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ZAI音),你丫犯什么隔,找抽说话。”

“就你?小丫挺的,你抽一个试试。”……

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听见上面这两句话,可以肯定的说这是两个北京人在吵架。如果旁边没有人劝阻或解围,这两句就是动手前的开场白了。

讽刺老北京吃饭讲究的段子(京城京韵北京话)(1)

如今北京一些骂人的土语已在全国泛滥,别说北京人,就连操着各地官话的人只要在北京居住一段时间,也会满嘴丫、丫的,象什么你大爷,我靠,傻*等字眼那就更不在话下了。

我问过一个老说你丫你丫的人,知道这个丫是什么意思吗?

他嘿嘿一笑说,你们北京人老说我就学会了,反正不是表扬你的意思。

和他们一样,北京人学外地话首先学会的也是骂人话,对此我深有体会。例如上海话我几乎听不懂,但我说得最溜的上海话是“册那*”。

由于北京城市国际化,人口首都化,胡同大楼化,许多土语已经听不见了,连我们的下一代都不会说了,说得严重些他们对一些土语甚至都没听说过。我曾经问过我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开点儿”吗?他摇摇头,说从没听过。

讽刺老北京吃饭讲究的段子(京城京韵北京话)(2)

固然我们的下一代自出生就长在蜜罐里,不缺那口吃的,不需要开点儿,但也说明北京的土语已到了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状态。下面就开点儿随便聊几句吧。

开点儿是北京土话,意思是分我点吃的,也可以解释为蹭点儿吃的。我从小在北京长大,从没见大人说过开点儿,哪怕再有好吃的大人也不会腆着脸跟人说开点儿。如果俩人关系不是过于密切,甚至连主动送到嘴边的食物都不吃。

说白了这是一种矜持,一种自尊。可孩子却不同,甭管是同学还是街坊,只要能说上话,总有几个敢张嘴说开点儿的人。

喜欢说开点儿的孩子大多是对吃感兴趣的孩子,或者说嘴馋的孩子,不在家里有钱没钱。只要是吃的,不管是零食还是主食都想开点儿,我有一个小学同学就是这么个人。

其实这位同学的家境也还可以,不是出身饥寒交迫的那种,可他就是见不得别人吃东西,只要别人嘴一动,总得伸手说“开点儿”。

一天中午放学我正要回家吃饭,他把我拦下了,说教语文的杨老师要给他讲故事,可好听了,让我跟他一块去听听,还说他是跟我好才告诉我这件事儿。

我说我不想听,得赶紧回家吃饭。他不同意,说下午杨老师有课没时间讲,还说你真不够哥们儿,我都把秘密告诉你了还不陪我去。

没办法,我只好跟他去了语文教研室。

一进门见教语文的杨老师正在炉子上烤窝头片,有几片已经烤焦了。窝头片的数量不多,也就一个窝头左右。

明显我发现同学一愣,然后说杨老师您今天带的窝头啊?

杨老师一边翻着炉子上的窝头片一边说,是啊,家里只剩窝头了,切成片儿烤烤吃。

说完捡起一片烤好的递给同学说,吃一片尝尝,看焦不焦。又捡起一片递给我说,你怎么也来了,也吃一片吧。

我才不屑吃他的窝头片呢,我们家今天中午吃面条,我妈昨天就跟我说了,让我放学早点回去,怕面坨了。

见杨老师问话,我赶紧解释说是他让我来的,说您讲的故事可好听了。说完又冲递过来的窝头片一摆手,谢绝了杨老师的好意。

见我这么一说,杨老师嘿嘿一笑说,中午时间短,讲不了什么故事,你们怎么还不回家吃饭啊?

见杨老师下了逐客令,我赶忙说这就回。然后说了声杨老师再见,转身往外走。

同学也说了声杨老师再见,拿着窝头片随我一起出了教研室。

讽刺老北京吃饭讲究的段子(京城京韵北京话)(3)

出门我就埋怨他,人家杨老师根本不想讲故事,你还非要来,这下我回家晚了,我妈准得骂我。

同学一脸沮丧,也不说话,快分手的时候突然说,杨老师带的包子可好吃了,特香。

同学真牛,连老师的饭也敢开点儿。就是这个喜欢开别人东西吃的同学,也让别人给他开了一回。

前面我说过,同学的家境不困难,也经常吃好的。一天他爸爸从外面买了一些酱肉,全家人吃春饼卷肉。

同学是独子,家里上有姐下有妹,他妈宠爱他,于是在他的春饼里卷了比别人多得多的肉,得意洋洋的他擎着春饼跑到大街上吃起来。

同学家旁边门里住着一个没工作的人,是个小玩闹,当时管这种人叫社会青年。这个社青看见他手里的饼立刻两眼放光,几步蹿到同学跟前说,嗨,哥们儿,让我开点儿。

同学扭头想走,社青拦住说,你小丫挺的没少开我吃的,以后你丫还想不想开了。

同学一听也是,让他开一口以后我还能再开他的。于是把饼递到他嘴边说,就开一口。社青连声说一口、一口,伸手接过饼张嘴就一大口。

我听他家街坊小孩说,当时他们几个看热闹的都傻了,只见社青把那卷饼几乎全塞进嘴里。那一口,差不多把春饼咬掉一半。

讽刺老北京吃饭讲究的段子(京城京韵北京话)(4)

眼看一半春饼咬没了,同学心疼得哭了。一边哭一边嚷,你丫赔我饼、你丫赔我饼。

社青嘴被塞得满满的没法说话,只是一劲儿摇头。他边走边从嘴里往外掏饼,等掏出来后回头大喊,我他妈就开了一口,没骗你吧?以后我买铁蚕豆多开你点儿。

听完别人给我讲的这件趣事,逗得我哈哈大笑。

(转自新浪博客:马营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