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电气】

轨道交通发展前沿(我眼中的工程师)(1)

进站、停靠、载客、出站……地铁早已成为人们最基础的生活方式,基础到像空气一样,呼吸时总是忘记它的存在。正如我们乘坐地铁时也不曾想到,控制上百吨列车的信号系统会有多复杂。

25年来,刘会明用青春时光换来了地铁系统的“中国大脑”,他像一个外科医生,不断解构着系统背后的密码。从交通信号专业的毕业生到上海电气泰雷兹的CTO,他用一张张图纸、一行行代码编织成了中国城市轨交的精密控制网络。

轨道交通发展前沿(我眼中的工程师)(2)

专注开发“中国大脑”

CBTC是地铁的大脑,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只有很少的外企可以完成CBTC系统开发,产品供应数量受限,且价格昂贵。对电气泰雷兹来说,如果单靠进口,完全满足不了国内业主及产业发展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7年电气泰雷兹决定引进CBTC系统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强自主研发,全力打造“中国地铁大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电气泰雷兹积极结合项目实施加强人才和技术储备,经过6年积累,2013年,刘会明组建了一支有技术、有冲劲、敢打硬仗的独立研发团。团队成立后,虽然他们在研发的道路上吃过很多苦,走过很多的弯路,甚至委屈,但是他们凭借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必去实现突破的冲劲。最终成功开发出双CBTC系统架构,解决了普遍存在的后备系统大而不当、可用性不足的问题,实现信号系统对运营的“0”干扰;同时,他们开创性开发的联锁 列控一体化轨旁系统结构,打破传统基于联锁的系统限制,使线路发挥最大能力。

轨道交通发展前沿(我眼中的工程师)(3)

轨道交通发展前沿(我眼中的工程师)(4)

实现多项“0”突破

2015年到2019年是双CBTC研发项目最关键的5年。在这期间,刘会明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攻坚克难,付出了很多艰辛,也取得了很多突破。2015年初,他们自主开发的产品获得德国南德TUV及英国BV的系统平台级安全认证,同年10月完成中试,获得业主认可并开始在上海5号线实施。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刘会明带领团队加班加点、攻坚克难,做了大量工作。期间,完成软件代码行数增改3656420行,关闭各类意见3365条,审查文件软件986个、软件92版,进行24次质量工程评估,最终实现了对既有线运营零影响,一次割接成功,成为国内既有线升级改造的典范线路。未来,这套系统将被运用到上海地铁14号线全自动无人驾驶运行项目上,实现最高自动化等级的全自动运营。

轨道交通发展前沿(我眼中的工程师)(5)

轨道交通发展前沿(我眼中的工程师)(6)

永远注重细节

刘会明心底一直有个故事。他说,这个故事泰雷兹的研发人员都听过,只要新员工上班第一天,他就会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1998年,二十五岁的刘会明哈尔滨做列车驼峰溜放控制系统测试。什么叫驼峰?就是把列车推到一个高度,然后利用下坡惯性,对列车进行解开编组作业,通俗讲就是列车从高处滑向低处的惯性控制作业。那天早晨,他和往常一样去试验现场。刚到工地,对方施工负责人就沉痛地告诉他,昨晚撞车了。刘会明先是一愣,马上问道:“什么原因?”该负责人说:“可能是轨道旁边的减速器保险丝容量问题造成的。”

轨道交通发展前沿(我眼中的工程师)(7)

这个故事,最关键的是细节。试想,如果早点换上容量大的保险丝,就会避免这场事故的发生。刘会明说,以此为鉴,我们做列车信号控制系统研发的人,万万不可大意,安全两字对我们来说绝对是至高无上的。“所以,成功的果实,永远等着注重细节的人去摘取;成功的甘甜,永远等着注重细节的人去品尝。千万不要忽略小事情,一个细节没顾上,就可能击垮你全部努力。”

轨道交通发展前沿(我眼中的工程师)(8)

轨道交通发展前沿(我眼中的工程师)(9)

本文来自【上海电气】,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