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儿只斤 成吉思汗出生的氏族,据《蒙古秘史》记载,其祖先为孛端察儿。孛儿只斤部,驻在不儿罕山 (今肯特山)附近。据拉施特著《史集》记载:孛儿只斤氏族,是阿阑—豁阿第六代后裔合不勒汗的子孙,都是勇士、贵族和王子。按照这种说法,成吉思汗兄弟及其祖先都属于乞牙惕部落,也把乞牙惕一孛儿只斤作为他们的共同称号。孛儿只斤在突厥语中意谓蓝眼睛的人。他们的肤色微黄,以其英勇而被传诵。当其他部落相互发生战争时,都来寻找他们给自己以支持,送给他们许多礼物,请他们以武力相助,借其力去征服强敌。

塔塔儿 蒙古统一前草原游牧民部落。游牧于阔连海子 (今呼伦湖)、捕鱼儿海子(今贝尔湖)一带富饶的草原上。是一个较强大的部落。曾先后臣属于辽朝与金朝,并与蒙古部长期处于敌对状态。1202年为铁木真征服。

弘吉剌 蒙古统一前草原游牧民部落。游牧于额尔古纳河、呼伦湖、贝尔湖一带。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归属于蒙古汗国。蒙古部与弘吉刺部世代有婚姻关系,铁木真曾与之相约“生女为后,生男尚公主,世世不绝”,因而元代皇后多出于弘吉剌部。

汪古部 部族名。金元之际活动于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北(后来发展到大青山南麓)。属突厥语族。主要来源于沙陀突厥,回鹘余部。辽、金时称为白达达。先服属辽,为其守卫丰州塞。辽末,部长床古儿受封为“详稳”。金兴,隶西北路招讨司。金章宗时,为金朝守净州以北边墙。铁木真伐金,1203年汪古部长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率领该部族归服,并为蒙古军向导。其后裔随蒙古军伐金和西征均有军功。金元时期,其领地处于漠北和中原交通的要冲,是中西陆路交通常经之地。部人信仰聂斯托里派基督教,因邻近汉族、契丹、女真,交往较多,故其经济、文化水平高于蒙古各部。除畜牧业外,已有农业、商业,并且逐渐改变逐水草移徙的生活方式,开始筑室而居。中国北方大多是游牧民族,遗物保留甚少,而汪古部文化较为发达,现存的城市、村落、墓葬遗址甚多,各种遗物不断发现。

蒙恬北却匈奴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统一六国后,大力强边固防。其时匈奴头曼单于已统一匈奴各部,东破东胡,西逐月氏,南越秦、赵长城,进入九原(治所在今包头市西)、云中 (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等郡,并渡黄河进入今伊克昭盟,占有大漠南北的广袤地区,并不断南扰西侵,对秦都咸阳和关中形成威胁。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巡视北边6郡,对边境形势更加清楚。乃命蒙恬率军30万北却匈奴,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边防。蒙恬军主力由上郡(今陕西北部)经榆林进入九原;另一部由义渠(今甘肃庆阳)经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北进,掩护主力翼侧。两军所至,未遇重大抵抗,顺利收复了河南地 (今河套以南地区)。公元前214年,蒙恬军主力渡河北进,攻占高阙(今临河市西北石兰计山口)、陶(阳)山(今杭锦后旗狼山)、北假(今河套以北,大青山以南地区)等地;另一军则攻占贺兰山,迫头曼单于放弃其政治中心头曼城,北退700余里。随后蒙恬驻军上郡,总司整修连接秦、赵、燕长城,并新建由高阙沿狼山、贺兰山至榆甲的伏城。施工中,因险制塞,因河制塞,建立亭障城塞。不久又修筑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境内)直达九原边防前线的直道(未全部完成),以畅通挽运。秦对新收复区置44县,迁徙内地人民到边地屯垦。始皇对北疆强边固防方针,一直为历代所效仿。

