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写《春潮》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郝蕾。

冷门佳片的女主(曾经的禁片女主)(1)

不论过了多少年,郝蕾都是我最喜欢的女演员,喜欢的原因也很简单,她出演过那部只要看过,就谁也忘不了的电影。

郝蕾在那部电影里所饰演的余虹一角性格浓烈,她的天性、或者说她的追求就是飞蛾扑火,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在国产电影中看到过这么迷人的女主角了。

郝蕾本人的性格也很强烈,经常在采访和社交媒体上发表一些令人觉得“冒犯”的言论,但由于偏爱,我把这归咎于一个演员本身的棱角。

冷门佳片的女主(曾经的禁片女主)(2)

她所有的好角色都有一股拧巴的劲儿在,《春潮》里的郭建波一角也不例外。

《春潮》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女性电影,一家三代人,只有三个女性,男性形象集体缺席,丈夫、父亲身份的缺位给主人公生活与性格带来的影响始终贯穿着整部影片。

母亲纪明岚和女儿郭建波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份矛盾的源头就是源自于一个身份缺席的男人——纪明岚的丈夫、郭建波的父亲。

在纪明岚的描述里,前夫这个人一无是处,自己几十年的悲剧都源自于和他的婚姻;

但在郭建波的回忆里,父亲是个温柔、和善的男人,自己在家庭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温暖都是由父亲给予的。

冷门佳片的女主(曾经的禁片女主)(3)

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很常见,人的复杂性就源自于此,但纪明岚和郭建波一脉相承的固执使得她们用尽全力去坚持这种偏差,这也是大多数家庭悲剧的来源。

我们能承认人是复杂的,是有刻薄一面的,也是有温柔一面的,但拒不承认自己的亲人具有两面性,因为固执与伤痛,所以坚信这个人是自己悲剧的源头。

而当其能意识到,自己同样也是这悲剧源头上的一环的同时,大多数都处于生命周期的末尾阶段了。

看《春潮》的故事时有种很熟悉的感觉,很像是逛豆瓣曾经的一个有名的小组“父母皆祸害”时的感觉,那种不良家庭关系所带来的窒息感充满了我的观影体验,我很想说自己无法在这样的感觉中得到共鸣,但遗憾的是,我的确得到了共鸣。

那种逼仄的家庭空间,紧密的物品放置,以及相互憎恨的情感维系都让我很难不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当它和我建立了共同回忆的时候,我就真的很难讨厌这部电影了。

《春潮》拍得绝不算好,甚至是问题很多。

话剧感强烈、超现实主义部分的割裂严重,这些都是减分项。郭建波在母亲病后面对窗户的那段独白其实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好,郝蕾的表演和台词功底是在线的,但我们都得承认,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这么说话。

冷门佳片的女主(曾经的禁片女主)(4)

我观影前半段建立起来的那些共同回忆在这一部分就被消耗掉了,这种于演员表演本身出彩,但放在影片里本身并不出彩的桥段,其实更像是导演精心为郝蕾设计的,而不是为故事设计的。

《春潮》的宣传海报上写着“你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这句判词一样的话语凝练了电影主人公郭建波的经历,她用了半生来和母亲做对。

冷门佳片的女主(曾经的禁片女主)(5)

母亲迷恋家国情怀式的宏大,她就成为调查记者,专门揪那些社会阴暗面;

母亲爱热闹,她就反感喧嚣;

母亲想让她结婚稳定,她就未婚先孕,生个不知道爸爸是谁的孩子;

母亲喜欢她带回家的男人,她就故意把这个男人吓走。

电影花了大量篇幅来展现郭建波的“硬”,我似乎在这个角色身上看到了一点余虹的影子,当然,也只是一点点而已。

但这些对抗全都没有出口,导演并没有用故事或者情绪来推动整部电影,全程都是用语言来拉动电影前进的,所以看起来很费事,如果观众没有一些与其相同的回忆或情绪,那么进入到人物中就更困难了。

结尾导演真的设计了一股“春潮”,我们可以说这是点题的一抹亮点,也能说这是创作者无法收尾的一种讨巧设置。

不过《春潮》除了呈现出一段复杂纠缠的母女关系之外,倒是在政治表达上显现出了一点勇敢,这也令其优于《柔情史》的地方。

来大陆寻根的台湾视障男孩,生活在边缘的朝鲜族小女孩,都与这一家三代人的关系形成了对照。

热爱宏大、风风火火、擅长举报的纪明岚是典型的WG型人格,郭建波在幻想中与台湾来的男孩耳鬓厮磨,而这场幻想则发生在“我和我的祖国”红歌表演之后,这很难不让我产生联想。

冷门佳片的女主(曾经的禁片女主)(6)

小孙女婉婷最好的朋友是朝鲜族的,在学校里,她大部分时候都处在失语的状态中,她汉语不好,在班级中被边缘化。这个小女孩最活泼快乐的时光则是跟父亲一起玩耍,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交流。

而这两者恰好是婉婷所缺少的:父亲和归属感

电影的最后,两个小女孩逃离学校的演讲比赛,奔向河边,这之间人物与地域关系的隐喻不言自明。

冷门佳片的女主(曾经的禁片女主)(7)

在一部以女性为叙事主体的电影中能有这样的表达和野心实属不易,即使它讲得含含糊糊、表达的也语焉不详。

这样拆解完之后,我的建议则是:

如果你想看拧巴的母女关系,那这部电影不会让你失望,但如果你想用这部电影给自己的生活找到出口,那么恐怕要令你失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