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汇总(高考语文文言虚词)(1)

文言虚词"因""于"用法 理解下列虚词的含义

一、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二项是( )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廉者,赵之良将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二、判断"也"在文中的意义。

"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

三.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赵亦盛设兵待 B.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人入

E.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四、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也。"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书卷为伴,弃夷5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权贵交,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之叹。

【答案】

一、A、B(A助词,表判定语气 B助词,表判定语气 C表停顿 D助词,表疑问语气)

二、1、 助词,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2、 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3、 句末语助,表肯定语气4、 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5、 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

三、BG(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顺承连词 E因为 F凭借 G把 H在)

四、1、名词,可译为原因 2、动词,可译为认为 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 4、介词,可译为把 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8、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9、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0、介词,可译为因 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2、介词,可译为在 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

专题训练

考点:考查学生理解虚词"因""于"的用法和意义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虚词"因""于"的用法和意义

2、提高学生理解虚词"因""于"的用法和意义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掌握虚词"因""于"的用法和意义

2、难点:在中高考中掌握虚词"因""于"的考点

三、导入:文言虚词在现在的北京高考中是重点,《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要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章的含义和用法。在近五年中"因"考查7次,"于"考查13次,可见,"因""于"出现的频率之高,今天,我们来学习文言虚词"因""于"的含义和用法。

4、 专题解题思路指导

(1) 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因击沛公于坐。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②相如因持璧却立。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 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1.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以"焉"为例: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语境是风雨从山上兴起,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即"从这里兴起"。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焉"用在疑问句中,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4)"圣心备焉"(《劝学》),"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2.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也",在句末一般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表提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1)表判断语气。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句末,表陈述或解释语气。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3)用在句末,表肯定、感叹的语气。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6)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3.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4.语法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做的成分来推断。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句,"其"不做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5.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乃……乎"意为"恐怕……吧","其……,之谓也(乎)"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

6.代入检验法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以"而"为例:

(1)表并列关系。译为"又""和""并且"或不翻译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五、专题训练指导

(一)下列句中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谗之 B.不如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曰 D.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得观所谓石钟者 F.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二)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其常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答案】

(一)ACE(A于是,就 B趁机 C于是。就 D凭借 E于是,就 F通过)

(二)1、 介词,可译为根据 2、 动词,可译为沿袭 3、 名词,可译为原因 4、 介词,可译为趁着 5、 副或连,可译为于是 6、 介词,可译为凭借 7、 介词,可译为经由 8、 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 9、 介词,可译为因为 10、连词,可译为因为

复习巩固(相似题训练)

(一)下列句中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臣恐见欺王而负赵 B.冰,水为之,而寒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

D.沛公居山东时,贪财货,好美姬

(二)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昔。吾乡之美已闻5四方。世人皆欲老6吾乡,此乃多人言7我也,非吾杜撰耳。 8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是,不亦乐乎?

【答案】

(一)AC(A被 B比 C被 D引进对象)

(二)1、助词,动词词头 2、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 3、介词,可译为到 4、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5、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6、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 7、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 8、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 9、于:介词,可译为在是:代词,可译为这

课后练习(作业)

(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罔不势象形。

2.变法者时而化。

3.又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4.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5.不如而厚遇之。

6.击沛公于坐。

7.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8.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9.恩所加则思无喜以谬赏。

10.拔刀斫前奏案。

11.相如持璧却立……

12.于今无会

13.故事于世,而备适于事

14.蒙故业,遗策。

15.加之以师旅,之以饥馑。

(二)、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乃设九宾礼庭。

2.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3.荆国有余地而不足民。

4.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5.业精勤、荒嬉。

6.请奉命求救孙将军。

7.鲁肃闻刘表卒,言孙权曰……

8.君幸赵王。

9.故内惑郑袖,外欺张仪。

10.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

11.燕王欲结君。

12.孔子曰:"苛政猛虎也。"

【答案】

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句"依照、根据";3、4句"依靠、凭借";5、6句"趁着,趁此";7句"通过,经由";8、9句"因为,由于";10、11句"于是,就;因而";12句"原因,缘由,机缘";13句"根据";14、15句"沿袭,继续"。

二、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句"在,从,到";3、4句"在……方面,从……中";5句"由于";6、7句"向,对,对于";8、9句"被";10、11句"与,跟,同";12、13句"比"。

虚词推断"六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