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地方小曲的产生与发展,由来已久汉代以前白银境内人烟稀少,经济文化落后,百姓苦不堪言但随着丝绸之路的逐步开通,往返于丝绸古道上的商旅一代代延绵不绝,他们为了缓解旅途的劳累,消除心头的寂寞,善歌者歌,善说者说,并与当地的同好比划切磋,遂形成具有地方风格的小曲,后演变成为农村春节闹社火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甘肃白银平堡民间小曲?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甘肃白银平堡民间小曲(白银民俗之地方小曲)

甘肃白银平堡民间小曲

白银地方小曲的产生与发展,由来已久。汉代以前白银境内人烟稀少,经济文化落后,百姓苦不堪言。但随着丝绸之路的逐步开通,往返于丝绸古道上的商旅一代代延绵不绝,他们为了缓解旅途的劳累,消除心头的寂寞,善歌者歌,善说者说,并与当地的同好比划切磋,遂形成具有地方风格的小曲,后演变成为农村春节闹社火的重要内容之一。

旧时,在农历正月,戏班子敲锣打鼓,走村串户,上门演出。老年人、妇女、娃娃在自家的院落、本村的街头或碾谷场上就能看到社火。

小曲的剧本一般采用传统的折子戏形式或以民间生活为素材进行创编。剧目繁多,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郁,艺术感染力强。白银地方小曲曲调有60多种,有叙述型、欢快型、忧伤型、风趣幽默型等。在具体演唱中,四类曲调常常穿插运用,合理搭配。1980年,白银区四龙乡民乐村王宽恩受祖辈演唱小曲的影响,喜爱小曲艺术,为使民间小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他拜访多位老人,收集整理出白银地方小曲剧本,如《花园买水》《下四川》《小放牛》《拾玉镯》《银翁传》等,于1997年编印《白银小曲新编》一套3本,并制作成光盘。后被《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收录。

《西厢调》小曲 白银区水川镇大船渡,与榆中县青城镇隔河相望,自古以来为多民族居住区,为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处,历史悠久,文化繁荣,其中既有丝路文化,又有黄河文化,又有农耕文化,既有儒家思想,又有道家礼仪,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生共荣。清朝晚期,水川镇大川渡举人张晓霞为活跃乡间文化,丰富民间娱乐,研读《西厢记》,集民歌,搜古调,总结出27种《西厢调》,当地艺人演练于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日渐成熟,久而成律,名为《西厢调》小曲。该曲分为《游寺》《借庙》《酬韵》《请宴》《传简》《递简》《越墙》和《拷红》八个部分。《西厢调》小曲广为流传,深受白银及周边民众喜爱。后发展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集演说唱于一体的地摊式剧种,且有一定灵活性,表演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剧本台词简练明快。白银区成立大川渡《西厢调》小曲协会,初步整理《西厢调》戏剧27折、眉户戏剧9折、《西厢调》曲谱23种、眉户调曲谱17种,进行录音,编辑出版了《西厢调》小曲剧本。2008年6月13日,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23日,甘肃省文化厅公布《西厢调》小曲的表演者高兆安、曾明和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刮地风 白银小曲有着自己的特点,其表现形式一般为多段分节歌式的选唱,有长有短,大小不一;发展较自由,句式多样化;叙事性强,有即兴发挥的余地,曲调优美朴实;节奏顿挫分明,调式色彩亦有“花音”与“苦音”的区别。根据内容,可分为五类,即生活类、爱情类、传说故事类、新词类和杂类。其中爱情类的数量最大,形式也较多 小调当中,有许多常以“十二月”、“四季”、“五更”、“花名”等形式连缀,在同一曲调进行多段词的反复,且有不同的节奏和速度的变化。它曲调简朴,通俗流畅。如“刮地风”是流传在白银区境内的一种历史非常久远的传统民间小调,盛于明、清两代。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它取坐唱形式,一个人单唱,间有对唱或对白,男扮女声,真假嗓结合。伴奏乐器以二胡为主,另加笛子、三弦等乐器。打击乐器用一只小瓷碟。唱段多为带叙述性的抒情小曲,具有明显的江南民歌风味,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着传统特征,一方面又吸收了陕北的民歌小调,如此便形成了南北一体的新艺术品种,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如:

正月里来正月正,青草芽儿往上升,天凭上日月你就人凭上心。

二月里来龙抬头,各沟小岔水常流,二龙呀戏珠你就江边上流。

三月里来三清明,桃花不开杏花红,蜜蜂子采花往花心上蹲。

四月里来四月八,娘娘庙上把香插,保佑丈夫早回家。

五月里来五端阳,杨柳插在门窗上,雄黄药酒闹端阳。

六月里来热难当,叫一声丫环开皮箱,珍珠汗衫歇一歇凉。

七月里来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织女本是牛郎的妻。

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献蓝天,有心吃来无心咽。

九月里来九月九,九菊花儿闹嚷嚷,有心采来无心栽。

十月里来十月一,家家户户送寒衣,寒衣送到石湾里。

十一月来下大雪,红毡被儿捂不热,怀抱金莲坐半夜。

十二月来一年满,胭脂银粉都办全,打打扮扮过新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