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被誉为一段佳话,充分展示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同样的也说明,诸葛亮恃才自傲、寄货可居,不愿意随随便便的就把自己给卖了。

自称卧龙,又常以管仲、乐毅自居,不是一般人还真不敢这么称呼自己。那么问题不禁来了,为什么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吸引到的是刘备,而不是曹操和孙权呢?

刘备因为什么三顾茅庐(导致三顾茅庐的是刘备)(1)

一,诸葛亮并不在曹操、孙权的势力范围内

刘备是公元206年的冬天去三顾茅庐的,这个时候的天下大势,曹操已经基本统一北方,孙权也稳定了整个江东的局势。此时如果非要找一个,可以和他俩一较高下的人出来,也只能是荆州的刘表。

刘表手上拥有着十多万大军,即便是曹操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拿下,就更不要说孙权了。试想,当刘表知道,曹操和孙权的人在他的地盘上,挖他的墙角,刘表会是什么反应?

刘备因为什么三顾茅庐(导致三顾茅庐的是刘备)(2)

二,曹操和孙权身居高位,也不愿意放下身段

公元206年的曹操,早已经是大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手下拥有几十万军队。

孙权也是如此,位居吴侯,拥有江东六郡,东吴水军更是天下无双,他俩都已经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物。

这个时候,让他俩亲自前往乡下去请诸葛亮,对位居高位,常年对别人发号施令的上位者来说,的确是有些困难,甚至是不可能。

刘备因为什么三顾茅庐(导致三顾茅庐的是刘备)(3)

三,曹操和孙权手底下的人,不会欢迎诸葛亮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曹操和孙权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已是人才济济,能安排的重要岗位都已经有人了,更何况曹操和孙权,也不会一开始就给诸葛亮重要岗位,毕竟那时候的诸葛亮,并没有什么经验,可以说是简历空白。

如果曹操和孙权直接就给诸葛亮一个高管职位,那肯定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他们会觉得,凭什么自己跟着主公奋斗这么多年,结果一个刚刚加入的就能获得跟自己一样,甚至比自己职位还更高的岗位?

刘备因为什么三顾茅庐(导致三顾茅庐的是刘备)(4)

四,自称卧龙,但诸葛亮并没有实际经验

诸葛亮自称卧龙,又天天以管仲、乐毅自居。但要是问他有过哪些成果,不好意思还真没有。

这就好比,有个人天天自称是马云、马化腾,但一番询问下来,不仅没钱甚至还没有工作,我们就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只会说大话没啥实力的人。

那时候的诸葛亮就是这样。已经26岁,却还在乡下种地,的确是很难让人相信,他是有真才实学。

刘备因为什么三顾茅庐(导致三顾茅庐的是刘备)(5)

就这么的,基于这4点原因,曹操和孙权最终都没能发现诸葛亮,就更不要说三顾茅庐,去招揽诸葛亮了。

而当时的刘备正处于人生低谷期,手上的确是没有什么人能用,急切需要一位合伙人来当他的军师。正好又有徐庶的推荐,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倒不如去碰碰运气,万一呢?

​于是,诸葛亮便加入了刘备阵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