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玩乐艺术史2:贵妇之争还是贵妇之累? | 张小玉
当我们调高历史的分辨率,那些恢弘的大事件就变成了生动的小画面。
艺术中那些吃喝玩乐的片段,记录了最有趣的历史侧面。
无有趣,不艺术!
这里是小玉的《吃喝玩乐艺术史》。
在我们这个讲民主平等的社会,“贵族”一词好像鲜有人提。
不过我们可没少窥探昔日西方贵族们的生活,那些富贵奢侈、风流倜傥、精神风貌甚至明争暗斗,成为了艺术品最爱记录的场面。
今天的《吃喝玩乐艺术史》,对准的是19世纪英伦贵妇,看看她们在这群体“贵族”身份之下,隐藏着多少暗涌。
如果问一个英国人“你要喝什么饮料”时,多数的回答一定是“Tea forever(永远都是茶)!”英国有句谚语,“钟敲四下,一切为下午茶停下。”可见下午茶在英国的风靡程度。
而当英式茶歇这事传到茶文化丰厚的中国,竟然也能令中国的女作家们爱到不能自持。素来毒舌高冷的张爱玲都曾毫不矜持的表示“一天不吃下午茶,浑身都难受。”
玛丽卡萨特《下午茶》,1880年
自从17世纪的中国茶进入英国人视野,这场以喝茶为带动的“中国风”(Chinoiserie)风靡全国。到18世纪中叶,茶已经取代了啤酒和杜松子酒,成为英国人最喜爱的饮料。到了1840年,英国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玛丽亚女士正式开创了英式下午茶。
贵妇人们午餐之后闲来无事,于是以一些名义让大家相聚在一起,这场英式茶歇从一开始就带着“贵族”的基因,贵妇们不仅要积极参与,还要为如何在这场“茶歇之争”中脱颖而出费尽力气。
她们究竟,是如何明争暗斗的呢?
查理二世的妻子布拉干萨的凯瑟琳
- 战斗模式1:跟上这场“喝茶”的潮流!
查理二世的妻子布拉干萨的凯瑟琳从前是一位葡萄牙公主,17世纪,她把喝茶的爱好带进英国宫廷。她把这种有点苦味的茶作为宫廷饮品,而不是药用饮品。要知道原本在宫廷里,贵妇们习惯喝的是麦酒、啤酒、葡萄酒。通过凯瑟琳的带动,贵妇们纷纷抛弃了从前的饮品,紧紧的跟上这波洋气的“喝茶风”。因此,这种神秘的东方情调之物迅速在贵族中风靡开来。
茶歇作为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存在,在当时贵族社交圈内蔚为风尚,绅士名媛趋之若鹜。参加的人不光可以品尝到美味的下午茶,还可以穿上自己各式的华服来争相斗艳,足以满足当时女人们的各种虚荣心。它成为了当时贵族们逃离平庸、彰显品位的仪式,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跟风”的弊端。
还不喝茶?那你就没有贵族的觉悟。
爱德华·赫伯特男爵,茶饮规矩的推行者
- 战斗模式2:泡茶指南熟练掌握!
早在1672年,爱德华·赫伯特男爵派人到英国什罗普郡去沏茶,在这个过程中便提出了明确的沏茶步骤,也许就此诞生了贵族泡茶规矩:
先煮一夸脱泉水,再放上一勺茶,再放上糖,使之入口即化。茶和糖一放进去,就必须尽可能多地保留蒸汽,让它在火的高温中保持半小时或一刻钟,但不能煮沸。在把液体放进去之前,还必须要给精致的茶杯加热。
贵妇们呢,自然要精准的熟悉整个泡茶模式,就像熟练掌握整个法餐繁复的礼仪一般,在一次次的矫揉造作中,体现自己的教养。
泡茶没有仪式感?那你好粗鄙…
- 战斗模式3:疯狂的茶歇打卡
提到“英式茶歇”,我们好像总觉得“下午茶”就是它的代称,但贵妇们对喝茶这事的疯狂程度,绝不仅限于一个下午茶!
