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很赞赏水,认为水有七种善其中第一个善就是“居善地”,意思就是说,水总是居于善地,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道德经十三章的详细解说?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经十三章的详细解说(怎样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

道德经十三章的详细解说

老子很赞赏水,认为水有七种善。其中第一个善就是“居善地”,意思就是说,水总是居于善地。

那么什么是善地呢?水总是向低处流,喜欢居于低洼的地方,低洼的地方就是善地。

老子

老子为什么认为低洼的地方是善地呢?

与低洼之处相对的是高地位,我们先看一看高地位的情况。

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原的人初次登上青藏高原时,会感到头晕恶心等,感觉很难居住。所以与高原相比,平原更适合人居住,低的地方才是更好的地方,才是善地。

高原与平原相比是这样,人在社会中地位越高危险也越多。

比如《红楼梦》中贾府的元春。她成为皇宫的皇妃后,有一次回贾府省亲。她对贾母说,皇宫中的生活看似奢华享受,但众皇妃为了争夺地位互相尔虞我诈,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她很不愿意回皇宫。

皇帝是国家中地位最高的人。但他的周围总是有人想推翻他,杀死他,取代他。所以皇帝出行的时候,前后都有很多武士保卫。可以说皇帝是国家中危险最大的人之一。

凡是社会中地位高的人,经常会受到别人的嫉妒和打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人在高处不胜寒”。虽然高地位的人拥有很多财富或权力,但地位越高,感觉越寒冷。只有低处才能称为善地。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生活很贫穷,吃的是最粗的食物,总是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社会中低洼的位置,但是智慧却很高。马克思也是生活非常贫穷,家里经常上顿不接下顿,也是处于低洼的地位,智慧也特别高。

苏格拉底

赵本山表演小品的风格是很土的,但是可以说他演得最土得掉渣的地方,就是他最出彩的地方。他演的普通农民正是处在社会中低洼的位置,但就是因为他擅长表演最低洼地方的人,才被称为“小品之王”。

被称为喜剧之王的卓别林,特别擅长演流浪汉等普通的小人物。他演得最经典的形象是穿着不知道从哪里讨来的肥大裤子和鞋子,拄着拐杖的流浪汉。这正是社会中最低位置上的普通人。他的剧往往同情小人物,讽刺资本家或当权者。他恰恰是因为擅长演低洼之处的小人物,才成为喜剧之王。

莫言的所有小说都是讲农村的故事。他的小说《红高粱》讲的主角儿是一个匪徒和他的媳妇。就是这个讲低洼地方低微人物的小说,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可以说,低微人物的故事是最能感动人的。

马克思认为,艺术家应该到群众中去寻找创作的灵感,用群众朴实的方式表达,这样更能创造出精品艺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著名作品都是这样创作出来的,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低洼之处蕴含着大智慧。

刘强东

企业家刘强东当初考上大学时,家里贫穷拿不出学费和路费。全村人给他凑了76个鸡蛋和500块钱,把他送到了火车站。贫穷的村里人凑出的76个鸡蛋,可以说比送一块金子更能撼动人心,更令人永生不忘。

普通的东西才是真正撼动人心的东西。

很多名人都是在人生低谷的时候,表现出一生中最大的才华。孔子在晚年苦厄困顿中,写出他的传世之作。周文王被囚禁时,推演出了周易64卦。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时,写出了他最著名的作品。苏东坡被贬官之后才是他才华的迸发期,大部分的著名作品都出在这个苦难时期。曹雪芹也是在自己家族败落之后,才写出了《红楼梦》。

常人都在追求多赚钱和有地位。但物极必反,当地位发展到相当高之后会发现,低的地方是更好的地方。象陶渊明、郑板桥、刘伯温等,都是在做成高官一段时间后又辞官归隐山林,到乡间过上了自在的普通人生活。这就是他们发现了社会中低洼之地的好处。

愿意呆在低洼之地的人,都是追求金钱地位欲望少的人,也就是“少私寡欲”之人。追求金钱地位的欲望越强烈,人就会越迷惑。所以老子讲,少私寡欲之人是最有智慧的。也就是说,居于低洼地方的人,是有大智慧的。

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讲:“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百谷王”。就是说,就是因为江海的位置很低洼,所以百川才归附于它,使它成为百谷之王。所以,老子认为低洼之地是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