西汉与匈奴之战 西汉同匈奴,时战时和。和是双方关系的主流,战也相当频繁。1.西汉初期的汉匈之战。秦末汉初,匈奴强盛。汉高祖建立汉王朝时,北方匈奴冒顿单于也东降东胡,西败月氏,南并楼烦、白羊,重新占领秦时蒙恬所取“河南地”,并深入至朝那 (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汉与匈奴大体相持于今兰州、固原、横山、榆林、托克托一线的边塞。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冒顿单于围攻马邑 (今山西朔县),韩王信投降。冒顿单于的骑兵一直深入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高祖于七年(公元前200年)进击投降匈奴的韩信,匈奴军援韩信。高祖亲率30万大军迎击。汉匈直接发生冲突。高祖被匈奴40万骑兵围困于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七天七夜。后用陈平之计脱险。以后匈奴常骚扰西汉北部边境,掳掠人畜。当时汉朝经济尚未恢复,内部的统治还不巩固,无力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高祖采纳刘敬建议,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高帝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的絮、缯、酒、食物等,同匈奴结为兄弟。并在边境上开放关市。从此汉匈由战转和,直到武帝初年,西汉仍然采取和亲政策。有时匈奴寇边,西汉则采取战略防御方针,避免酿成大规模的军事冲突。2.西汉中期的汉匈之战。西汉经“文景之治”,国内稳定,府库充实。武帝即位,面对匈奴“侵盗亡(无)已,边境被害”(《汉书·武帝纪》)的现实,决定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武帝在位五十三年,对匈奴作战达四十余年。大规模战役主要有3次。①河南战役。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遣卫青率大军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以西,迂回到陇西,击败匈奴的白羊、楼烦王,夺取了河南地。从而解除了匈奴的骑兵对长安的威胁,又为进一步反击匈奴建立前进基地。②河西战役。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为打通河西走廊,断绝匈羌的联系,又以霍去病率精兵万骑出陇西,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河之东),奔驰千余里,缴获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同年夏,霍去病再出陇西、北地2千余里,过居延,攻祁连山,斩首虏3万余级。从而控制了河西地区。③漠北决战。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以霍去病、卫青各领精骑5万,随军私从者14万骑,以及步兵辎重兵几十万人,分道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均获大胜。曾一度出现“幕(漠)南无王庭”的局面。从而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军事威胁。经过3次战役,双方力量都大大削弱。匈奴远徙漠北以后,无力对汉发动军事进攻,多次表示愿意与西汉恢复和亲。武帝不答应,要求匈奴归降。因而双方继续处于敌对状态。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 匈 复 通 和 亲 。 呼 韩 邪 单 干 去 示 面 zhuō 之 一 鸠 : 元 帝 将 宫女王嫱 (字昭君)许配给他。从此汉匈友好关系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近六十年无战事。

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公元386—556年),鲜卑拓跋部所建。前身为拓跋猗卢建立的代政权(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东晋太和二年 (公元367年),前秦苻坚灭代。东晋太元十一年 (公元386年),前秦在淝水战后覆灭,拓跋珪乘机大会旧部于牛川(今呼和浩特北),恢复代政权,不久改称魏王。拓跋珪先后征服库莫奚、独孤、吐突邻、鲍奚、贺兰等部,并击灭占据朔方(今伊克昭盟北部及河套一带)的铁弗匈奴刘卫辰,又大破北部的强敌柔然,败降高车,大漠南北诸部悉服于魏,为南下争雄奠定了基础。北魏登国五年(公元395年),后燕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宝率众8万伐魏。魏军利用燕军轻敌心理,迁徙部落畜产西渡黄河千余里避敌。燕军进抵五原,与魏军隔河相持数十日。魏军散布慕宝垂已死的流言,引起燕军内乱,慕容宝乃烧船退军。魏选精骑2万渡河急追至参合陂(今山西大同东南),登山下击燕营。燕军惊扰,人马相腾蹑,四五万人皆弃械就擒,慕容宝单骑走免。次年秋,拓跋珪乘慕容垂新丧大举伐后燕,魏军步骑40万南下攻克并州(今山西太原),并潜开韩信故道东进至河北平原,经年余苦战攻克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和军事重镇信都 (今河北冀县)、邺(今河北临漳),周围郡县悉降于魏,魏军由此占领了山西、河北广大地区。拓跋珪死后,其继任者拓跋嗣、拓跋焘继续经营北方。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魏军攻拔夏国都城统万(今陕西靖边北),并在次年生俘夏主赫连昌,占领关中和甘肃东部。太延二年(公元436年),北魏攻灭北燕(今辽宁大部和河北北部)。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击降北凉(今甘肃西部),完成了统一北方的事业。南与刘宋对峙,南北朝局面正式形成。