到了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空前繁荣,发展出了“早茶”、“11点钟茶”、“下午茶”、“高茶”以及“睡前茶”等饮茶习惯;在社交活动上,又有名目繁多的“茶宴”、“花园茶会”、以及周末郊游的“野餐茶会”等等。贵妇们忙不迭的像跑通告一般参与这些样目繁多的茶歇,本身就是要证明自己的有钱有闲。
把休闲之事变得又费时间又费精力,才是贵妇们的做派呢!
- 战斗模式4:先加奶还是先加糖的姿势之争
为了适当平衡茶的苦味,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出现了喝茶加糖的习俗。但是很快贵妇们就觉得,加糖会影响身体健康,而且保持身材也是件大事,因而加奶的习俗就这么诞生了。
于是问题来了,到底是先加奶还是先加茶呢?贵妇们火速分成两派:赞成奶倒进茶的,被称为MIA(milk in after),赞成茶加到奶里的称为MIF(milk in first),这里两派人因为一个简单的“泡茶动作”争执了150年,从贵妇之争还“出圈”到了整个民间。更有意思的是,这启“姿势之争”还从口头上升到了学术论文界:19世纪40年代,英国著名杂志《家庭经济学人》发表了冲泡红茶的心得,他得出的结论是:“先放牛奶后加红茶”;而一个世纪后,《一杯美味的红茶》这篇文章中推崇先放红茶再加牛奶”。
从贵妇圈兴起的先加奶还是先加糖的争议甚至影响到了现在——在统计学领域,有本特别经典的书叫做《女士品茶》。这个名字就源于一场英式下午茶的顺序之争,其中说道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和妻子们一起喝下午茶,结果其中一位突然提出,把茶加到牛奶里,和把牛奶加到茶里,两种方法调出来的下午茶喝起来味道不同。
没有什么,比锱铢必较的形式感更符合贵族行事风范了。
- 战斗模式5:茶具和茶袍的精致比拼
贵妇对喝茶这事的在意程度,已经延伸到器物上来了。
首先,使用中国风的茶具是贵族标配。英国陶瓷茶具的设计从中国陶瓷中借鉴的灵感最多,无论是从18世纪流行的洛可可风格茶具上还是从19世纪流行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茶具上,我们都能够发现“中国风”的装饰元素。甚至装茶的容器,也得是制作精美的茶箱。没能在招待茶歇时亮出精致的茶具茶箱,背后都要被其它贵妇指指点点视作品位低下的。
其次,不夸张的说,茶歇时贵妇们还要穿着专用服饰“茶袍”,它的设计类似睡袍的形式,采用了轻柔的丝绸面料并以刺绣作为装饰,来配合茶会在各个细节中营造出的东方情调和轻松氛围。 为了喝茶时的衣服能战胜其它人,贵妇们这笔置装费自然拿的毫不手软!
装备不讲究,那就是坏了茶歇规矩和意义!
- 战斗模式6:要争做社交达人!
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段源于维多利亚时期的茶歇习惯,逐渐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并在贵族的推动中已经演变为一种社交文化:它绝不仅仅是喝茶聊天、吃些甜点,它还是贵妇人们比拼风采的战场!
有仪式感的茶歇能够体现参与者优雅的品位,由此折射出他们的社会地位,尤其在维多利亚时期,茶会上优雅的表现更是一个文明人不可或缺的教养。因此进入社交界之前,上流社会的姑娘们都必须研习茶艺,毕竟一场成功的茶歇,展现的是女主人的优雅才气与社交水准,甚至有助于其丈夫的事业。号外一句,在维多利亚时代,茶室可能还推动了妇女选举权运动。
去茶歇时只为了喝茶吃甜点?那如何体现贵妇们的文明程度呢…
从茶、身份、冲泡、环境、着装、礼仪等各种方面,我们看到了一场贵族女士们的茶歇,要多少大大小小的规矩,要多少大大小小的明争暗斗。一个不小心没表现好,可能还成为其它贵妇们的笑柄,甚至令贵族身份蒙羞。
在吃喝这件事上,贵妇们的争强好胜尚且如此热烈,而在另一个休闲玩乐领域呢?
