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牌‬简介调笑令,词牌名,别名古调笑、宫中调笑、调啸词、转应曲、三台令等有多种格式,源自中唐《乐府诗集》载,中唐时《三台调笑》等六词,即所谓《中唐六调》,本是六言乐府诗,后乃演为长短句之词部分文献称它为拗体之滥觞(起源)《乐苑》入“双调”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自注:“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其单调分两体:一体为三十二字,平仄韵换叶起句二字重迭另一体仄韵三十八字,词之前用七言古诗八句,并以诗之末句二字,为词之首句二字又曲牌名,属北曲越调,字数与词牌三十八字体相同,用在套曲中,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常见的词牌典故?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常见的词牌典故(常用词牌创作指要)

常见的词牌典故

调笑令

一‬、词牌‬简介

调笑令,词牌名,别名古调笑、宫中调笑、调啸词、转应曲、三台令等。有多种格式,源自中唐。《乐府诗集》载,中唐时《三台调笑》等六词,即所谓《中唐六调》,本是六言乐府诗,后乃演为长短句之词。部分文献称它为拗体之滥觞(起源)。《乐苑》入“双调”。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自注:“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其单调分两体:一体为三十二字,平仄韵换叶。起句二字重迭。另一体仄韵三十八字,词之前用七言古诗八句,并以诗之末句二字,为词之首句二字。又曲牌名,属北曲越调,字数与词牌三十八字体相同,用在套曲中。

二、格律说明

定格(平仄韵换叶),三十二字,八句四仄韵,两平韵,两叠韵。平仄韵递转,难在平韵再转仄韵时,二言叠句必须用上六言的最后两字倒转为之,所以又名《转应曲》。唐词格式全同,惟句中平仄颇多出入。兹以韦应物一首为准,兼采王建、戴叔伦诸作,藉资比较。北宋以后,多用不转韵格。三十八字,七仄韵,联章成“转踏”,藉以演唱故事。可谓变格。

三、词谱格律

1、定格对照例词唐·韦应物《调啸词·胡马》

(叠句),

中仄中平中(叶韵)。

远放燕支山

中平中仄中(换平韵),

跑沙跑雪独

中仄中中仄(叶平韵)。

东望西望路

(三换仄韵,颠倒上句末二字),

迷路,

(叠句),

迷路,

中仄中平中(叶三换仄韵)。

边草无穷日暮。

2、依“搜韵”钦谱例词:唐·王建《调笑令·蝴蝶》

。平。中中中平中

。蝴。飞上金枝玉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仄

君前对舞春。百叶桃花树

。平。中中中平中

。红。燕语莺啼日

注:“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彩色字为韵脚。

四、典范作品

1、调笑令·罗袖

作者:王建(唐)

罗袖,罗袖,暗舞春风依旧。

遥看歌舞玉楼,好日新妆坐愁。

愁坐,愁坐,一世虚生虚过。

2、调啸词·河汉

作者:韦应物(唐)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

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离。

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3、转应曲·边草

作者:戴叔伦(唐)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五、其他说明

此小令凡三换韵,以六言句为主,起用叠句。第六、七句即倒叠第五句末二字转以应之。所谓“转应”者,意盖取此,亦为定格也。

1、所谓“转以应之”:如王词《调笑令·蝴蝶》,第六、七句叠句是“红树”,为何叠韵是“树”而不是其他字?原来古人在填写《调笑令》时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有点张扬文采的意思),就是该韵字必须是第五句倒数“第二”个字。再有,第五句句末二字是树红(押红),那么六、七句就必须将“树红”二字倒过来,写作“红树”。前者押“红”,后者连押“树”,句子由树红变成“红树”(这就是“转以应之”)。倒转后的句子还必须要有意象,意象和意境要连贯(不可脱节)。

2、关于平仄转韵:为求声韵和谐之美,范词中先用入声押韵,其次平声押韵,转结再用去声(去声字干脆利落)。这样的韵部结构,朗诵起来方能“抑扬顿挫”、“博君一笑”。

对于初级词者而言,该令创作小有难度。一是注意“换韵”、“叠句”、“转应”等紧要处,先于谋篇,精于其法。二是平仄一般应按定格词谱填写(依“搜韵”谱亦可)。三是标点符号及排版规范如“典范例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