六镇起义 北魏末年边镇士兵和各族人民大起义。北魏初,为防御柔然侵袭,沿北部边境设六镇,即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怀朔 (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南)、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怀荒(今内蒙古集宁北,一说为河北张北北)。后又增设御夷(今河北丰宁西北)、高平(今宁夏固原)和薄骨律(今宁夏灵武)三镇。习惯上仍称六镇。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怀荒兵民杀克扣仓粮的镇将于景,起义爆发。不久,沃野镇民匈奴人破六韩拔陵、高平镇民赫连思等也相继起义。“诸镇华夷之民,往往响应”。拔陵挥军攻下武川、怀朔两个要镇,并大败魏将于五原、破魏都督李崇等于阴山白道(今呼和浩特市北),占有六镇全部地区。北魏乞援于柔然。北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柔然可汗阿那瑰率众10万与魏军南北夹击拔陵,拔陵渡河南走,英勇牺牲,起义失败。北魏迫迁起义部众20余万于冀(今河北衡水)、定(今河北定县)、瀛(今河北河间),以“息其乱心”。不久,被迫迁到河北的六镇余众与当地民众再次发动起义。柔玄镇兵杜洛周首先率众反于上谷(今河北怀来);怀朔镇兵鲜于修礼继起兵于左城(今河北唐县)。鲜于修礼旋被内奸杀害,部将葛荣锄内奸代领其众。博野 (今河北博野、蠡县一带)一役,葛荣军击破魏军主力,击杀魏章武王元融,后又俘斩魏广阳王元深,控制了河北五州广大地区。北魏武泰元年(公元528年),杜洛周部被葛荣所并,葛荣南下攻邺(今河北临漳),众号百万。魏将尔朱荣以轻骑7千东出淦口(今河北邯郸西南)救邺。葛荣轻敌,列阵数十里,成扇面形“箕张而进”。尔朱荣隐蔽部队于山谷中,发奇兵进行突袭,起义军数十万众一时皆溃,葛荣被俘牺牲。

隋与突厥之战 隋(公元581—618年)谋求统一漠南北的战争。西魏大统十一年 (公元545年),突厥始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突厥木杆可汗灭柔然,威服塞外诸部。其地东自辽海(渤海)以西,西至西海(里海)万里,南自大漠以北,北至北海(贝加尔湖)5000余里,成为雄踞大漠的强大力量。北周、隋之交,突厥数犯隋边。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突厥沙钵略可汗率众40万分两路入侵甘、陕。次年,隋文帝命卫王杨爽为行军元帅,统军分八道出塞反击,与沙钵略可汗军遇于阴山白道(今呼和浩特北)。隋总管李充率轻骑5000大破沙钵略军。隋将长孙晟又游说突厥各部,使之彼此相攻,突厥遂分裂为东、西两部。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沙钵略请和亲,不久又经隋廷许可,率部众度大漠寄居白道川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与中原王朝建立了良好关系。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东突厥突利可汗在内讧中战败投隋,隋封他为启民可汗,并筑大利城 (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境内)安置其部众,妻以宗女义成公主。隋炀帝时,隋王朝实行了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与突厥关系又趋恶化。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东突厥始毕可汗(启民可汗子)乘炀帝北巡之机,集数十万骑准备对他进行突然袭击。炀帝急驰入雁门 (治所在今山西代县)。突厥合围急攻,箭矢落于帝座前。雁门郡所属41城,突厥占39座。后因将士坚守,各路援兵陆续到达,始解围而去。此后直至隋亡,双方关系都处于紧张状态。