刚才说到了茶歇中的社交属性,而在玩乐领域贵妇们的战斗,依然是围绕刚才那个社交中的风采展现而延伸开的。
没错,这是一场英伦贵妇之间的“才女之争”。
托马斯·罗兰森《解散蓝丝袜俱乐部》,1851年
这幅漫画中,表现了“女人们鸡飞狗跳”的场景。从穿着来看,身着华服的她们暗示了贵族身份,可到底因为什么事,能令她们大大出手、甚至不顾淑女礼仪呢?
18世纪中叶,在伦敦一般的俱乐部或者社交聚会上,人们聚在一起不是吃喝玩乐,就是毫无营养的谈天说地。这时候,一群颇有识见、爱好阅读的英国名门淑媛们厌倦了,她们开始反对上流社会这种鼓励酗酒、赌博和闲言碎语的放荡享乐主义,认为自己是高雅和知性谈话艺术的高尚支持者。
在《伦敦文学小史》中有这样的记载:
一位植物学家马马虎虎穿着蓝色羊毛长袜出现在贵妇们举行的社交晚会上。这种蓝色长袜是工人穿的紧身裤袜,而参加沙龙活动应该穿白色丝绸服装。但是这个着装错误却把女主人逗乐了,她们随后便采用了“蓝袜”这个称呼,借以表示超脱世俗虚荣,注重内在精神之意。
于是,这群贵妇们组成了一个全新的团体:Bluestocking(蓝袜社)。她们要争的,是做“贵妇中最有才的”!
蓝袜社中最出名的九位才女,被当作缪斯看待。
谁,在这场英国名门淑媛的“才女之争”中脱颖而出了呢?这其中有两位,格外引人注目。
- 头号才女:伊丽莎白·蒙塔古
约翰·拉斐尔·史密斯《伊丽莎白·蒙塔古夫人》
蒙塔古夫人是18世纪“蓝袜社”运动领军人物之一,被称为“蓝袜女王”。
值得注意的是,蒙塔古是英国最富有的女人,她出生在贵族家庭,后来嫁给了贵族。在18世纪的社会中,她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机智的应答能力,成为了令人敬畏的名名流。有人形容她“具有钻石般的绚丽光彩,判断能力严谨可靠,话语中带有锋芒”。
- 最被青睐的才女:伊丽莎白维西
伊丽莎白·维西
爱尔兰出生的诗人和学者伊丽莎白·维西是蒙塔古夫人的闺中密友,她在伦敦的家中举办了一场更加非正式的沙龙。她以苗条的身材、轻浮的性格和不容置疑的魅力而闻名。她的昵称是“Sylph”,指的是神话中的空气精灵。
1781年,蒙塔古给维西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最聪明、最优秀、最著名的男人中间,和一些最优秀、最有成就、最有学问的女人在一起。”
蓝袜社活动里,不只有贵妇,还有绅士们的参与。
后来,随着蓝袜运动在文化圈里的名声鹊起,英国主流学者纷纷对它嗤之以鼻,却又对此高朋满座、风生水起的盛况很无可奈何,他们就借着"bluestocking"的名字,来嘲讽调侃它的"非传统、非主流"。颇有点当年印象派的意思。而对这场运动中的贵妇才女们也带着批判之意,后来,"蓝袜子"也就渐渐地成了女学究、女名士的代名词,还颇带贬义。所以开头的的那幅漫画,也是男人们的戏谑之作。
所以,按照如此说来,这样的一场“贵妇间的才女之争”,岂不费力不讨好?和之前那场茶歇之争相同,完全是女人家家的无聊之举?
但小玉并不这样认为。"蓝袜社"在英国、欧洲起到了非同凡响的影响力,它是当时上流阶层女性独立意识起觉醒的大本营,是欧洲19世纪女权运动思想的萌芽,是当时男权社会的"洪水猛兽"。所以,“蓝袜社”亦是突破桎梏樊笼的精神象征。
那场“茶歇之争”,是费力做好男人眼中的贵妇,而这场“才女之争”,是更想做好独立的女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