在引进人才方面做的比较突出,通过从各地遴选人才来填补充实剧院人才的不足。
五六十年代,中国京剧院和北京京剧团是如何解决后备力量的呢?中国京剧院主要是接收中国戏校的毕业生来补充人才,杨秋玲、孙岳、俞大陆、吴钰璋等加入中国京剧院四团(即青年剧团),后来,钱浩梁、冯志孝、夏美珍等调入一团,曲素英、刘琪、李景德等调入二团,这些年轻演员在排演新编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到七八十年代成了中国京剧院的主力。
北京京剧团主要是自己培养人才,像谭元寿、马长礼、高宝贤、李世济、李毓芳、小王玉蓉、郝庆海等年轻演员都是重点培养对象,在五大头牌主演的戏里多安排年轻人上,排现代戏则全是年轻演员。所以,谭富英患病,谭元寿、马长礼等就立即顶替上去。平时,马连良就注意带着李世济等年轻旦角唱,李世济唱戏慢腾腾的,似乎很有范儿,但和马连良配戏,马就一直催她节奏要快,动作要清晰让观众明白。几年下来,她的程派风格被马连良所改造,被戏称“马门弟子”。这大概也和李世济后来创立所谓“新程派”有关。谭元寿、马长礼、李世济这批人在七八十年代都成为京剧舞台的顶梁柱。当年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总之,于魁智被延迟退休,是对老艺术家的尊重,是对国粹艺术的尊重,但国家京剧院人才问题不会因此而消失,促进年轻演员尽快成长和成名依然应是剧院工作中心和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