唐与突厥、铁勒之战 唐朝(公元618—907年)前期以统一大漠南北为目标的战争。唐建国之初,突厥对北方各割据势力分别加以扶植,抗衡唐的统一。在唐基本统一北方后,又转为直接的大规模武装入侵。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和九年(公元626年)。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曾两次举国南犯,主力分别进抵豳州(今陕西彬县)和渭水便桥(长安城北),唐都戒严。为解除北方威胁,唐王朝在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乘突厥内部矛盾尖锐、灾害频仍之机,大举进行反攻。当年冬,命李靖、李勋等六总管合兵10余万分道出击突厥,全军皆受李靖节度。贞观四年 (公元630年)春,在唐军军事压力下,突利可汗首先来降。唐军与颉利可汗战于白道(今呼和浩特市北)大破突厥,颉利北逃。李靖、李勛精选万骑乘雾追至铁山 (大青山北),又大破之。颉利欲度大漠,李劬扼碛口使其不得越过。颉利夜走匿藏于荒谷,后为唐将苏定方所获。漠南之地悉统一于唐,唐分设府、州管理突厥部众,后设单于大都护府 (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以统之。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进据大漠以北的铁勒族薛延陀部,多弥可汗引兵度漠侵河南(今伊克昭盟一带),唐将李劼奉命率军反击。多弥在内乱中被杀。李劼军至郁督军山 (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招降薛延陀新可汗咄摩支。唐将李道宗等分别招谕铁勒诸部,漠北地区亦统一于唐。唐于其地设6府7州,后置燕然都护府进行统一管理。不久,唐太宗至灵州 (今宁夏灵武),铁勒诸部数千人相继来朝,共奉太宗为“天可汗”。时西突厥仍强盛,辖地东至金山 (阿尔泰山),西接西海 (里海),役使中亚各国和天山南北各族。唐与主力战多年,直至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方破之于伊丽河(伊犁河)、碎叶水(楚河,在伊犁河南),俘获西突厥可汗贺鲁。唐在其他分设昆陵和濛池两都护府进行统治,后又置北庭都护府进行统管。北庭都护府和在此之前设立的安西都护府,是唐王朝驻西北的最高军事机关。定居漠南归单于大都护府管理的东突厥部众,由于不满唐王朝强行迁徙牧地和兵役调拨负担沉重,于唐调露元年(公元679年)起兵反唐。永淳二年(公元682年),突厥贵族骨笃禄利用这一时机重建突厥政权(通称后突厥),进行地区割据。骨笃禄及其继任者默啜不断袭扰北疆和内地。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曾攻陷定(今河北定县)、赵(今河北赵县)等州,兵锋直抵相州 (今河南安阳),洛阳震动。唐中宗时,除调重兵防边外,并采纳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建议,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经包头至乌拉特中后旗一线筑东、中、西三“受降城”,置烽燧1800所进行防御。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后突厥新立的毗伽可汗和掌管军事大权的阙特勤鉴于部众大批内附和内部矛盾尖锐,向唐请和,后突厥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有所改善。阙特勤和毗伽死后,唐均为之树碑立庙,“阙特勤碑”碑文且为唐玄宗所亲撰。毗伽死后突厥又乱,隶属于突厥的拔悉密、回、葛逻禄三部趁势独立。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回首领骨力裴罗攻杀白眉可汗,唐册封骨力为怀仁可汗,于是突厥为回所取代,后突厥亡。

