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日本学者西周时懋1874年用来翻译法文science时生造的一个词。随着西学东渐,这个词连同相应的知识、观念、制度一起传入中国。

在现代汉语语境下,它主要指自然科学。

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

科学,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几乎等同于“进步”,是一个美好而光明的词汇。

无论是人文学者,还是理工科学者,抑或艺术家和普罗大众,谈论现代化和社会进步,我们都无法绕过“科学”。

今天,我们如何挑选一本适合中国人启蒙科学精神的普及读物?

我们如何给孩子讲述科学史,培养孩子的科学思想?

或许,这本在北大清华校园内备受欢迎的科学史课推荐书目,能给我们有益的启发。

这就是《什么是科学(第二版)》。

清华大学科学史参考书目(北大清华学子点赞在看)(1)

本书作者吴国盛教授长期关注和研究科学的起源和科学的历史,他是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系主任。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为什么他们都在推荐?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在作序推荐中写到:

本书既从西方语境,又从中国人对科学认识的实际出发,思考与解释科学的 本性与本源,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和接受,是我见到过的最好、最适合当前国人阅读的科学哲学著作。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作序推荐时说:

本书从现代中国人的“科学”概念及其由来讲起,然后追根溯源进入西方语境,以帮助我们理解希腊理性传统与现代数理实验框定之下“科学”的真实内涵、边界和独特性,最后又回过头来落脚于“传统中国的科学”。

作者如此安排论述逻辑和书写结构,透露出这本著述对“中国科学”的关注。换句话说,吴国盛先生不一定是通过这本书对“什么是科学”给出一种自洽而完备备的哲学定论,而是回到历史深处,还原并呈现出科学最为本源的面面貌,以此引发中国人反思并纠正自己对科学的长期误解。

一些网友读者阅读后的感受:

清华大学科学史参考书目(北大清华学子点赞在看)(2)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

科学起源于对自由人性的追求和涵养。

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对未知的好奇、以求知为乐趣的自由心态,就没有科学。

科学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舶来品,要理解科学就必须回到西方的语境中。在西方历史上,科学有两个前后相继的形态,第一是希腊科学,第二是现代科学

希腊科学是无功利的、内在的、确定性的知识,源自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这一科学形态的典型代表是演绎数学、形式逻辑和体系哲学。中国文化以仁爱精神作为人性的最高追求,因此从一开始就与科学精神错失。

现代科学继承了希腊科学的确定性理想,但添加了主体性、力量性诉求,成为今天具有显著的实际用途,从而支配着人类社会发展、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导力量。

现代科学的主要代表是数理实验科学。它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数理实验科学的模式最早在物理学中取得成功,以牛顿力学为标志,后来相继在化学和生命科学中大展宏图。从 19 世纪开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陆续转化为相应的技术、引发相关的产业革命,兑现了数理科学早期的求力理想。

当然,大规模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也引发了环境危机、生态危机,这是人类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有必要关注另一种已经被边缘化的科学类型,即博物学。

博物学也是来自西方,是日本学者对 natural history 一词的汉译。它是与希腊以来的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传统相对应的另一种知识(科学)类型,即着眼于事物的具体性(而非抽象概念)、探讨事物的直接经验特征(而非一般本质)的科学。naturalhistory 译成“自然志”也许更加合适。在人类的诸种文明中,自然志(博物学)比数理科学更为常见。

数理科学是希腊人的独特创造而每一个古代的文明都有自己的自然志。自然志亲近自然、鉴赏自然,比数理实验科学更少侵略性,可以用来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

中国古代缺少数理实验科学,但不缺少自然志。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之大成的明末四大名著《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均是自然志作品。以自然志(博物学)的眼光重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可以获得更多的教益和启示。

清华大学科学史参考书目(北大清华学子点赞在看)(3)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也有科学?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科学的话题引起了最多的争议,尽管我认为,我在形式上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在希腊理性科学意义上,现代数理实验科学意义上,中国古代均没有科学;在博物学意义上,中国古代有科学。

异议主要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虽然中国古代的理性科学、数理科学、实验科学不发达,但不能说没有,比如孙小淳教授认为中国古代有非常丰富的科学经验,包括数学、逻辑和实验,因此“我们宁可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孙小淳:“我们宁可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中华读书报》,2016年11月16日,第10版。]

第二,反对说中国古代在数理科学意义上没有科学,主张中国古代有自己成熟独到的数理科学,比如刘钝教授认为“中国古算是一门自成体系的成熟学科”[刘钝:“中国古算是一门自成体系的成熟学科”,《中华读书报》,2016年11月16日,第9版。],他虽然用的是“学科”而不是“科学”。

第三,反对对科学的“理性科学-博物科学”的两分框架,主张在现代数理实验科学、希腊理性科学以及博物学之外,中国拥有自己独特的科学体系,比如张祥龙教授认为中国的科学比如中医“又是正经科学又不是西方的主流科学”[张祥龙:“中国在什么意义上有或者没有科学”,《中华读书报》,2016年11月16日,第9版。],吴彤教授也认为中国古代有自己的与西方不同的自然研究(不管是不是叫科学)。

为什么追问“什么是科学”?