宋辽之战 南北两个对峙的王朝争夺黄河以北、以东地区的战争。916年,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和土河(今老哈河)一带的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在统一各部后,建立契丹王朝 (公元937年改称辽)。此后东灭渤海,北服室韦、女真,西占突厥故地,南取燕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并一度攻陷后晋都城汴京 (今河南开封),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强大王朝。辽的五座京城有两京在今内蒙古境内 (上京临潢府和中京大定府)。北宋(公元960—1126年)前期,曾把恢复燕云十六州作为战略目标之一。太平兴国四年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在平定北汉 (在今山西)后,集中兵力数十万突然东进攻辽,迅速进抵幽州(今北京)城下。辽景宗派大将耶律休哥等率军来援,两军战于高粱河 (今北京西直门外),宋军大败溃退。雍熙三年 (公元986年),宋太宗再度分兵三路北伐。东路军以曹彬为统帅,进军幽州。抵达涿州时,遇契丹主力,乃冒雨退军。辽军追蹑至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被契丹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领的骑兵打得大败。另两路宋军闻东路军失败,亦先后撤退。自此,宋无力再作大规模北伐。从979—1004年,辽军也曾多次南下攻宋,在满城(今河北满城)、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南)、君子馆(今河北河间西北)、曹河 (今河北满城北)、裴村(今河北河间西南)、遂城(今河北徐水西)等战役中,双方各有胜负。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军又大举南侵,前锋进逼澶州 (今河南濮阳)。在宰相寇准力请下,宋真宗被迫进驻澶州督战。辽军屡攻澶州不克,其主将萧挞览又被射死,乃与宋签订“澶渊之盟”后退军。从此基本结束了宋、辽间二十多年的战争状态。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和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徽宗先后派马政、赵良嗣,自山东渡海至东北约金攻辽。结果宋军在1122年攻辽失败,所分担的攻取燕京(今北京)战斗任务仍由金完成。后几经交涉,方以大批银、钱、绢赎回燕京和附近六州。

辽金之战 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两个政权之间的战争。1114年,游牧于东北长白山以北、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举兵抗辽,在宁江州 (今吉林扶余附近)、出河店(扶余南)两役中大败辽军,占领宾、祥、咸等州(今吉林农安和辽宁辽阳、开原一带)。次年,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此后,又在达鲁古城(今吉林农安附近) 和护步达岗 (今吉林长春、四平间)大破进犯的辽军,遂乘机攻克浓州 (今辽宁沈阳)、春州 (今吉林长春),收降东北大部州县。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阿骨打自统军三路攻辽,夜行军疾驰650里,凌晨突袭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攻拔其外城,辽上京留守托卜嘉举城降。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金以完颜杲为都统,率军渡河攻辽中京 (今内蒙古宁城),次年中京辽兵不战而溃。金兵旋即长驱西进,辽西南面招讨使耶律佛顶及所属云内、宁边、东胜等州(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山西偏关、内蒙古托克托县)投降。金军遂乘胜会攻西京(今山西大同),攻夺城内佛寺,居高临下射守御辽军,辽军尽溃。辽天祚帝奔往塞北夹山 (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谋卷土重来。金军北上控索,在石辇驿 (一作锡纳图,在今内蒙古岱海附近)与辽军遭遇。金军前锋千人击败辽军2万余人,天祚帝弃辎重而逃。金军追击不及,乃还军攻降燕京(今北京)。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春,金兵再次北上,于青冢 (今呼和浩特市南)附近尽俘辽诸妃、公主、从官。天祚帝西走云内(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转依西夏。1124年春,西夏与金通好,天祚帝又渡河走依突吕不部。天祚帝收集残部一度收复今巴彦淖尔盟和乌兰察布盟部分地区,但在南下武州 (今山西左云南)时被击败。1125年春,天祚帝在应州新城(今山西朔县西)被金将完颜娄室所获,辽亡

内蒙古老史(内蒙古大词典历史)(1)

内蒙古老史(内蒙古大词典历史)(2)

内蒙古老史(内蒙古大词典历史)(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