追问和思考“什么是科学的问题,在今天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文化中既缺乏科学的基因,也缺乏科学发展壮大的土壤。中国人从 19 世纪后期开始接受西方的科学,实则是时代大变故造成的被动、被迫和无奈之举。驱动我们发展科学的仍然是富国强兵、民族振兴这样的功利主义动机,对真理的追求、对未知的好奇、以求知为乐趣的自由心态远远没有充分激活。中国人要在未来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就不能再满足于单纯功利主义的学习和运用科学,而是要习得居于源头处的希腊科学精神,改造我们的文化土壤,使科学能够在中华文化中生根发芽,否则,科学对于我们永远只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工具,无法成为有独立价值、自主发育、自主生长的文化母体。这是本书用很大的篇幅讲述希腊科学的用意。

其次,发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力量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新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最早被西方人意识到,而且迅速动员了西方文化中的各种思想资源以化解危机; 然而,单纯作为手段和工具进入中国的科学,如同外来入侵的物种一样,没有天敌,没有制约因素,酿成了严重的危机却不能为国人所意识到.也无法动员自身文化中的资源以克制这种危机。盛行于 20 世纪中国社会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当下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恰恰反映了中国人对现代科学的本质和来源缺乏基本的反思。就此而言,追问什么是科学,实际上具有极其紧迫的现实意义。

最后,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事关中华文化的未来走向和复兴大业。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哪些方面具有现代意义,哪些方面需要发扬光大,我们就不能将传统与现实进行有机整合。就科学而言,中国传统的优长之处在技术、在博物学(自然志),不在数理科学。如果一味出于面子需要,挖空心思去寻找数理科学方面的世界第一,那是自欺欺人,也不能真正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代世界的交汇点。重写中国古代科技史,不仅是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当代科学文化建设的需要。

以上主体文字整理自《什么是科学》第二版(吴国盛著,商务印书馆,2023年),段落小标题有调整

清华大学科学史参考书目(北大清华学子点赞在看)(4)

《什么是科学(第二版)》

吴国盛 著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梳理了中国人“科学”概念的由来,直面我们的科学概念之误区,继而阐明科学和哲学、宗教以及伦理传统的关系,揭秘科学的文化基因,帮助我们理清各种科学观念,引导我们反思自己的文化传统,追求理性之美,思考中国文化的当代命运。

本次第二版为全新修订版,作者增加了长篇附录,除了从科学哲学角度来为本书提供哲学支持,还全面回应张祥龙、何光沪、江晓原等知名学者的评论。集中回答三个问题:1. 为什么要“言必称希腊”?2. 为什么说“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3.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又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有科学?

作者简介: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师从叶秀山教授。主要著作有《什么是科学》《科学的历程》《技术哲学讲演录》《时间的观念》等。

曾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博士论文《技术与形而上学》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著作《科学的历程》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著作《时间的观念》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目 录 速 览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目录:

韩启德序

饶毅序

第二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现代中国人的“科学”概念及其由来

第一节 两种基本用法

第二节 科学:夷之长技

第三节 科学:来自日本的西方词汇

第四节 科学:替代性的意识形态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西方科学溯源:希腊理性科学

第一节 science 辞源及其演变

第二节 “仁爱”与“自由”:东西方不同的人性理想

第三节 “科学”作为希腊的“人文”

第四节 自由的学术:希腊科学的非实用性与演绎特征

第五节 希腊数学作为自由学术的典范

第六节 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

第七节 自然的发明与理性科学的诞生

第八节 小结

第三章 现代科学溯源之一: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

第一节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

第二节 大学:自由学术的制度保障

一、大学是一个自治机构

二、大学提供基督教世界普适的学问标准

三、大学以讲授自由之艺为基本

四、大学以自由辩论为主要教学方式

第三节 经院哲学:中世纪的科学形态

第四节 唯名论革命为现代科学开辟道路

第四章 现代科学溯源之二:数理实验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第一节 求力意志:从求真的科学到求力的科学

一、从理性自由到意志自由

二、人类中心主义

三、征服自然

四、实验科学

第二节 世界图景化:自然数学化与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一、自然的数学化

二、空间化

三、时间化

四、机械化

第五章 西方另类科学传统:博物学

第一节 什么是博物学

第二节 西方现代博物学的兴衰

一、现 代 早 期:从文艺复兴到 16 世纪的博物学

二、17世纪的博物学

三、18世纪的博物学

四、19世纪:博物学的黄金时代

第三节 博物学的当代意义

第四节 重建科学谱系

第六章 传统中国的科学

第一节 李约瑟难题

一、中国古代无科学

二、中国古代有科学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博物学

一、概念界定

二、李约瑟范式及其局限

三、以博物学眼光重建中国科学史:天地农医

结语

附录一 对批评的答复

附录二 地方性知识的哲学和社会学

名词索引

清华大学科学史参考书目(北大清华学子点赞在看)(5)

end

每日一书

《俗语大词典》

清华大学科学史参考书目(北大清华学子点赞在看)(6)

每日一词

《俗语大词典·天字第一号》

清华大学科学史参考书目(北大清华学子点赞在看)(7)

,